第3章 第三章 - 青山对 - 钟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青山对 >

第3章 第三章

日子慢慢过着,时温渐高,卫霍脱去棉袄,换上了轻便布襦,他本就生得白,被棉袄捂了一冬,站在屋外被那日光一照,像是剥了壳的鸡蛋,邻居在渝河旁见到刘大娘便说:“你们家霍霍真是越长越俊了,就不琢磨找门亲事?”

刘大娘哈哈笑了两声,用脱了一层皮的棒槌砸了砸被水浸透的短衣,呼了一口气歇下手,道:“孩子还小呢,没那么急。”

“不小了,十五六岁,也该找个贤惠的媳妇了,你们家秦淮也一样,早点定下来也好,免得好姑娘都被别人家抢走了。”

刘大娘用袖子擦了擦汗,喟叹道:“行,回去问问,不过那两个恐怕都没思量过这些事的。”

还别说,刘大娘忒了解自家的两个小子。

此时的秦淮在跟刘全武练枪棒,卫霍则已经跟张胜走出了七八里,去了安阳镇里逛集市。

镇上每月两次的集市十分热闹,人头攒动,争着去看摊贩吆喝叫卖的东西。

卫霍跟张胜跟着人流走动,左看右顾,见什么都有些稀奇。

瞎逛了一阵,卫霍问:“你不是说要带我去软红楼?在哪儿?”

张胜盯着一个卖糖人的老头,撇了撇嘴:“先别急,吃点东西再去。”

“你想吃什么?我午饭吃饱了。”

张胜道:“我想吃糖人,那边有卖,陪我过去看看,走走走!”

一问,一个糖人要十个铜板。

张胜兜里有二十个,但是他舍不得给,扯了扯卫霍的袖子。

“爷爷,还能再便宜点吗?”卫霍帮他卖了卖可怜。

卖糖人的老人捋了捋花白胡须,叹气道:“我这糖人已经卖的是整个安阳镇最便宜的,光做这糖人就得花八个铜板,卖一个,我才赚两个,不是不愿意便宜卖给你们,但也要为生计考虑呐!”

卫霍咬了咬嘴唇,将张胜拉到一旁,低声道:“我觉得也是,总不能让老人家亏本做生意。”

张胜翻了个白眼,道:“算了算了,不买了,我们走吧。”

卫霍几乎没到这镇上来过几次,最近的一次是两个月前随刘大娘来买做棉袄的针线,来了一趟很快便回去了,这次被张胜撺掇着来看金屋藏娇的软红楼,心里惴惴,又夹杂着几分期待,不知道那软红楼里的女子是否像书里诗词里写得那么好,有没有樱桃嘴小蛮腰。

张胜带他钻过了几道巷子,绕过了两座桥,走到了一条宽阔的道上。

踮着脚尖朝远处望了望,张胜嘿了一声,得意道:“就是这里了!”

“这是哪儿?”

“长柳街啊,软红楼往那边走一阵就能看到了。”

卫霍点点头:“那我们快走吧。”

两个人顺着街边的一排春柳往前走,春风拂面,柳絮如雪,天晴得正好,卫霍心思敞亮,脚步欢快了几分。

他是耳聪目明的年纪,行了不多时就望见前方熙熙攘攘一片,好奇地张望了两眼,拽着张胜过去看。

那是一家宅院的门口,镇上的百姓在两头石狮子旁围着,但也让出了一条路,院门口停着一辆华贵的四轮马车,不多时便从里面下来了一个男子,书生模样,气质卓然,背脊挺得笔直,与周围站姿随意翘首看热闹的镇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下了车后施施然往前走去,掀起衣袍拾级而上,很快便进了宅子,院门关上,什么也看不见,围观者作鸟兽散去。

“看傻了?”

腰上挨了一肘,卫霍回神,也未理会张胜,而是抓着一旁准备走开的一个男子问道:“请问那马车上坐的是什么人啊?”

男子看卫霍生得俊秀,耐心地答道:“具体我也不是特别清楚,只知道是刚从京城那边回来的人。”

一旁的另一个男子忍不住插话:“人家是今年刚中的探花郎呐,封官之后回来接亲入京,真是命好,羡慕啊……”

人群散去,张胜不耐烦地带着卫霍离开。一边走着,卫霍一边在脑海中想着刚才那书生。

刘大娘说,他的爹娘是读书人,所以也要他做读书人,说是能出人头地。

卫霍不喜欢书中那些大道理,只对那些能长见识的诗词歌赋和文人轶事感兴趣,他先前不想做读书人,觉得太累太枯燥乏味,就想做个闲散王爷,吃穿不愁,当然,也就梦里想想。

刚才他看到那书生面如冠玉,身上衣饰齐整,腰上坠着络子,还有一块通透的碧玉,锦袍上的刺绣精巧无双。

是和他接触到的完全不同的人。

若是有一日也能有那样好的衣服,坐几匹马拉的车,住那样的宅院,真真是天大的美事。

卫霍越想越觉得美滋滋,可是低头看到自己身上穿的灰扑扑的衣服,情绪又低了下去。

只是他第一次意识到像他们这样的人要想过上那样的日子,靠想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法子便是十年寒窗苦读,中了举人,一跃过龙门,方能出人头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