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第 29 章
“可不是?咱们家就数皇上长得最好,将来皇上的小阿哥们肯定也是长得最好。”
“皇上的身高也高,估摸着可以长到六尺。”
“有皇上的教导,将来小阿哥们都和皇上一样才华出众。”
…………
众人跟着多尔衮一言一句的,各个“感慨万千”。
得益于当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联姻大计,除了他的诸位叔伯们,在场的人几乎都和小顺治沾亲带故,一时间众人对着爱新觉罗家乃至八旗中长得最好的小顺治齐齐感叹连连,脑袋里都在想着一群可爱的,胖墩墩的“小顺治”模样的小娃娃。
小顺治……,小顺治被他们的目光吓到,听了他们的话更是惊吓。被绾陌姑娘提了一次的时候他虽然震惊但因为战事很快就忘记了这个事儿。如今他反应过来众人眼里的“期待”,呆呆地不知道说啥好,声音听着都弱气了几分,“朕--好像才十四岁?”
崇德八年的公元一六三八年出生,现在是顺治七年的公元一六五零年,因为这个时候和后世对年龄的算法不同,把胎儿的那一年一起算上是十四。十四岁在他的心里,就算是大婚了满了周岁十四了,那也是不够大婚的年龄,更何况生小宝宝。
所以能不能记得他还没有到大婚的年龄?
不对,他还没有“成人”那,他应该不知道生小娃娃的事儿。小顺治猛地反应过来,他为何要接口这个问题,他应该装不懂才是。然而代善老叔作为大家长不给他转移话题的机会,笑眯眯地接口。
“皇上您是崇德三年降生,今年是十四岁。十四岁已经是大人了。今年或者明年把婚事定下来,后面准备大婚之礼,大约要等到九年大婚。这样算下来对比时下人的成亲年龄,已经是晚了。”
济尔哈朗想着多尔衮说的等皇上到十五岁再“成人”的意思,同样笑眯眯脸,“虽然晚了两年,不过长子有希望是嫡出,晚两年也挺好。”
“可不是这个理儿?”硕托也是笑眯眯脸的跟上,“虽然咱们不大讲究这些规矩,可是汉家人总是嫡庶嫡庶的说,咱们也顾忌一些。”
小顺治……,领悟到他们的话中之意的小顺治不由地心惊肉跳。为了他那小蝌蚪还没影子的小宝宝们可以有一个快乐安稳的童年,小顺治的亲阿玛情怀爆发。
“朕想着另外一件事儿,既然是要大婚,就会有外戚。外戚,宦官,前朝的两大问题。我们先说说外戚。”
“前朝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不断繁衍壮大的外戚们利用亲戚关系干涉政务,变牧场为农田阻碍国家的养马大计,甚至强行将自由农户投献为家奴引发农户□□,乃国家和朝廷的一大害也。所以朕认为嘉靖皇帝废了外戚的封号爵位世袭制,挺好。”
“附议。”
“附议。”
“附议。”
…………
在座的议事大臣们对于“脸皮薄”的皇上生硬地转移话题的行为很是“包容”,一脸“慈祥”的笑;对于他的这个提议都是大大地赞同。他们宗室子孙和八旗子弟除了几个铁帽子王之外都没有世袭罔替的俸禄米粮,如何能给外戚来个世袭的爵位?
多尔衮忍住笑意,提议道:“既然大家都同意,大清国以后的外戚,三代以外除了爵位继承者之外的宗室,全部和一般旗人一样凭功劳进封。以此为定例,诸位以为如何?”
在座的诸位稍作考虑后也是同意。家里的儿郎们现在跑商、务工都有钱财养家不用他们担心。而三代后的血缘太远,就算还剩下爵位也会因为爵位递减式低的很,给一个机会让他们和其他旗人一样奋进自然是更好。
外戚的事儿议定,顺便解决了将来宗室庞大的隐患,心情稍稍舒展些的小顺治接着刚刚的讨论继续说道:“当年前朝文人驳回洪武皇帝不祭祀孔子,其中一个理由是‘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
“朕知道儒家文人大多认为‘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也知道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却不举其祀,不是应有的维人心、扶世教行为。但是朕认为发明了纸张的蔡伦先生,发明了木活字的王祯先生等等也是于国于民有功的人。既然要祭祀那就一起祭祀,如何?”
众人闻言眼睛一亮,既然皇上决议不去拜祭孔子,那就要想办法打压孔子的“神”名儿。而这些都是汉人历史上的名人、圣人,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区别,祭祀谁都是祭祀,祭祀一个和几个一样。
代善笑哈哈地说道:“在大清的国子监等官学把汉家的,或者各民族的圣人,孔子、墨子、关公这些全部一起拜祭,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
…………
小顺治想着开学典礼上小娃娃们从头拜到尾巴的可爱场景,微笑。多尔衮沉思片刻,想起另外一件事儿,“大清需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匠人、农人,工、商之人。我们明年开春要开始工科、农科的科举,和科考一起实施,也不能报以希望,还是培养自己人更可靠。”
“可是最近我们在筹建八旗官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大问题,估计需要皇上亲自帮忙。”
其他知道他所言何事的人闻言,都跟着多尔衮一起看向小顺治,目光期待。小顺治不由地心生警惕。就听多尔衮接着说道:“京里的满汉蒙八旗里面适龄进学的小娃娃估计不多,可以和满八旗合并到一起暂且只建设八个幼官学。但是只建设这八个幼官学,老师也是不够。”
“不过这个问题不大,反正他们也只是学学基础,一般的课程找个秀才也能教授。我合计了一下,最难的是新出的几本书的老师不好找。前一段时间新出的《几何原本》《大清算考第一部》,即使是翰林院里算法好的汉官们能够理解准确的也没几个。”
小顺治听了是这个事儿,心里轻轻地舒出一口气,不提纳妃生娃就好。
“你们把算法老师送到文华殿,朕给统一讲解。勾三股四弦五和a^2+b^2=c^2的差别,其实还是非常大的,确实需要深入系统地讲解一番。这也是算法和数学的一个区别,八旗里面若有感兴趣的人都来听听。”
几位旗主刷地眼睛一亮,纷纷在脑袋里转悠着家里的小子们哪个稍稍有点天赋都给送来。多尔衮面色一冷,他虽然不懂,却也是深刻地认识到了数学的用处。
他看着皇上完全不以为意的大方态度,随即想到前朝皇帝严厉禁止民间研究算法、历法甚至打压孟子学说和《孟子》一书的情况,还有他们现在找个老师都找不到的情况,深深地感觉他们也不能做这样的“傻事儿”。
多尔衮眼睛一眯,“皇上大度,广布智慧。有关听课的人选我会统一考量,谨慎考察其人品后报给皇上。”
代善一愣,明白过来后面色一沉,浑浊的老眼精光一闪,“睿亲王言之有理。”
多铎端起玻璃杯喝了一口黑茶很是不认同地说道:“汉家的算法、历法、匠人手艺等等都是家族相传,不传外人。前朝时期有机会研究这些的,除了世家子弟就是宗室子弟。比如宣城的梅家和朱载帧!
“要我说,不就是把太阳、月亮围着地球转,改为地球、月亮围着太阳转吗?老百姓知道了那个--日心说,还能飞到太阳上去不成?藏着掖着的,反而给了那些新教的传教士的可乘之机利用历法、天文技艺在中原传教。”
多尔衮不理会他的歪理,“听说小琉球岛有好几位大臣,前朝宗室都信了天主教。因为他们的带动广州一带信天主教的人也多了起来。我们对于各种宗教包括儒家在内,一直是兼容并包的态度,但是必须防止天主教徒利用宗教干涉政事。”
“防止天主教徒在大清扩大涉政,这个是应该。”小顺治的声音里带着几分语重心长,“豫亲王刚刚的话朕觉得有道理。老百姓要的不是飞到太阳上去,而是吃饱穿暖。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稍稍开放一些,天文、数学的知识关系重大,大清需要走在西方国家的前面。”
济尔哈朗知道皇上是不忍心把确实有天赋的其他民族之人拒之门外,他在心里琢磨小半天不确定地开口提议。
“汉人几千年都讲究天地君亲师,各项技艺传徒弟、亲子不传外人。我们要改变这一点很难,而且尊师这一点确实应该。既然如此,若真有实在是好的,不若……都集中起来拜师?”
其他明白他的话中之意的大臣们瞬间都笑了出来,“这个注意好。都来拜皇上为师。”
小顺治……楞眼,他瞬间想到将来自己的牌位被放在小娃娃们的学堂里被各种拜……
然而大臣们发现了一个新方法,皇上要授课总要有个名头,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讨论起来,怎么做怎么宣传才能最大限度的争取到最大的好处,怎么和汉家的那些“轴人”耍嘴皮子请他们出山一起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