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布日古德 - 长公主不想死 - 衣青箬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长公主不想死 >

第73章 布日古德

今日之前,张太后对贺卿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虽然信任她,却也一直戒备着,极少让她有机会靠近皇帝。

尤其是在决定御驾亲征之后,不知是不是怕她带坏了小皇帝,张太后的这种隔离更加严密了。

贺卿很能体会她这一片慈母之心,自己对小孩子也不算十分喜爱,因此也从不去触她的禁区,始终保持着距离。到了西北之后,她自己也忙,就更顾不上这些了。

然而今晚,张老将军和张抗离开之后,小皇帝大抵是意犹未尽,因此拉着张太后询问了几个问题,张太后自己答不上来,竟鼓动他来问贺卿。

这一点态度的转变,贺卿几乎是立刻就发现了。

虽然她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但贺卿却从中看出了张太后的转变。这意味着,自己在张太后这里终于得到了全部的信任。以后只要不是大逆不道之事,相信她都会支持自己。

对贺卿而言,这一点显然相当重要。于是她也拿出了十二分的耐心,尽量用简单的语句回答小皇帝的问题,确保他能够听懂。

小孩子的问题天马行空,其中一些挺有意思,听得贺卿也觉得有趣,倒也不以为苦了。

等皇帝精力耗尽,犯了困倦,被人带下去休息了,张太后才拉着贺卿的手道,“陛下年纪渐长,许多事哀家也不懂,实在无力教导他。往后,只怕要让真师费心之处,还有许多。”

其实能叫上位者劳烦你,这也是一种恩宠。但是张太后姿态摆得很正,她很明白自己能依靠的人是谁,因而并不以身份而自矜,跟贺卿说起话来,更从来都客客气气。

她不希望贺卿接触皇帝时贺卿可以避嫌,此刻她开了口,贺卿自然也不会拒绝,含笑道,“陛下是一国君主,将来要肩挑日月山河,这教导之事,自是不容有失。我能尽力之处绝不会推辞。不过,眼看陛下年纪渐长,这启蒙之事,也该考虑起来了。待我在朝中寻觅几位品行俱佳的良师,再与娘娘参详。”

“好好好!”张太后眼睛一亮,连声应了,又朝贺卿福身道,“如此,我们母子就都托赖真师了。”

“娘娘言重,卿愧不敢当,唯有尽心而已。”

小孩子没有定性,张太后这个生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小皇帝的态度,之后他必然会更加亲近贺卿。

亲征已经有了结果,还得到了张家和姚敏的认可,张太后这里也表示了支持的态度,贺卿事先定好的目标可以说是超额完成,贺卿自然是心情大畅。可惜身边没有知心知意的人,满腔兴奋亦无人可说。

半夜里贺卿睡不着,就披了衣裳起来,走到院子里。

一出门,便觉得脸上一凉。就着昏黄的灯光看去,便见空中纷纷扬扬,竟是开始下雪了。

跟大多数北方城市一样,西北的冬天很长,而且寒风呼啸,冷入骨髓。但这里常年气候干旱,因而除了最冷的时候,冬日也少有降雪。即使有也只是寒风刮来一阵白毛雪,很快又被刮走,几乎很难留下什么痕迹,只在地面会被冻起一层薄薄霜冻。

贺卿本以为这一次也一样,因此吹了一会儿冷风,就回屋了。

结果半夜里醒来,只觉得窗外亮堂堂的,还以为天快亮了。起身去开窗,才发现是铺了一地的白雪。

贺卿深吸了一口气,暗道侥幸。亏得仗已经打完了,否则拖到下雪,说不定又会出现别的变故。可见老天果然还是站在大楚这一边。如今打完仗就下雪,倒也可算得上是吉兆了。

接连几日,贺卿都召张抗至行在伴驾。

是真正的伴驾,叫他陪着小皇帝玩儿,说说西北的战事。男子最忌讳的,就是长于妇人之手,养成一身阴柔之气.小皇帝从前只张太后自己带着,过分亲昵在意,难免显得怯弱些,让他跟张抗接触一下,多少培养一点阳刚之气。

虽然小孩子未必都能懂,但对强大的男性会有天然的崇拜,见多了这样的人,便自然而然会模仿学习。

张太后对此也很赞同,不过她是另一种想法。张家代表的是西北军,乃是整个大楚最精锐的部队。小皇帝与张抗亲近,将来在朝中才能得到更多支持。

至于贺卿自己,则是跟着姚敏一起制定这一战的各种封赏。

这态度让许多人都觉得奇怪,毕竟布日古德身为铁狼王,身份特殊,必然会被大楚重视。众人本以为贺卿会立刻召见他,谈妥各种对几方条件,谁知半点动静都没有。

有人担忧着急,也有人幸灾乐祸,觉得贺卿鼠目寸光。

战争胜利,只能说是不输而已,战后能够攫取到的巨大利益,才是真正的胜利。偏偏贺卿放着此事不管,却去弄什么封赏,关起门来的事,什么时候不能安排?

但贺卿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如果没有御驾亲征,这些事情必然都要报到京城去,竟有朝堂商议之后再行决定。那时朝中各方角力,就未必是她能够插手的了。

所以贺卿不会将这些事情留到回京之后,而打算趁着御驾还在西北,这边又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掣肘,各项物资又能直接从江南调过来,先将这些繁杂的事务都定下来。如此,就算京城有所非议,一时片刻也阻拦不得。等回京时,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就算有人不满,弹劾于她,也不可能再更改。

抱着这样的念头,她处理起事情来,自然十分卖力。

毕竟,只要战胜的消息传回京城,必然就有人上书要求皇帝回銮。而且按照贺卿的计划,也不打算滞留在外太久。

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是没有抻一抻布日古德的意思。

这位铁狼王履新不久,便强势纠集起队伍,率军南下,原本必然是立了一番青云之志。如今一败涂地,在草原的地位估计会很尴尬。

毕竟他这草原王由各部共同推举,但实际上只有羁縻之权,而无管束之职。除了真正从属于他的哈莫部之外,其他部落在遭受了这样的损失之后,不找他拼命就不错了,估计不会继续承认他的地位。

更遑论花费重金将他赎买回去了。

如此一来,布日古德在被抓住之后,重要性就直线下降。没有将他投入大牢,而只是软禁在民居之中,已经是贺卿给他的优待。

不过从此人行事来看,恐怕气性很大。若是一开始就去见他,免不了唇枪舌战一番,说不得还要听一些不是那么好听的话。所以贺卿先晾他一段时间,等那股气性磨去了,再见也不迟。

武将们和文臣的想法不同,对于贺卿优先定下封赏之事是举双手赞同的。

参军打仗,除了保家卫国这样的口号之外,其实大部分人更在意的,是封妻荫子、升官发财。他们在战场上搏命,不知损失了多少兄弟,如今自然希望封赏早些下来,也可以安定下面的人心。

何况眼看就要过年,若封赏的财物能在年前发下,那么即使刚刚经历一场大战,大家也可以过个好年了。

事情虽然繁杂,但因为没有人抬杠,而且大部分工作由姚敏负责,所以很快就定下来了。贺卿翻看着姚敏递上来的条陈,心下对张家也多了几分赞赏。

澜河一役也好,抓住布日古德的功劳也好,张抗都没有独享,而是分润了一部分出去。如此一来,你好我好大家好,难怪最近西北的气氛如此和谐。

再者,两项功劳加起来,张抗直接升个一品大将军都足够了。但朝廷升官从来没有这么办的,一品也绝不可能如此轻易授予。张抗还年轻,谁知道将来还会立下什么样的功劳?为免将来封无可封,如今须得有所节制。

贺卿原本拟定的,是连升三级,再赐爵位,但犹觉不足。如今张家这种处置方式,不但诸位将军要领听到情,就是贺卿自己,也不得不暗赞一声。

确定没问题之后,贺卿又将这封奏折拿去给小皇帝和太后过目,然后才让姚敏按照程序下发。

有皇帝玉玺,有政事堂签章,此事不需经过京城,便直接定下。源源不断的钱粮及各种物资从江南运抵西北,正好充作封赏之用。

忙完了这些事,贺卿才终于腾出空来,接见布日古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