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道》
《黑白之道》里有一幕,李沛然饰演的棋手斯通纳在下棋的地方沉思,他正在和阿尔法博弈,一道玻璃墙间隔的地方,沈竟饰演的柯普勒在和团队商量算法。镜头从高处切割,斯通纳虽然是一个人,但他代表的是整个人类;柯普勒虽然是一个团队,然而他们是技术的代表,象征着未来。
斯通纳从三岁开始下棋,一路披荆斩棘,是世界公认的天才棋手,生活中只有围棋;柯普勒从小开始打游戏,六岁玩象棋,耍电脑,摸键盘,写出的程序卖了上百万份,小小年纪获得巨额财富,对于技术的推进天生狂热。
他们都是改变世界的那批人。
电影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的,开篇就是人机对弈,斯通纳的表情并不平静,而另一旁柯普勒在电脑屏幕前看胜率变换。而后切入叙事讲事件的起因,柯普勒为首的团队向斯通纳发邀请,让他和阿尔法对战。
赛制是五局,不论胜负皆要下完。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斯通纳胜利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斯通纳战无不胜。
然而第一局棋,斯通纳就输了。
阿尔法走了很奇怪的一步,斯通纳想不出它走那一步的原因,仍旧按照自己的步调、和人类博弈时的习惯走。
然后,他输了比赛。
万众瞩目的比赛,在这一场比赛后舆论哗然。
第一场比赛结束后的发布会上,斯通纳还是很淡然,承认自己的失败。
但回到家中,他把自己关进屋子里,复盘早上的棋,一直到深夜。
第二天,他出现时候的样子很疲倦。
这一次他下棋慢了很多,每一步棋都深思熟虑,小心谨慎。
但他还是输了。
一直以来,棋手们对弈,目的从来不是“赢”,而是“赢更多的目数”(目数指棋子在围棋盘上围成的空交叉点数量。日本围棋规则就是依照目数作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这使得在和阿尔法对弈的过程中,许多阿尔法下的“缓手”(也就是看起来懒散的棋步),都迷惑了人类棋手,因为在惯性的思维中,明明有更好的走法,但阿尔法都不用。
这是一种思维的改变,斯通纳能做到改变自己一贯下棋的思维吗?
在第三天的比赛中,斯通纳换了围棋风格。
一贯的他虽然看着文静,但在围棋上沙发果断,颇为狠厉,但这一次的对弈中,他却开始保守。用一种自己不熟悉的方式在和不断进步的人工智能下棋。
他仍旧输了比赛。
这一天的他是最懊恼的,懊恼的原因不是输,而是以他不想要的方式输掉了围棋,这折磨了他的骄傲。
全球超过二十亿人次关注到这次赛事。尽管每一次胜利柯普勒很兴奋,但他从未有过松懈,因为斯通纳是一位可怕的对手,一位值得敬佩与警惕的对手。
第四天,斯通纳恢复自己的风格。或许是连输三局让他放下了某种包袱,放下了担子,下棋过程中不断的试探着阿尔法,而后抓住了阿尔法的漏洞。
在这里,局面出现逆转,阿尔法的胜率首次降到了50%,而接下来斯通纳没有走错一步棋――他的每一步棋都十分完美。
他赢了。
直到阿尔法认输,斯通纳才放松神经,他闭上眼睛,抬着头,也许这一刻的空气对他而言才是新鲜的。睁开眼睛的时候,他的眼眶是微微湿润的。
那个镜头美极了,斯通纳完成了自省,在短短的四天内,他尝试了多种办法对机器围追堵截,而后迅速突破了自己思维的局限,利用自己的长处,以及多年博弈积累下来的智慧,设局引诱了机器,发现了人工智能的弱点,然后完美的一举击溃它。
这天的答记者会,斯通纳没有任何骄矜的地方,他依旧谦逊温和,他坦言:“我非常感谢这次比赛。因为从这次比赛中,我找回了当初下围棋的初心。阿尔法是个很好的对手,它像剑客,并不会去套用招式,它是无招胜有招,你认为它在乱走,但不是,它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终点――赢。”
“很感谢能够有这次机会,非常感谢。”
这天从棋局结束,柯普勒和他的团队几乎彻夜未眠,开始修复阿尔法的漏洞。
第五天的对弈,斯通纳轻松了一些,柯普勒则很紧张。做计算机就是这样,弥补一个又一个漏洞,重构某段的逻辑,但出来的结果只是概率,概率并不能保证某一场输或者赢,概率只能说让赢面比较大。
战况胶着,双方的每一步都暗流涌动,这场棋从早上下到了晚上。等待的人筋疲力尽,想要第一时间报道的记者紧张的想去厕所又担心去厕所的这瞬间,就出来结果,错失良机。从棋社,到记者,到普通网友,到讲解局面的人,到后边完全变成煎熬战。柯普勒连续四十八小时都没有睡觉,像是煮沸了的咖啡,咕嘟嘟的冒着泡泡,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夜幕黑了下来,下雪了。
大楼里温暖如春,和以前西装革履不同,今天斯通纳穿的很简单,很朴素,就像他平时上课时候的样子。
历经险境,双方平局。
斯通纳缓缓吁了一口气,看向玻璃墙。
他和柯普勒在同一时间看向对方,镜头从他们的瞳孔到全貌,到上方俯瞰,拉倒外边的大楼,拉到这芸芸众生,背景音是人们呼喊着胜利。所有的彩色消失,变成黑白,变成黑白追逐的太极图。
而这时,片名浮现:《黑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