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丝绸之路(九) - 我与长生 - 五十九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我与长生 >

第172章 丝绸之路(九)

羲和窝在藏书室里,这处的书简帛书等早已将其填满,后来又扩建。但是三楼依旧保留着她和王诩亲笔,只要翻一翻就能看到后来添上的书简。

那是她之前托王诩每年记下的史记,也是她得知大概后,再没有在外胡乱打听信服的缘故。

逝者已逝,很是伤怀。

不过她当初坦然吃下了长生丸,也早早准备丢下这一切。只是想到为了她时常偷偷推算而白了发的王诩,羲和更觉得心中难过。

就在她醒来的八年前,王诩就灯枯油尽自己选了一处落地。

如果没有她的事,今日也有见面机会。

在山中准备出来的时候,羲和就在懊恼。她当时只觉得给了耶娘一个好的未来,怕那假阎罗王不答应,所以仅此要求没有再说。事后才懊恼得知,地府一日堪比三十三载,她几乎待了三日。

说不定她在桥头等一等,还能看见赵政等人不是?

羲和长叹一声,望着王诩亲笔所书,忍不住有些怅然。

秦朝只在她走后存了二十六载。

她走后赵政下旨大批方士被驱赶出国都,有意煽动人心者以罪为罚。秦朝经济在度过了最基础时期,想要再进一步却困难重重。大国起立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因为征伐四方和诸多政策问题,赵政为帝十载后只是勉强将原来征伐后的大窟窿给填补齐整,事后虽然主张经济政治发展,实际上边疆守卫仍然在举兵收入小国。

尤其是边上有些兵力的匈奴等,与秦兵一般都是游牧出身,虽然秦军依旧大胜但也花费许多兵力财力等

如此放慢脚步,与经济并进的同时大批男儿为军为卒的弊端也十分明显。不论经济如何发展,军力上便拖动一大步,农业上也十分缺乏,哪怕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赵政当时即可下令调回部分,但天灾人祸赶来,那两年饿死了好些人。

朝中为此动乱了数年,又慢慢经营着才渐渐有了声色。也渐渐地做到记忆中历史上秦始皇的作为,政治上君主统一,并实行郡县制。文化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和统一文字。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战国时留下的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在这样固若金汤的防卫下,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在尽量不加太重赋税又保持发展的情况下,还引渡了各族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贸易交流。

所以,那芝麻可能和张骞根本没有关系。

她可能被骗了!

那几张胡饼!

羲和想到自己连第二张肉糜的胡饼都吃不起,不由暗自恼恨。她明明打听了些许消息,但是小地方果然不行,竟然被小摊子占了便宜!

气恼了好一阵,羲和摸了摸腰间的钱袋这才平息怒意继续看下去。

就在秦朝起起落落些许年,赵政还特意为羲和设了玄女节,以此歌颂女圣人之名,贵生学院随之水涨船高闻名远外。王诩的笔记中,还道学院收了几个欧罗巴人。

这位计谋无处可用的鬼谷子顿时对他们产生了兴趣,晚年也转移了研究的目标。

赵政也是一心为国为民,在称帝三十三年后薨逝,享年五十二岁离去。彼时如果没有算错,她正好走过了桥头,这才和他完全擦肩而过。

不过换位思考,千古一帝寿寝正终,现在已经享福去了,根本轮不上自己长吁短叹。

赵政薨了之后,在外充当秦朝文化代表的扶苏也顺应回朝称帝,号为秦二世。新帝已是中年,依照先皇教导行着明君所谓,与此同时秦朝之外也渐渐出现一些诸侯小国,譬如借势带走部分人才的刘邦等。

但不论如何秦朝依旧是大国,扶苏大力倡导文化经济的交流进步。只不过他自小随着在外奔波,潇洒快活惯了,登基为帝后又操碎心思。于是在第三年的时候颁发了一系列外贸等有利政策,还特意设了一个部门,再点兵点将选了一个儿子出来,退位了。

世人哗然,江山皇位说不要就不要了?

可扶苏高兴啊,带着自家人马去边处走马上任去了。

羲和默然,她对扶苏的教导一切都按赵政的要求,但没想到会成功到这个地步。不由自主的,又扼腕痛惜。

真正的丝绸之路原来已经开始了,而她竟然……那三张胡饼……

有那么瞬间想要回头找摊主的冲动。

念想一起,羲和又是扶额。如今世上无人,路上也很是平静,根本没有让她发泄不满的机会。积积攒攒的,满肚子怨气没地方放。

说到底,汉朝给她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比当年的楚王还要讨厌。

因为国泰民安的缘故,秦朝已经渐渐转向重农好商方面,秦三世登基后不久便闹出了有战国诸侯后人与小国勾结的消息,他自然不信,毕竟当年秦始皇将这些所谓后人都关押看守在一城之中,少说也有二三代人了。

人有劣根性,日子长了哪怕向往当年,但是出不了城只是普通百姓,又算得了什么?

再加上匈奴等地卷土重来,秦三世这样的太平皇帝错失先机,等他发现两者有关联时,边处小国渐渐起来,以楚汉两国为首渐渐攻打。

百姓愚昧坐井观天,只知道有人说了朝廷的不是,看见自家灾祸不断等遭难得不到朝廷救助,又或者自觉是新一代从龙之功的臣子,竟然真的有部分百姓被煽动起来。

秦朝没有就此消失,只是落寞了。再加上边处的扶苏站出来做了将帅战死沙场,心有不忿的秦三世骨子里就有点离经叛道,辗转反侧一夜后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决定退出了多年的老家,转而往下搬挪京都。

虽然让世人贻笑,但此举极妙。北上多年以来都受到邻地困扰,尤其是秦朝铁马一直抵挡着匈奴等地的侵扰,如今却落在刘邦的头上。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要为这忽然得来的小半天下奔波打仗。

因为秦朝原来打好奠基,所以这个困扰只持续了数年,匈奴又继续休养生息了。

天下至此一分为二,北上楚汉各小国,南下为大秦。

所以羲和认为到来的汉朝,只是她身处汉地自以为而已。而如今国力大不如秦国的汉国,兵力又不如秦国凶悍,一面要小心防备北匈奴南秦国邻楚国,一面要小心谨慎的兴起国力。

正因为此,刘邦行事束手束脚。他的大业一开始以贵生学院的名头是打走了不少人,比较顺利。但是到了眼看在计划之外成功,他又头疼不已。在项羽差点毁了贵生学院时,更是吓得赶过来借机带走一些学生,再反手诛伐项羽。等他气喘吁吁之际,秦国兵马走得干干净净,连带着许多百姓也跟着大军离开了。

就在这么短暂的和平一年里,刘邦火速正式建国封汉,称霸北面。然后板凳坐了小半年,人就病倒了。

还没等他立下太子,同样在学院结元出来,在身后与许多人脉有关联和贡献的汉国王后吕雉站了出来主持朝政。并以刘邦亲笔圣旨为由,封为汉国第二个皇帝。

如此北汉南秦的局面至今数十载。

秦国不是打不过汉国,但是北面匈奴虎视眈眈,眼看汉国兵弱便不死心,时不时的就要打上一场。秦三世为此还很可惜,他当年连长城都想推了,免得便宜给汉国。但这是祖宗基业,毁太彻底担忧汉国不敌匈奴牵连自身,再加上这长城也不好推,所以作罢了。

但是之后的秦国皇帝对秦三世很是推崇,觉得当年的决策太过明智。并且将这举发扬光大,彻底将南面的土地霸占,并且远观汉国。只要汉国发展起来一些,他们就北上戳一戳,让他们伤筋动骨一场。所以这些年来汉国如履薄冰,只占据了当年秦朝的三分之一地,但是死伤却格外惨烈摇摇欲坠。

直到后来发现秦国兵马打仗靠得是当年风先生亲笔兵法,还有各种兵器暗器等,汉国皇帝便从中钻研,再从当年刘邦等人留下来的书籍中融合反击。近二十年来汉国终于勉强发展起来,于是迎来了汉武帝刘彻来,决定收集有用藏书并好好栽培武将,要把汉国威严打出来!

有意思的是,全面发展的秦国在贸易上依旧在发展。只是汉国的是走前路的丝绸之路,而秦国则带着匠科学生打造大船,扬帆起航开始走国际化的海上贸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