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番外一
周梓汐小朋友九岁那年,她最喜欢的二舅舅要结婚了,娶的是她最喜欢的语文老师颜敏。
颜敏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眼睛很大,笑起来眉眼弯弯,卧蚕饱满,充满了阳光和朝气。
她刚工作一年,一班的班主任怀孕了,只能暂时由她接手一班,一共带了三个班的语文课。
周梓汐父母都开了大饭店、大公司,免不了要开会、要应酬,有时候忙起来顾不上接孩子回家只能让长辈们帮忙接。
这天傅欣有点感冒,打电话给儿子让他早点下班去接外孙女,两人因此结缘。
颜敏是城里姑娘,头上有两个哥哥,不算多么出色,顶了父母的工作在工厂上班。颜父颜母退休后也没闲着摆摊卖早点,赚的钱比两个儿子还要多,老两口对唯一的小女儿十分看重,一开始觉得傅衍权势太大,不支持他们处对象,怕女儿吃亏,后来还是傅欣亲自去找老俩口谈话才松口。
自从老大决定不结婚献身科研后傅欣就怕老二老三有样学样,给傅衍介绍了不少对象都没对上眼,现在好不容易处上对象,她恨不得立马让他们领证结婚,早点给她生个孙子孙女养着。
外孙女现在越长越大,不怎么需要她带了,大半时间在学校读书,她一个人无聊得很,对做生意没什么兴趣,看着周围的邻居含饴弄孙时羡慕得很。
两家人在明月饭店的大包间里一起吃了顿饭,领了证后下个月办婚礼。
单身这么多年的二舅舅要结婚了,周梓汐还挺高兴的,等他们结了婚生了孩子,自己会有个表弟或表妹了。
家里只有她一个孩子多多少少会有点孤独,虽然有两个两个竹马,但是李亦琛比她要大两岁,读书常常跳级,现在已经读初二了,两人不在一个学校,李亦晨喜欢跟男孩子玩成一片,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吃完饭后傅衍先送未婚妻和小外甥女去了学校,然后再把岳父岳母送回颜家。
晚上周梓汐在外婆那儿吃了晚饭,回到家里见爸爸正在用册子整理电影票根,知道他们夫妻又背着自己去看电影了。
她环顾了一圈,确定妈妈不在,压低声音问:“爸爸,你和妈妈在一起很快乐吗?”
周钰点点头。
周梓汐有点想不明白,瞪圆了眼睛,“你每天赚那么多钱却只能从妈妈那儿拿到有五块钱,不觉得不甘心吗?”
她听学校里的同学们说她们的爸爸虽然会上交给妈妈工资,但也会偷偷藏私房钱,自己的爸爸比较笨,一点私房钱都不会藏。
在妈妈那儿每天拿五块,一点也不多拿,然后攒起来给妈妈买礼物,都不给自己买好吃的。
周钰不懂什么甘心不甘心,只知道自己过得很幸福。
“是小月给我的,不是我拿的。”小月最喜欢赚钱,他只会赚钱往盒子里塞钱不会拿的。
周梓汐跟他没法沟通,撇了撇嘴。
“你们今天又去看电影了?”
“嗯。”
“为什么不在放假的时候带上我一起看电影,别家的爸爸妈妈都带着孩子一起看的,你们只有暑假和过年时才带上一家人。”
周梓汐觉得自己在家里不够受重视,双手抱臂,鼓着腮帮子,“我是不是你和李叔叔收破铜烂铁时捡的?”
然而,周钰根本get不到女儿的小心思,一本正经地回答:“你自己可以和小琛、小晨一起看,小孩子跟小孩子一起玩,干嘛非要跟着我们。”
周梓汐被爸爸噎得快要说不出话来。
她不满地嘟着嘴,都能挂一个壶,沉默了许久才再度开口:“可是我们才是一家人呀!你们去逛商场常常不带我,去果蔬园里摘蔬菜水果不带我,看电影还是不带我。”
周钰非常理解小孩子特别爱玩,自己没娶媳妇之前也爱玩,颇为耐心地说:“你在读书,要好好读书考大学。”
“就不能在我不读书的时候嘛!”
周梓汐感觉自己快要气炸了,妈妈不高兴的时候爸爸会安慰她,会送礼物,到自己时完全感觉不到在生气,好像只有她在无理取闹。
周钰将电影票根小册整理好了放到书架上,不疾不徐道:“带你去过。”
“但是很少!”
“因为你一周要读五天书。”
谭明月偷偷听着父女俩的对话,看着女儿面红耳赤直跺脚,有些忍俊不禁,再让他们说下去孩子要厌学了。
她清咳了一声,“等放暑假带你去川省看熊猫。”
周梓汐瞬间得到了满足,小跑着过去挽住她的手臂,“妈妈我还有话要跟你说。”
母女俩手挽着手进了一间装修得粉粉嫩嫩的公主房里。
谭明月坐在女儿的床上,单手撑着床,翘着二郎腿,格外慵懒迷人。
时年三十岁的女人,穿着一身米白色的收腰长裙,保养得宜,皮肤白皙水嫩,看起来就像二十出头一样,但又多了些许时光沉淀的韵味,看似柔美实则凌厉。
“要说什么?”
周梓汐就像只小猫似的歪倒在她怀里,“二舅舅要结婚了,是不是长大了都要结婚?”
谭明月摸了摸她的头,“也不一定,如果条件合适又相互喜欢,在一起相处之后觉得很和谐很幸福可以考虑结婚,没必要为了结婚而结婚。”
周梓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如果长大了能遇到一个像爸爸这样长得又高又俊,虽然有点笨,但又懂得自己、把钱都给自己管的人,或许就可以像妈妈一样过得幸福,一起结婚生孩子。
……
一家五口又过了三年,纪兰妮和周建霖年纪大了,落叶归根,想要回村里度过剩下的时光。
谭明月知道他们的想法后让他们再帮忙带女儿一阵子,同时和周钰偷偷安排在村里盖一栋楼房,等他们老了说不定也想待在村子里。
前几年村长召集村民们捐钱修路,谭明月、周钰和李弄璋捐得最多,虽然之前村民们多多少少有过一些摩擦,但是大队养育他们,哪怕分发下来的粮、油、棉布不多。
现在村里的水泥路旁立着石碑,他们三人的名字赫然排在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