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章 - 和离后嫁给皇帝叔叔 - 落雨秋寒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第11章 第十一章

第11章

沈繁花先前猜测的不错,向家是打算为向淑澜造势了。

许君哲趁机领了品秋宴上那些贵女们画作的拍卖的差事,这事要做好,须得先筹集款项,后续还有御寒物资的购买问题以及发放等问题……

而且这事要做好,筹集到的款项就得足,所以之前许君哲才会将主意打到她外祖父头上,意图利用他在文坛的声望替向淑澜的画抬一抬身价。

这个提议被沈繁花狠狠地拒绝了。大概是发现拿她无可奈何,许君哲卯了劲地要将这事办好,同时他还得兼顾本职工作,果然忙得跟条狗似的。夫妻俩人最近几乎都没碰过面。

不过沈繁花无所谓,只要莫来挨她,她都懒理他。

还有就是这阵子许老夫人也忙,各处庄子的作物都收成了,出产开始结算,并陆续汇入侯府。

许老夫人喜欢揽权,新媳妇都过门两年了,她还不交账,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只扔给了她一个管家权。但实际上原主连永平侯府有多少家底都不甚清楚。所以说,原主这个侯夫人当得挺不像的。

现在沈繁花倒庆幸,不必沾手侯府的财物,她有和离的想法,当然是和侯府的牵扯越少越好。

其实不仅是许老夫人忙,京城里各家夫人都忙。各府都进入结算期,每天都有不同的庄户人家将一车车的粮食作物拉入京城,给京城平添了几分喧嚣和繁华。

而且在许家母子忙着的时候,沈繁花也没闲着,毕竟她名下的产业也不少。不过所有的物资出产,在经过核对之后,她让人全拉回沈家去了。

看着一车车的粮食入库,许老夫人感觉很满足,终于缓解了一些近来因儿子从账房支出了一大笔银钱的心疼,更多的是大权在握当家做主的底气,皇上再看重沈氏这个侄女又如何?这个家还是她在当,她许氏只能摸到一点边边角角的管家权,那个活吃力又不讨好,正合适她干!

想到沈氏,许老夫人突然想起来她名下的资产不比侯府的产业薄,甚至有过之而不及,顿时连手上的蛋羹都不香了。

“今年沈氏那边的收成如何?”往年这个时候,她庄子上的出产也是一车一车地往侯府里拉,甚至得用掉侯府的两三个大仓库才能安置妥当。第一年见到的时候,她真吃惊之余又贼不是滋味。今年料想也是如此吧?

“这——”徐嬷嬷面露迟疑。

“怎么?”许老夫人疑惑,这事有什么难言之处不成?

徐嬷嬷终是无奈地道出了实情,“夫人那边今年并未用到侯府准备的库房,而是将全部的产出都拉回国公府去了。”

砰!许老夫人将碗用力地搁在桌子上,绷着一张脸道,“她这是什么意思?”

“好像这段时间侯爷和夫人闹脾气了,侯爷都一连好几日都没回后院了。”

闻言,许老夫人先是一喜,她本就不喜儿子过于护着他媳妇。但一想到沈氏的所做所为,她又拉长了个脸,“如果我儿和她生气,那也一定是沈氏的错!”之前她儿子有多维护沈氏她是见识过的,就这样沈氏还不知足还敢和他闹脾气?

徐嬷嬷只能在一旁陪笑,主子间的事情她不敢随意掺和。

许老夫人想也没想就道,“明天让她恢复请安!”该给她紧紧皮子了,想必这回她儿子必然不会护着她了。

但许老夫人没想到的是,沈氏竟敢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拒绝前来给她请安,不过这是后话了。

此刻的沈繁花正指挥着小厨房的人给她做美食呢。

庄子送来的农产品里,她发现有黄豆。

大周目前的主食仍以稻黍稷麦椒为主,这会黄豆也是主食之一,吃法也仅止于穷苦人家都煮熟蒸熟了吃,富贵人家还会用它来喂马。

可以说现在的人对它的利用率低到了极点,而沈繁花身在侯府,主食自然是以米麦为主,这段时间她确实也没见过黄豆。

要说她来到这里,最不满意的就是饮食了。大周朝的饮食还是比较简单粗糙的,虽然身在公侯之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说实话,比起后世五花八门的美食,这里的饮食单调得可以。

这不,现在一看到黄豆,她就想到各种豆制品,从豆浆到豆腐,再到豆干,豆皮,豆豉、豆酱,酱油,忍不住口水直流。对了,还有豆芽,她可不觉得这里的人在冬天还能吃到绿油油的菜,嗯,今年或许可以,等她玻璃一做出来,就开始折腾大棚蔬菜。

沈繁花直接让人取了一部分黄豆出来,先泡上,然后转身进了寝房,她要用气运值兑换各种豆制品的做法。

豆浆最简单,这个她会,豆腐她知道要用到石膏,可说到具体的步骤她就懵圈了。还有后面的豆干豆酱等,她就只会吃罢了。

关于黄豆制品的各种做法的食谱不贵,只要六百九十八气运值就能兑换,沈繁花觉得自己也是有气运值的人了,大手一挥,换换换。

至于石膏,她吩咐人去药店问问看有没有。

没多久,她就喝上了香喷喷的豆浆。她院子里的人每人都分到一大碗,大家还是第一次喝到这么香醇甜美的浆液,就很惊喜。

沈繁花只喝了半碗,她要留着肚子等豆腐脑呢。

等豆腐脑出来,他们就更惊喜了,特别是院子里几位有点年纪的嬷嬷,对这丝滑软糯入口即化的豆腐脑简直赞不绝口。

豆腐的工序特别多,还在制作当中。等豆腐出来,豆皮豆干也会有的。其余人则忙着制作豆豉、豆酱,酱油等物。

每个人都在忙碌着,但都是一边心和,一边说说笑笑,院子里热闹得就跟过年一样。

沈繁花寻思着,有了豆腐,怎么能少了鱼呢?鲫鱼豆腐汤,叫她想念得紧。

凑巧的是,这回一起送来的还有养在池塘里的鱼,都装在大木桶里送来,送来的庄子管事说,这是第一批,入冬前再把剩下的送来。

沈繁花身边的管这一块的王嬷嬷正发愁这些鱼怎么处理呢,听到主子说想吃鱼,连忙让人搬来一木桶的鱼,然后向她请求如何处理这批鱼。

看到木桶里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沈繁花双眼发光,仿佛看到了一道道以鱼为原材料做出的美食,豆腐炖鱼,酸菜鱼,鱼丸,豆腐鲫鱼汤……

王嬷嬷表示,即使这样吃,还是只消耗了极小极小一部分鱼而已。

沈繁花连忙问她到底有多少鱼?

王嬷嬷告诉她,“目前庄子送来的鱼有三千斤左右,这是第一批,最后一批应该还有两千来斤。”

也就是说,她有五千多斤鱼。

富贵!沈繁花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富贵。这和后世她银行卡里好几个零不同的感觉。况且这只是她入库的无数产出中的一种产物而已。

“这些鱼不能浪费了。”

她记得,今年的冬天是一个寒冬,大周挺不好过的,饿死栋死不少人。因为景熙帝登基这三年都实行轻赋税薄徭役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的关系,导致朝廷收上来的税粮并不那么充裕。在这样的大前提下,等到今冬最冷之际,百姓最难熬的时候,朝廷想开仓赈济百姓,但因为受灾的地方很多,朝廷也照顾不过来。

那时,向淑澜他们用前期卖画卖首饰等筹集到的粮食布棚施粥时,就显得难能可贵了,还被称为有先见之明,尽管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吹嘘的那么大,但名声声望是刷足了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