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绝路
范远瞻他们一打仗就是半年。
恩郎都满一岁了,现在会摇摇晃晃地走路,张口能奶声奶气地叫“娘”和“奶奶”。
范溪教过他叫爹,然而他这么小的孩子,一直对不上号,谁才是爹,他理解不了。
范溪有时看见他管一颗树、一片瓦叫爹,心里心酸得不行,这话还不能与范远瞻说。
安娘有时看着他们这样,心里也不是滋味。
这日,母女俩正在说悄悄话,安娘叹口气,说道:“要不然我们还是搬去前湖城住罢。”
“嗯?”范溪笑着看她,“娘怎么想起来要搬到前湖城去。”
安娘正在缝衣裳的手顿了顿,叹口气,“眼看恩郎都要两岁了,还不晓得父亲是哪个,这样过下去也不是办法。何况你们年轻夫妻,哪有这么一直分居的道理?”
范远瞻虽要打仗,却不是每时每刻都在打。
战况虽胶着,却并不紧张,起码南蛮人看起来没有能摸到他们大本营的本事。
安娘也打听过了,范远瞻手底下这么多人,其中有不少不远千里从北望山城跟着他们来这里的,也有不少本地人。
人家的家眷都好好地居住在前湖城,就他们怕死些,躲得分外远。
范溪听到她这样说,愣了下神,一时间还真有些心动。
她与范远瞻小时候是兄妹,长大后好不容易迈过那个坎做了夫妻,挺不容易。
现在儿子都一岁多了,她哪里又会不想她家大兄?
只不过碍于形势,不好提罢了。
安娘提起这个话题,范溪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将这事跟范远瞻提提。
她先写信过去试探。
范远瞻也想她了,回信问她这边方不方便过去,娘跟儿子的身体如何,前湖城条件艰苦些,整座城市暮气沉沉,想吃只鸡在市场上都不容易买的着。
范溪并不怕环境艰苦,回信道:条件艰苦些无碍,当年那样艰难,我们一家人也过得顶好。我这边没别的事,就是想你。娘也想你。儿子前儿还对着屋顶上的瓦片叫爹爹,他也想你。街坊四邻那么多小孩,口齿伶俐的没有几个,可但凡会说话,都会叫爹爹、娘亲了,估计儿子心里羡慕得紧。
范远瞻接到这封信眼眶都红了,心里难受得紧。
他也顾不了什么,立刻让人铺纸磨墨准备写信让范溪过来。
然而他的信送出去还没有回音,朝廷的训斥与戎谨候府的密信一道过来。
来宣旨的是位黄袍大公公,趾高气扬地对着跪倒一地的抗蛮将领训了一通,口不吐脏字地按旨宣读,直将一帮大老爷们训得脸都抬不起来。
完了范远瞻还得从地上起来,带着人细心招待这位公公。
底下人不服气,他们在这里打了那么久,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南蛮人现在为什么那么低调,跟孙子一样只敢往山里藏,屁都不敢多放一个,还不是他们这些人用血与命换来了?
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狡兔还未死,难道朝廷便容不下他们了么?这未免也太让人心寒?
范远瞻心累地送走了宣旨太监,回来还得安抚手下。
他面沉如水,心情似乎并没有起伏。
只有范积蕴等少数几个在他身边呆得久了的将领知道,他有时候一发呆就是半夜。
范积蕴找了个机会专门准备跟他聊聊,“大兄,最近是发生什么我不知道的事了么?”
兄弟俩的声音很小。
范远瞻看了弟弟一眼,轻叹口气,“我收到皇都密折,陛下病得厉害,现在是几位皇子殿下监国。”
“怎会如此?”范积蕴的眉头皱了起来,“前段时日不是还说陛下身子康健,并无大碍么?”
怎么会一下病得不行,还要皇子监国?
范远瞻沉声,“天有不测风云,这事恐怕不到太子定下来,不会有结果。”
“可,这……”范积蕴想不明白,“纵使陛下生病,皇子监国,这把火也不应当烧到我们身上啊。我们天高皇帝远,又不碍那几位什么事。三皇子心胸再狭窄,这样的关键时刻,他也不应当放下那边来整我们罢?”
“此值多事之秋,皇都那头应当是不想多生枝节。”范远瞻目光深邃,“大晋几个邻国都还算低调,连北戎人都被按在他们那,不敢出风头。纵观整个大晋,唯一还有大战事的便是我们了。”
正在打着仗的将领,皇都那头也不至于昏庸到直接召他们回去。
不然此次停了,下次要再想打南蛮那可就是师出无名,也不容易说服群臣浪费那么多粮草兵力在这块土地上。
况且南蛮这块国土丢了是大事。
先前南蛮称臣,无论大晋有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都是大晋的地盘,都经营几代,彻底消化这块土地不成问题。
现在南蛮反了,他们独立出去,多独立几代,独立成国也不成问题。
丢失国土可是君王的重大过失,未来史书上还是要记一笔的。
皇子们都不傻,谁都不想沾染这件事。
可要是不停下来,国库里的钱粮就那么多,他们又正在争位是关键时刻,外面战争不停,大家都怕出什么事。
于是一帮人想来想去,就想出了这么个损招。
他们不主动召回范远瞻,只是不停地训斥他战事不利,史书上也这样写。
范远瞻是今上派出的将领,他战事不利,丢了国土,责任也是今上的,与极为皇子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