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章
过了两日,卫霍从张胜那里得知了一件事。
“你说探花郎派媒人来咱们杏花村求亲?”卫霍睁大了双眼,“不可能!”
张胜兴致勃勃道:“怎么不可能?我是听人亲口说的。”
“就是我们上次去镇上见到的那个书生?”
“正是,而且求娶的不是旁人,就是马叔家的马小玉,想不到吧?”张胜一本正经地晃了晃脑袋,“这里面还有一段佳话呢!”
“什么佳话?”
张胜将他道听途说得来的话一股脑抖落给卫霍。
说是那名为蒋成的探花郎一年前曾和马小玉在渝河旁见过一面,从她手里拿回了不甚弄丢的玉坠。
少年人情窦初开,只是来不及表明心意便要去京城参加科举,金榜题名,荣归故里,方才告知家人前来求亲。
卫霍听完,也有些讶然,想了想道:“蒋家是大户人家,没想到倒没什么门第观念。”
张胜白他一眼:“你怎么管那么多啊。”
“只不过评论一番,夫子不是经常说要我们多思多想,常议时事嘛。”
“……那你还经常连课文都背不过……”
两日之后,马家有当年探花来提亲的事情便在村子里传开了。
课间休息时,学堂里的孩子都围在马家的儿子,马小玉的弟弟马天身边,争着问他话。
“喂,马天,你姐姐真要嫁人了?”
马天的脸上有几分得意:“想知道啊――那得贿赂贿赂我才行!”
“嘿,你小子,”对方不太情愿地从自己的兜里取了一颗纸包的方糖递给马天,“给你,这下可以说了吧。”
马天将方糖放进嘴里,甜得砸了咂嘴,含糊地说道:“确实有人来提亲,我爹娘说是将来要做大官的,撺掇着我姐姐赶快答应。”
卫霍问:“你姐难道不愿意?”
马天挠了挠头:“她……我不太清楚,但还没答应呢。”
“如果是我姐,肯定要让她嫁了,那可是探花啊!“
“不知道我姐怎么想――”
“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去!”陈束板着脸,拿戒尺敲了敲木桌,“课文都背熟了吗?吵吵闹闹,成何体统!”
一群人纷纷收敛神情,乖乖散去,各自坐回自己的板凳上拿起书。
下学后,卫霍挎着布包正要往回走,陈束叫住了他。
“老师,怎么了?”
陈束将一张草纸放到他面前:“这诗是你自己作的?”
卫霍一看,点头:“是学生的诗。”
“尾联可圈可点。”
卫霍弯唇一笑:“谢老师夸奖。”
陈束将衣衫整理好,看他一眼:“别翘尾巴,你的诗词歌赋还算不错,经义也尚可,但这两样在科举考试中占分可不高,你的论和策都差强人意。”
卫霍扁了扁嘴,低声说:“我不喜欢长篇大论,太枯燥。”
“想做官吗?”陈束斜视着他道。
卫霍愣了愣,诚实地答:“想。”
“要做官,做好官,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让你写所谓的长篇大论,是让你亲民生,悟国事,从而有自己的政论与见解。谁人都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是沽名钓誉容易,真正为国为民的少。”
卫霍打了个哈欠,眼眶湿湿地点了点头,陈束看他心不在焉,也不多说,摆摆手道:“回去吧。”
“老师再见!”
又过了两日,村里人皆知蒋成与马小玉的亲事已经定了下来。闺女有了绝好的归宿,马元见了谁都笑呵呵的,一脸的春风得意。
很快人们又得知马家要随着蒋家一起迁往京城江无,各家都是议论纷纷,大多由衷地羡慕。马家也是世世代代务农,这一朝随亲家入京,从此以后怕是荣华富贵享不尽了。
搬家并非一件易事,更何况是远赴他地,马家临行前将家具等都散给了村民,多年情意也在,临走时大多父老乡亲都去相送,卫霍也拉着秦淮去看热闹。
初夏的日光炽热,卫霍仰着头看几个家丁来回搬着东西,也看到人群中笑容满面的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