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量田’难推,‘三国之乱’
处死再多的地方官,也解决不了问题的根本。
李闰怒杀十数名地方刺史和太守,而后全国诏令加紧量田。
前车已覆,地方刺史和太守们,不敢再向以往那般与地方豪强狼狈为奸,继续隐田隐户。
地方大豪强大多拥有私人武装,他们要开始借机生事了。
天子之怒并未让地方豪强有所收敛,反而引来各方豪强的武装反抗。他们对李闰早已不满,反抗李闰推行“量田”与“改税”二制。部分百姓依附豪强,被豪强蛊惑不明真相,遂跟着一起反抗。一时之间,季朝叛乱四起,纷争不断,其中以淮州,朔州,晋州,襄州最为严重。
当年关中六郡饥民暴乱,相父调兵遣将三路人马,成功化解饥民暴乱一事。而今,李闰效法相父,亦出三路。一路镇压,一路怀柔,一路分化。
先派车骑将军闻丘和左将军沙吟啸,带兵镇压叛乱;而后下诏,赦免地方刺史和太守的勾结、包庇、纵容、苛民之罪,命其安抚民心,以达平叛之效;后又遣使臣奔赴郡县,令起叛豪强之间相互纠举揭发,从内部分化瓦解。有令,先纠举者,可免其罪。但,必须没收租田,迁徙至其他郡县。
半月后,
叛乱平定,“量田”继续推行。
地方私人武装势力,部分肃清。其余部分,心不死。竟私跑到诸侯国与诸侯王相互勾结,意图发动更大的叛乱。
半月后,
三国诸侯,襄王李蒙,淄乡王李弱,凭嫡长子继承制继承淮安国的新淮安王李廷,与部分豪强私人武装,完成南北合兵,共七万。
“三国之乱”起。
趁朝廷还没发兵之际,三国疾驰速攻,所过城池从不强攻恋战。其目标在洛城和廪城,至目标地之后,先迅速攻下器库洛城,后迅速攻下粮仓廪城,据山河险要为护。他们利用关中六郡此前经历大灾,无钱粮可使。欲将京师三辅重兵围堵在关中六郡以内。他们原本的计划,就算最终打不下,也要来个东西分治。
御书台,
前方战报传至长安,连李闰都要感叹一句。
“三国合利而动,速度,可真快呀。”
“‘兵情主速,乘人不及,攻其不戒。’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时机。”
“依大将军看,此次应由谁统率军师,平叛三国。”
傅政立即起身,直面李闰跪拜叩首,傅政决心出战之意,已明。
“臣,愿带兵平叛。”
私心,她不想让他去,可是他们之间也该有个了结了。
“大将军愿意亲自带兵平叛,我心甚慰。我命大将军统兵十万,”
“陛下,臣只需车骑兵、骑兵、步兵共三万,足矣。”
“三万对七万?大将军,我并非不信你。我只是,想让你万无一失,无性命之忧。”
无性命之忧,太重要了。
“比起臣的安危,陛下的安危更是重中之重,请陛下相信臣。”
“好。我答应你,别再跪着了。”
傅政遂起身,坐回。
“三国据山河险要为护,军师车骑兵与骑兵,怕是不占优势。”
“陛下放心,季朝地形图,臣尽数存于心。臣已按照洛城,廪城和关中六郡山川河流之分布,先行在心中演兵。克敌制胜之策已有,陛下放心,臣有胜算。且保证最少伤亡。”
相父,通天时知地利,善运兵法,国之重器。
李闰听之,安心不少。
“大将军从来稳健,我信你。”
二人四目相对,情愫不为人知。
“大将军,你用武力征服他们。那我,便送你一个攻心之法。两军阵前之时,你且问他们,三国若有功成那日,谁做皇帝。”
因利而动,必会因利而止。
“此法甚妙,臣,多谢陛下。”
当夜,延秀跪到李闰和大将军跟前,请求跟随大将军征战,为国效力。
武将之心在战场,李闰准了。
当晚,君吟臣唤,李闰趴在相父的胸膛,睡了一夜。
次日,卯时初。
安都城门,熊熊火把,亮如白昼,百官送行。
李闰亲手将玄鹰剑递送到傅政手中。傅政弯腰,双臂高于首,掌心向上,恭敬接过。
“大将军,我祝你,与三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
傅政一时错愕,他们竟对他说了,一模一样的话。
真是一模一样。
满目伤情,依依惜别。
日子久了,往后的每一次分离都有可能是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