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 景行之的古代日常 - 胖大葱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4章

一边的吏部尚书震惊了。

他当官这么多年,头一回见要官要得如此清新脱俗的!

你要是真的不想要,你别说什么四品不四品啊?你以为四品是天下掉下来的?!多少人卡在从四品多少年,你知道吗?

众大臣几乎都是心中一梗,有点儿难受。

越往前站的大臣,胡子和头发几乎都越是花白,可见大家做官、升官不容易。

结果蹦出来这么个小年轻,一开口就是四品官,你说听了心里难受不?

但是偏偏,你想说点什么吧,这情况又说不出口。

没听人自己说,不合适嘛。

虽然景行之亲口说了不合适,但大家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好像大家伙逼着他做官似的?

对了,圣上不是很想要他去做这个官吗?!

众大臣包括榜眼兄和探花叔,都偷偷地抬眼去偷看他们的圣上,想看看圣上是个什么表情。

于是落在李云玺眼里,就是好些臣子都莫名其妙地抬头偷看自己。

他们的举动惹得李云玺有一瞬间的分心。

看朕做什么?

朕干什么了?

李云玺心态比他们好得多,毕竟他昨天晚上就在思考,到底给景行之一个几品官位比较好。

李云玺的心理预期,上限是四品,最次的也是五品。

为什么这么优待?当然是有点儿心虚。

毕竟他既想要小师弟勤勤恳恳的小牛犊似的干活,还要偷偷地卖小师弟一回,能不心亏嘛。

当然,心亏也不会改变李云玺的决定,他顶多会想着给点弥补。

若不是这个人是景行之,是他李云玺的师弟,还帮着他教导儿子,李云玺只会利用得更过分,可能连弥补都不给。

不过饶是心里有了预期,李云玺也觉得景行之狮子大开口,在胡乱要官位。

李云玺的想法很自我,朕可以给你优待,但你不能自己要。

他扫了一眼下面的大臣们,皱起了眉,然后目光落到景行之身上:“你可知道,我朝一共有多少位四品的官员?”

“臣不知道。”景行之摇头,他是真的不知道。

不过李云玺有话说,景行之还有道理要讲一讲呢!

景行之朗声道:“但臣知道,臣若是去定北行教化之职,官位越高越好。”

李云玺本觉得四品够高了,没想到这小师弟胃口这么大。

朕倒要听听,你能讲出什么歪理来?四品还不能满足你?!

李云玺轻哼一声:“你想得倒是美。”

“臣并非信口胡说。”景行之开始讲道理了,也就是――卖惨。

而且他卖的还是别人的惨。

“此行山高水远,不知何时归家。但臣想,边城人员复杂,此行人数绝对不能少。此番出行之人要离家数年,远离故土,饱守思乡之苦。”

“此行的目的地,在边城之外。臣虽未去过,但也知道条件艰苦。听说边地缺水,少食,土地难以耕作,书中所讲也应当为真。”

“所以臣觉得,此行是去吃苦的,不能让大家委屈了。臣的官位高了,下面人的也可循例涨上一截。”

“何况此时时间紧迫,安北、定北之地很有可能再发生战事,总不能大家担惊受怕,还流血流泪。”

想要马儿跑,总要给马儿吃饱。

景行之觉得做到这点,那些去干活的才能下力气。

所以景行之在觉得李云玺“需要”自己的时候,顺手给未来手下们捞好处了。

当然景行之这么干也是有底气的。李云玺表现得对他太迫切了,居然追着问自己愿意不愿意。

这就好比买东西,你想要了,表现出了你的“需求欲望”,那我当然要出高价。

送上门的肥羊,不宰你宰谁。

加上刚刚李云玺提到了新的教化之法,但不细说。景行之猜测,李云玺的新教化之法,怕是有点问题,从而导致自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景行之句句在理,除了他自己官职要高这一点奇怪外,其他都是真实无比。

大臣中,饱受教化边民之苦的洪集益听了,心中更是动容。

洪集益清楚那种种苦楚都是真的,而且真的很苦。

干了很多年教化的洪集益站了出来,红着眼眶道:“圣上!臣、臣认为景状元说得有理。”

洪集益平日里没什么存在感,前些日子还在养病,眼看着又要出门干活了,这才重新出现在朝堂上。

他声音颤抖着道:“教化边民,诚如圣上所言,事倍功半,但总是我李朝百姓。

所以纵是事倍功半,身为我李朝臣子,臣也愿意一直干下去。但是臣好些下属家中日子却是过得贫苦,还请圣上体谅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