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光裕堂不会离开 - 最后一位大少爷 - 凡间之过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19章 光裕堂不会离开

疏散令签署仅仅一周时间,就在朱学休接到沈秋雁的当天,民国三十四(即1945年)1月底,正月初几,还没有吃过七宝羹,日(和谐)本人的军(和谐)队开到了赣南专署边境,直接犯边。

朱学休带着护卫队员,也就是仙霞贯民防团队伍防守在高田村一带,这里是仙霞贯离兴国县最近的地方,数十里远就是从吉安到赣县的公路大动脉。

枪声、火炮声不绝于耳,远远的传来,在山谷里不停的回响。

轰隆隆的似乎不曾间断,护卫队的成员几乎都是年轻人,一身热血,听到枪炮声更是有些激动,面色潮红,然而更多的人员选择的是沉默。

这意味着战争已经开始开启,就在他们身边,在他们的眼前,随时会扑到他们面前来!

经过这么两个多月的时间,从最初从朱贤德嘴里闻知消息,再到参加人员疏散工作,再到如今的听到枪炮声音,朱学休以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事到昨头,他依旧是手心里见汗,两手湿漉漉。

许多背着长枪的护卫队员皆是如此,有些手心是汗,有的额头是汗,在。

仙霞贯民防团成立十年了,但是它依旧是战场上的新丁,虽然巡边查盗,严禁走私和犯罪,也出过不少的任务,甚至是在黑暗中进行,但是它没有经历过一场真正的战争。

人焦躁不安,马匹也焦躁不安。

“驾……”

“呤……”

许多护卫队的成员骑着马、骑着自行车不停的奔腾、驰骋,来回驰动,传递着各种各样的消息,朱学休几乎把所有的队员都拉到了这里,只有极少数人安排了其他方向的巡边和看护工作,其它人员全部集中在西南靠北的一线。

“天黑了,来,喝点水吧,……后面再吃点东西。”

周兴南手里拿着一个碗,一手提着一个圆桶瓷制的大水壶,嘴里说是水,但壶里装的是酒。

仙霞贯几乎每个人都会喝酒,不分男少,但是也有少部分人不喝酒,正月初几正是仙霞贯最寒冷的一段时间,数百人在这山谷里整整呆了一整天,因此高田村周氏安排人员送来了热茶和米酒。

周兴南早就听闻过光裕堂大少爷不喝水酒的‘名声’,因为他手里的提的水壶里装的是洒酿,斟出一碗递到朱学休的面前。

朱学休站在高处,并不说话,他一直眯着双眼,时而皱眉,不晓得在想些什么,听到对方的说话声音,这才醒悟,直接将酒碗接了过来,一口饮尽。

“啊……”

酒酿虽然没有添加过温水,不过也是特意温热过,朱学休喝到还带着温度,喝过之后暖洋洋一牌,忍不住的发出呻吟。

朱学休喝过,抬起袖子将嘴巴的酒渍抹去,他举起目光,看到护卫队的成员都在喝水,后面周祀民和方民平等人带着妇人挑着箩筐正在摆开架势,看样子是要发放饭食。

仙霞贯民防团都是本乡人士,又依用壮丁团和‘返乡团’的名义,因此并顾饭,各回各家吃饭,除了每天的集训时间,平时都在各自家里务农。只有在出动任务之际,才会出由乡公所统一供给饭食,但是后来邦兴公退位之后,这些饭食改由光裕堂供应,只是兵饷一直是光裕堂在付出,这才有了光裕堂护卫队的说法。

“他怎么来了,不是让他在仙霞贯(观)呆着的么,一旦出事安排人员掩护、藏起来。”朱学休皱着两道眉毛,远远的看着方民平。

吴国清自从仙霞贯赈灾成功之后,得到尼古拉太子的青昧和看重,已经在数月前高长,调到专署设备管理局任职,钟天福和周祀民都没有为官的想法,朱学休、周兴南等人年纪尚轻,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于是一致推举了稳重朴实的方民平出任乡长,也为各家所接受。

年前日子,得知战争不可避免,仙霞贯的大家早有商议,联保主任、光裕堂大少爷带领兵员守在一线,方民平在后方看守和调度,而其他几家出资出力,为兵员提供伙食。

既然是在高田村附近防守,伙食自然也就安排在高田村造饭,只是米粮或饭钱由其他几家均分,补偿给周氏。

只是按理应当在仙霞贯(观)驻守的乡长方民平来这里做什么?

听到朱学休的问话,周兴南笑了笑,把身上背着的长枪往身后推,免得它碍手碍脚。“还能是为什么,我们守在这里一整日,风声鹤唳,他们坐不住了,前来看看。”

“恰巧要吃饭,所以一起跟过来了。”

周兴南说着,又将朱学休喝过的空碗倒了一碗米酒,递给了旁边的‘番薯’。

如今是非常时刻,连周兴南这样鲜少参加集训的人员也背着枪,那是因为仙霞贯的男人少,青壮更少,凡是还呆在仙霞贯的青壮,要不有着不一般的关系和背景,要不就是民防团的成员,如果这两条都不是,那只能是参军。

参军有两条,一条是自愿参军,一条是被抓壮丁之后强迫参军,从来没有人幸免,周兴南就是民防团的成员,哪怕只是一个明日,但是每天的点卯、集训必不可少。

‘番薯’是朱学休从九山山谷里叫回来的,非常时期,朱学休要离开光裕堂,而且此行是凶是险谁也说不清楚,他有些放心不下族里,所以把老六安排在家里看着,配合管清心,让牛高马大的‘番薯’跟着自己。

“行吧,那就吃饭吧。”

“吃过饭之后歇一歇,看看能不能捱到后半夜,如果后半夜也没有动静,我就回院子里,这里一半的人员解散,轮值……”

朱学休甩甩膀子,住山谷下面行去。

吃过晚饭,朱学休等人一直坚守到黎明,然后枪炮声渐渐变的稀疏,最后再也听到枪声,敌人果然和朱贤德预测的一样,半没有直接进入仙霞贯。

朱学休忍不住的松了一口气,为了防止战火蔓延到这里,光裕堂连采山里废弃的煤洞都没有放过,直接制作绳梯、挂着箩筐,将老人孩子一个个运送下去,掩藏起来,包括老族长文姚公和朱学休的三个孩子。

许多有条件的大家族都有这样的安排。

如果看来,这些工作完全就是无用功,只是朱学休并不后悔,做这些,就像和掩埋后资一样,只防万一,也只为万一。

确定枪炮声继续传来,也没有巡查、打探到异常的消息之后,在天色微亮之际,朱学休当即解散了一半人马,带着疲倦的身躯回到了院子里。

朱贤德‘预测’真的很准确,日(和谐)军并没有沿着雩宁线直下,而是沿着另外一条大动脉从吉安、莲花一带直扑赣县,这让数之不尽的人员、学校、流民从赣州城里出发,北上东进,沿着雩宁线到宁都县和福建避难。

最糟糕的情形并没有出现,朱学休不由得有些兴奋,他至今还记得数月前朱贤德说出那句话时眼睛里绽放的寒光。

除了日(和谐)军的行军路线,朱贤德曾经说过尼古拉要坚守赣州城,撤退不必要的人员和物资只是为了更好的作战和没有后顾之忧,然而朱学休千想万想,万万没有想到,日(和谐)军刚刚犯边,尼古拉太子乘坐飞机撤退了,而朱贤德身受重托,选择了留下。

这一切的一切,朱学休并不知情,他还以为战争会经常的出现,以后说不定就是家常便饭,时常会与枪声为伴,时刻不敢放松,在紧张和刺激中度过。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朱学休就得到了消息。

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九,立春的第二天,赣南的千古名城――赣州城沦陷。

仙霞贯当即翻了天,惶惶不可终日,防线一下子拉长了的近一倍,既要防着兴国县的西北方向,又要防守南面的赣县方向,仙霞贯的道观门口站着满满当当的人员,议论纷纷,讨论着要不要逃离,背井离乡。

道观里面,文姚公、钟天福、周祀民、方民平、朱学休、周兴南等许多仙霞贯的有名的大家族或头脸人物团团围坐。

他们要不年长,已经六十岁左右,甚至年纪更高,要不年轻,就如朱学休和周兴南等人一般,近十年长成的年轻人,中间三十岁到五十岁的人员几乎缺失。

他们目光闪烁,面色阴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