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6 章
老掌柜一心要在斗茶会上一展身手,其他的人凡是在茶道上有点水平的当然也这么想。官家的龙舟离开了板渚继续北上,准备参加或者围观斗茶会、相扑赛、诗文会等等活动的大宋人也是一起朝燕京涌去。
整个大宋都沉浸在兴高采烈、斗志高昂中,都是和老掌柜一样的想法,怎么能让外邦人拿了魁首?
官家一路走,一路考察民情,勘测地形。他还没到燕京,全国乃至周边一些国家各个地方上的人有的先一步到了燕京。
欧阳修和王安石他们当然是好一通忙活。这么多人的衣食住行、吃穿拉撒肯定要照顾好。
王安石大人被这股人潮吓到,觉得燕京的规划进一步调整;欧阳修大人紧急的贴出告示,言辞真切的表示事先考虑不周,燕京的整体规划需要调整,暂时无法大规模建筑...,请大家谅解,请大家不要慌乱...。
整个燕京所有的官民都主动或者被动的忙成一团,官家收到他们的书信后和几位大臣商议一番,把五品以下的文武官员包括师爷、衙役、小吏的俸禄全部翻倍。从此以后,大宋官员的等级划分标准不再包括这个上下五品的俸禄分水岭。
官家和朝廷都认为既然小官小吏也积极的做事,就要给予应有的回报。更希望借助这些举措鼓励大宋的读书人,不要因为之前的“免税免徭役等特权改革”而对科考迟疑。
当然,工匠们或者其他行业,尤其是几大“下九流”行业,某些“贱籍”的社会地位问题,随后也会一一出来条例。
总之,朝廷的意思就是打完一个棒子给一个甜枣儿,大宋越来越忙碌的日常事务还是需要很多文官们的。而小官家的意思则是把大宋现有财富的整合下移,遏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划分越来越大的苗头。
比如有些人家富的吃羊只吃羊肋,把下水等物都扔掉,下人也不吃。而大宋的很多人家,一年到头是吃不起几次九百文一斤的羊肉。
比如剃头匠人、媒婆、木匠、厨师、、、这些人,明明都是正经职业,凭技艺安身立命,靠辛苦养家糊口,比不事生产的僧、道、尼好的多多。
太上皇对着太上皇后叹气,一味的捧着僧、道、尼确实不好。可是如此打压,老百姓的心灵没有归属,岂不要要天下大乱?
明白他心里担忧的太上皇后不以为然的笑,“皇儿又不是直接禁佛、道两家,他只是让这些世外高人也纳税而已,尤其是佛门。以后大宋人人都凭技艺安身立命,靠辛苦养家糊口,崇拜墨家、法家也挺好。”
“既然佛、道要出世,那就还了天地、父母的恩情后彻底出世。我觉得儒墨法兵四家当权比儒释道三家更好,人有个实实在在的奔头才活的明白。”
太上皇沉默的看了老妻一眼没有说话。这些道理谁不知道?可是千百年来当权者明明清楚这些道理却还是一力打压这些工、商之人,自然是有他们的原因。
人人都有奔头,都活的明白了,谁还乖乖的听话?谁还安分守己的只做自己的份内之事?这几十年来理学主张之所以会被世人接受,朝廷也潜移默化的对百姓的说法做法越来越严苛,原因只有一个,每一个当权者都不想再有五代十国的大乱世。
当然,像二程那样矫枉过正也确实是不好的。
自觉和老妻说不通的太上皇仔细的琢磨了几天,在龙舟过了黄河到达河北路大名府魏郡停船的时候,他等官家白天忙好了,于黄昏时分拉着官家一起逛魏郡。
御河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延伸,正好半抱着魏郡,与马郏河组成了入海的流路,又与多条支流组成了魏郡的水文。所以这个因为大宋收复燕云之地,疏浚北段运河而繁忙起来的魏郡,也是他们新运河在御河上的转折点。
官家望着两岸的河工帐篷,对于今儿看到的情况大致满意。河工们的伙食、薪俸好起来,工程正常进行,才是开挖大运河的根本。现在挨着高丽的是辽国,不是大宋,他们既不着急去攻打高丽,也不着急燕京到扬州的运河开通,慢慢来就好。
太上皇想着白天看到的那番热火朝天、朝气蓬勃的干活场面,也是心情舒畅。
那不是被官府逼迫着假装表演给他们看的干劲儿,是真心实意的开心、激动、尊重儿子开新运河的命令,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早日把南北运河疏通,造福自己的家乡和大宋。
“魏郡挺好。”太上皇沉吟了半天,终究是没有把话说出口。
官家瞅着亲爹笑,直接问道:“爹爹有事?”
太上皇忍不住笑出来,儿子就是贴心。
“皇儿最近的功课做的如何?春秋战国到大宋建国后的这段历史可有精读?”
“回爹爹,孩儿把老师们吩咐的功课都做了,各个版本的史书也都读完。”官家表示自己这一路上非常的乖巧。
亲爹很欣慰,继续问道:“那你说说,从大周礼定天下,到春秋战国的乱世,各家学术竞相出世,再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原因何在?”
官家笑的一脸欢喜,朗声答道:“大周礼定天下,是因为人族发展到了要和其他种族脱离开来,超越其他生灵和神灵的限制,自称体制。春秋战国的乱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因为乱世中人人都在迷茫,都在寻找破解之法。”
“人心思安,天下一统成为大势所趋。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是大功德。既然是一个国家,自然要遵守一个共同的制度和思想。然而因为春秋战国的天下大乱,各方诸侯和诸生各执一词,不听朝廷号令,所以才有了‘焚书坑儒’的‘焚诗书,坑术士’。”
太上皇摸着胡子非常欣慰的点头,儿子知道要统一制度和思想,很好。官家一通长篇大论娓娓道来,发现爹爹眼神儿夸奖,小得意的快乐。
华夏大地上的运河是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开挖。官家望着眼前这些在战国时期几国交界的河道,好像穿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看到了诸侯争霸天下的盛况,看到了荀子传人李斯和始皇帝决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烧《秦纪》以外的诸侯史书”的乱世英雄风采。
诸侯争霸是好事,有战争才有和平和统一。始皇帝统一天下也是大好事,可是这些到了儒生们的嘴里就是兼并天下,死伤无数。
始皇帝废除诸侯分封制,置郡县,彻底打破奴隶社会残余,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进步,可是那些儒生们偏偏反对说大周礼定天下・・・当克己复礼,分封亲族为王。
始皇帝要修长城,修驰道,修灵渠,要打外族,要把原本六国的国主、家臣、死忠奴隶们都借机消耗掉,那些儒生们纷纷跳出来说他好战,残暴不仁,建议他“以德服人”。
厚今薄古,而不是以古非今。更何况被坑杀的那些所谓的“儒生”,大多都是一些坑蒙拐骗的方家术士、抱守残缺的原各诸国家臣。
“孩儿记得《史记・萧相国世家》中的一段记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i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也是就是说始皇帝不光没有动医术、算法这些书籍,就连收上来的书也都留着没有大肆烧毁。”
所以,后来的儒家文人给予秦始皇的评定是夹带私心蓄意报复,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历史。历史浩瀚烟海,写史书的人也是儒家人,后来的儒家更是只看自己想看的内容。官家对此没有任何异议,是人就有私心,这很正常。
太上皇嘴角微微抽搐,望向儿子的目光小无奈--儿子的大眼睛太亮太透,看待这些历史上的争执不带任何感情和感触。
“之所以‘焚书坑儒’一说能够广为流传,并且为世人所接受,那就是有其道理。世人需要对曾经的历史做一个结论,需要一个正邪和‘邪不压正’的传承。”
亲爹细细的教导儿子,世上的事儿,没有人关心真正的事实如何,这是常态不假。但秦始皇的这个事儿,它是必然和自然各种发展演变出来的,一个最合乎“天地人、情理法”的结果。这不是某个人或者儒家群体的私心,也不是无知的错误或者是非的颠倒。
更不是人类的“无情无义”。
官家乖乖的听从教导,沉思片刻后很有体悟的说道:“孩儿明白了,谢谢爹爹的教导。孩儿现在站在两千年后看到这些,和每个时期真正活着的人,是不一样的。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人们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做出取舍,做出最好的选择。”
太上皇很高兴,儿子学任何东西都不固执己见,敞开心胸接纳万物之灵慧,这一点他也比不上。
“爹爹知道你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对。不过你也知道群龙无首的害处,各家学术纷纷扰扰,各说各话,朝廷总要有个说法。董仲舒融会贯通,百家归一,取名儒术,虽然有其私心,但总体上还是维护了百家学术的要义的。”
“再到五代十国武人乱政、民不聊生,太=祖皇帝建国后仰文抑武,出言‘皇家和士大夫共天下’,原因当然是更多,更复杂。”
官家安静的倾听,太上皇语重心长的和儿子讲道理,要在大宋来一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技艺大发展,这个他不反对,火器的功效他看在眼里。但是大宋的朝野上下面对“百家学术”,需要一个“群龙之首”。
就好像大宋需要一个帝王,而且只能是一个帝王一样,多了社会就会失去秩序;就算是读书进学也不懂这些大是大非,军政大事的普通百姓,他们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而我们给儒家占一个“群龙之首”的名头,这没有什么大不了。
官家点头又摇头。
继续给儒家一个名头他非常同意。可是儒家有些人在折腾的那些儒释道三家结合的理学,他非常的不认同。佛道两门的出世理论,不应该牵扯进百姓生活、国家大事。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不是任由那些打着佛国、道门名义的人摆布的“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