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 宋穿之懒皇帝 - 痒痒鼠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宋穿之懒皇帝 >

第73章

官家面对三位大臣的“幽怨”的眼神儿,一本正经的说道:“去年在银州的时候,宁令哥和梁礼合离,一别两宽,各自欢喜。如今宁令哥经营着银州到汴梁一路上的酒家食肆,尤其羊肉生意风生水起,梁礼在银州的作坊做的也是有声有色。”

“朕就想着,德才兼备的女子也可以和男子一样的做事儿,毕竟天赋才华这个事儿,不分男女不是?上次宁令哥来见我,还说他现在和梁礼成了朋友,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这不是很好?唐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要朕说,不和睦还不能合离的夫妻是一辈子的哀。”

王素大人和孙甫大人・・・,所以你就告诉西北人,日子过不下去可以合离?西北的女子本来就特别剽悍,现在她们更是和男子一样的进学,和男子一样的做事,还学会了“休夫”,将来这南方的女子被她们影响,也要进学,咋办?

官家眨巴着大眼睛望着他们,笑而不语;蔡襄大人想着马上要做皇后的五姑娘,那也是一个文德武备不输男儿的女娃儿,忍不住在心里叹口气,又捧起黑瓷大碗喝了一口沉香水。

宫里头煮的沉香水水平越来越高了,心里头憋屈的三位谏官瞅着官家的小俊脸,咬着后槽牙报复性的喝完了三壶沉香茶,挺着小鼓的肚子愤愤不平的离开。

官家望着他们不服气的背影,笑的一脸调皮可爱。

旨意下到福康公主府和李家,两方人俱是高兴不已。

知道有了合离的希望,一个可以光明正大的去西北做军中文职,为国进忠;一个能够名正言顺的独居并且出去做事儿,不管将来两个人能不能结成夫妻之缘,对于已经踏错一步的他们来说,这都已经是最好的结果--福康公主和梁怀吉激动之下一起放声痛哭。

大驸马李玮虽然知道娶妻生嫡子方为正理,可是他也不舍得新得的美貌良妾。因为这个事儿圆满解决心里头高兴的李家当家人李璋不理会侄子的“不舍”,自掏腰包给了这名被亲爹卖身为妾的女子两百两银子,然后逼着侄子写了放妾书。

有了两百银,可以不用回到那个没有一点儿人情味的家里自己直接找个好人家另嫁,这位女子欢喜的当场大哭出来。

皇宫里头,同样欢喜于此事不伤和气的解决的太上皇瞅着儿子得意的小模样,摸着胡子笑的开怀,“以后不可以这么和谏官们耍赖皮。”

“孩儿遵命。”

官家懒懒的笑,太上皇被儿子引得更想笑。

了了一桩大心事的他,听着蛙声阵阵、蝉鸣不止,望着莲叶田田、百花开放,闻着桌子上清新香甜的瓜果香,用着古拙去暑的沉香茶,自觉在东风消停、大地如蒸的初伏天不能用冰盆也不是那么的难以忍受了。

父子两个开开心心的对着延福宫的美景一起画画儿,立求在搬家之前把皇宫的一亭一景都画下来留做纪念。

虽然官家回到汴梁后就因为“修身养性睡大觉”,没有和出征的时候那样几乎天天作画,可是他的天赋底子在那里,闭着眼睛画也比被大宋文人评价为“苦学百事奈何百事不灵,不学不念却天生会做官家会生官家”的亲爹要强的多多。

一辈子拼命致力于成为一代文豪大家的太上皇,退位以后有了足够的时间和清净,却是没有了执念,如今他练字画画儿的心态变了很多,再加上太上皇后和官家在一边大力捧场、赞不绝口的夸,他玩这些笔墨之事玩的非常自在开心。

傍晚的时候,来宫里谢恩的大公主和领着侄子进宫谢恩的表叔叔李璋两下里碰到,两个人不理会李玮的满腔怨怼,默契的笑着互相行礼--恩怨纠葛都已过去,前嫌尽释。

太上皇对于李玮简单的勉励两句,对于大闺女和小表弟的大度明理非常的欣慰。

他知道儿子对李玮很是不满,干脆把儿子支出去让宫人给李玮上来果物点心,自己拉着表弟李璋聊天说话;慈福宫里头,太上皇后拉着大公主的手,母女俩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虽然大公主不是太上皇后亲生,可是太上皇后因为之前没有亲生的孩子膝下寂寞,对她们这些公主们不管那一个都是不偏不倚的教养,再加上大公主打小儿孝顺懂事,又是皇家第一个长成的孩子,可以说是除了官家以外,最受太上皇和太上皇后钟爱的一个公主。

“想好了要做什么了吗?”太上皇后担心她想不开白白的浪费皇儿给争取到的机会。

大公主不好意思的笑,“回荩想好了,先去刺绣作坊做管事,慢慢的调养身体。”

太上皇后眼睛一亮,欢喜的说道:“小一能想清楚,我和你爹爹就彻底放心了。不说孔圣人教导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就说你自己,没有好身体能舒坦吗?要记得身体是自个儿的,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能任意糟蹋。”

“小一明白,以前是小一糊涂钻了牛角尖,让爹爹和莸P模还让官家操心。”大公主说着说着又忍不住哭了出来。

“做父母的担心儿女乃是天性。”太上皇后笑了笑,掏出拍子给她擦了擦眼泪,真心劝慰道:“虽然都说男主外女主内,可是这世上的人,不管男女老少,有个正经事儿做就是会活泛很多。”

“小一既然有了机会和志向,那就好好的做,菹嘈判∫灰欢能做好。等到身子骨也养好了,好日子在后头。”

“哎。”大公主哭笑着,响亮的答应一声。

黄昏的时候,大公主和李家人都已经离开,一家人梳洗沐浴后在延福宫散步。

太上皇听着太上皇后感慨大闺女又哭又笑的激动模样,想着表弟李璋言语间流露出来的那股子如释重负的轻松,心情就跟这黄昏时分的落日一样,虽然很美,可总是透着一股子伤怀。

“可能我当初把小一嫁到李家,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如果没有他当初一厢情愿的婚配,大闺女不会有这些年的压抑,甚至与家臣梁怀吉之间闹出来一段孽缘;李玮也不会至今没有子嗣,表弟李璋也不会跟着天天胆战心惊的担心受怕。

当初本就不赞同这门亲事的太上皇后笑了笑没有说话,官家不忍心看爹爹的低落,开口劝道:“爹爹的心意他们都明白。而且,没有真正的成婚过日子,谁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过到一块儿去,再好的媒人也只是负责说合,不能保证后面的事儿。”

还没成亲的儿子这般有模有样的安慰人,太上皇被逗的忍不住笑出来,太上皇后也是乐呵不行。

太上皇小小的感叹,“这天下少男好女们的亲事,最好还是不要表兄表妹的亲上加亲。孩子们成亲后处的不好,大人见面也是尴尬,一个闹不好亲戚都没得做。”

官家特别认同,重重的点着脑袋。

若不是仗着爹爹对李家的心软和两家的血缘关系,李玮表兄的母亲能那般态度恶劣的对待大姐姐?李玮表兄再怎么粗鲁朴陋,他也不敢对大姐姐动手。

想起爹爹虽然心疼大姐姐受的苦楚,却因为顾忌着两家的关系一力的拦住自己和侍卫们不对李玮表兄打回去,他就一肚子的不满。

知道儿子对于李家不满的太上皇后笑了笑,顾虑着上皇的面子,没有出言提醒他--如果没有这个血缘关系,小门小户出身、无才无貌的李玮根本就不能娶得大公主。不过就是太上皇想提携李家罢了。

太上皇察觉到老妻眼里的“笑意”,儿子眼里的火星子,轻轻的咳嗦一声,不放心的叮嘱道:“此事既然已经解决,就算是过去了,皇儿切不要把你李玮表兄一家的错儿记在心上。”

亲爹始终念着他没有在祖母--章懿皇后生前与之相认,没有尽一天为人子的孝道的事儿而满心遗憾。官家皱着小眉头不情不愿的答应下来,“孩儿记得,爹爹放心。”

重承诺的儿子说了,太上皇也就放心了。他也不指望李玮一门能有什么出息,关键是被牵连在内的表弟李璋。

“你表叔叔这些年对于大公主的事儿一直心怀愧疚,在禁军任职更是尽心尽力、忠勇可嘉,皇儿不要和他生分了。”太上皇虽然知道儿子做事不会带有情绪,可是他担心的是儿子因此彻底的疏远了李家,直接不认这门亲戚。

听到爹爹提到表叔叔李璋,官家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安慰亲爹,“爹爹放心,李玮是李玮,李璋是李璋。”

一家人欢欢喜喜的欣赏夕阳,等到天色渐黑蚊虫飞起,放下心的太上皇带着太上皇后回宫休息;从来没有蚊虫近身的官家恰好也有了困意,慢吞吞的踱步回他的寝宫。

几天后,每天坐着朴素的马车去作坊做事的大公主自然引起了汴梁人的热议。有那些消息灵通的人家拐弯抹角的打听了官家对这个事儿的处理结果,纷纷对官家竖起大拇指。

当然,因为皇家的大公主都去作坊做工这个事实,很多大户人家对于族里的女子去做工补贴家用的事儿也不再激烈的反对;平明老百姓家里的女子当然更是放开了手脚积极的来到作坊报名。

折家里头,包括未婚夫跟去北方打仗布防一直没有成亲的四姑娘,四位小姑娘用过午饭后一起来到五姑娘的院子,侍女还没来得及通报,急脾气的八姑娘耐不住等候直接冲进里间,兴奋激动地喊道:“五姐,五姐,大公主去做工,我们也能去作坊做工吗?我不要念诗词歌赋。”

正在绣嫁衣的五姑娘闻言一愣,四姑娘开口解释,“汴梁的大家女子天天呆在家里掌家理事,出门也是穿衣打扮、吃喝玩乐、写诗作赋的事儿,我每天帮着母亲做家事还好,妹妹们呆的不习惯。”

六姑娘和七姑娘立刻跟着点头,五姑娘明白过来,放下手里的针线,微笑着说道:“当然可以,不过要先想好去作坊做什么活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