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七车间设备组装的这几天,刘秀一天比一天忙碌,一天比一天晚归。
林冉身为研究小组的一员,在这几天时间里也并未闲着。为了比对数据的前后差异,组内需要对设备组装后的数据重新测量数据,用来调整模拟模型存在的误差。
为了加快整个车间进度,组内决定边安装边测量,双管齐下,争取设备投入使用前,可以将初期数据统计完毕。
这些工作,在林冉上辈子刚进入研究院的时候,做过了小半年,经历过刚开始的适应期后,林冉很快跟上了带着她的工程师的节奏,偶尔还能在记录过程中,停下来帮助工程师一起测量。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组内的成员已经不会再将林冉当做学徒似的对待,渐渐的也会喊她一声‘林干事’。
对于这种悄然的改变,林冉并未察觉,只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情。
忙碌让时间变的充实,林冉和刘秀每天泡在七车间里,等到很晚的时候下班。
相对而言轻松一些的魏亦鸣,则担负起了为娘俩打饭的重任,每天晚上将人送回家属楼,几天下来,刘秀对他也渐渐有了笑脸。
魏亦鸣倒是一直想找个机会正式登门拜访,奈何三个人都是大忙人,午饭都不会回家吃,更不用说约一个在家正式的见面了,魏亦鸣只把这事暗暗记在心里。
这天七车间的所有设备正式安装完毕,所有数据同步测量比对结束。研究小组解决了最后一个设备连接数值问题,只待设备启动时的测试和后续投入生产。
从设备入厂,到今天研究的小有成果,历时大半个月,经车间主任和研究组组长向高厂长联合申请,七车间今天下午休息,明天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林冉身穿七车间工作服,跟着魏亦鸣走进这个已有两三个星期没有踏入的食堂。
可能是因为之前林家人来闹事,林冉感觉自己自从进入食堂开始,就接受了不少注目礼。
端着打好饭的饭盒,林冉领着魏亦鸣选择了一个僻静的角落。
林冉:“我怎么感觉他们都在看着咱们?”
怕魏亦鸣笑话她自恋,林冉将‘看我’改成了‘看咱们’。
魏亦鸣点了点头,“好像是这样的,不过应该不是坏事,你看,今儿阿姨给打菜都多打了一些。”
林冉仔细看自己的饭盒,似乎真的从里面看出了一些不同,因为平时都是魏亦鸣来打饭再送到七车间,所以林冉并没有发现阿姨今天的打菜勺子比以往满了一些。
林冉纳闷,“几天不出车间,厂里发生了什么大事?”回想她上一次受到这种待遇,还是从东北拉粮食回来的时候。
魏亦鸣摇了摇头,他平时本就不怎么和厂里的人接触,最近六车间也忙的好似与世隔绝,所以他也并不知情。
正胡乱猜测着,就见远处姚珍珍跟赵振华出现在了视线里,紧接着,那两人也发现了他们,端着饭盒走了过来。
姚珍珍一屁股坐在林冉的旁边,有些激动的说,“冉冉你们可算休息了,我都想死你了。”
魏亦鸣的眼皮抬了抬,似乎想说什么,但看着两个小姑娘亲亲密密的样子,到底还是把话咽了回去,转头看向正要坐在自己旁边的赵振华。
赵振华屁股都坐下去了一半,被魏亦鸣这么一看,悬在半空中差点僵住,颤巍巍问,“怎么了鸣哥?”
眼看这难得充裕的约会时间被人截胡,魏亦鸣收回视线,不想说话。
另一边,姚珍珍已经兴奋的跟林冉说起了最近厂里发生的事情,而林冉,也在她的描述中,听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受到这种待遇,原来最近厂里的事情,又跟她有些关系。
作为厂里的‘名人’,林冉的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她从入厂以来,办的所有事情都足够让人称赞,所以在厂里的口碑一直很好。
直到林家人来闹事,厂里的人虽然当时说着相信林冉还有各种安慰的话。但也正是因为林冉一直以来太优秀,才让大家对林家人那些挑拨的话津津乐道。
钢铁厂各车间的流水线工人,都是采用三班倒制度,所以那天看完林家人闹事全程的,并不足厂里人的四分之一。于是大家听到的消息,都是别人口口相传。
一传十,十传百,中间再有个缺字少事的,流言渐渐传变了样子。
作为厂里的‘名人’,林冉的一举一动本来就备受关注,林家人这次的事情,更是将林冉的名字再一次成为了厂里人的话题。
要说最近林冉身上发生的事情,能够被讨论起来的,也就是其进入七车间,加入研究小组这事了。
研究小组的成员大多有着很多头衔,唯独到了林冉这里,却只有一个高中学历可以拿得出手。在科研面前,再多的功绩也比不过一个实打实的文凭或者是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林冉统统都没有。
研究小组成员来自国内一流的钢铁厂,组内各个都是能人,大家虽然觉得林冉办事很厉害,但也不至于厉害到能直接参与到这次研究小组中。
这种明显的‘镀金’行为,渐渐引发出大家的讨论。
不满虽然不强烈,但也都想从钢铁厂的领导们口中,打听出林冉到底何德何能,能进七车间研究小组。
高厂长作为将林冉安排进研究小组的决策人,以及发起人,对着明里暗里过来打听的各路人马,只得状似无意的将这批设备的由来透露了出去。
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并不是林冉为国内、为石景钢铁厂,弄来了这批设备,而是她换来这批设备的,是实打实的技术。
七十年代中期,人们一提起国外,尤其是美、日这些资本主义国家,还都是十分向往以及肯定的。
所以在听得林冉的照相机技术,能让美国佬动心,且费心为其换来日方设备后,都很好奇林冉发明的那个照相机技术,到底有多么厉害。
国人的发明可以走出国门,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
这时候有人开始想起林冉当初入厂的时候,是因为手拉犁的发明而破例招进来的,现如今再加上能让外国人惦记的照相机技术,――年仅16岁的林干事,应该是有些真本事的。
于是,钢铁厂的职工们,再一次将林冉的事迹宣传开来,渐渐的,大家开始觉得钢铁厂将林冉加入七车间研究小组,。
林干事加入七车间研究小组,那是凭自己的本事,有能耐你也搞来一套新型设备啊?人家自己弄来的设备,你不让人家参与研究么?再说了,林干事的专业技术也不差。
也幸好时下的人们,自学成才的人虽然不多,但也不少,所以林冉的突然改变,并未让人觉得换了个芯子,只以为是之前在乡下限制了林冉的发挥。
姚珍珍讲完,还有些意犹未尽,“冉冉,七车间的设备真的是你换来的呀?”
既然是高厂长找人往外说的,林冉也不瞒着,“嗯,上次出差上海的时候,恰好有那么个机会。”
至于在北京的会议室里,她是如何跟别人辩来这些设备的所有权的,就还是不跟姚珍珍讲了。当时竞争最激烈的三家钢铁厂的工程师已成立研究小组,此刻汇聚在石景钢铁厂七车间,如果不小心把这事传了出去,不利于小组组内团结。
那天的会议只自己和高厂长有参与,既然高厂长没提,林冉也不会自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