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临危受命
然而到了五月底,一个真正让他胆寒的消息猝不及防地砸了下来。
――北疆屯守不退的沙安大军,又一次攻城了。
事情过去了小半年,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风平浪静了的时候,沙安人突然发难,把尚未竣工的北疆防线打了个措手不及。
事实证明,当初东笙坚守不退的决定是正确的,然而那时就算是东笙自己也不敢笃定,所以说再多都是马后炮。但是北疆的守军经过了一次大整顿,按道理来说应该没有从前那么不堪一击了,可备战的急报才刚刚传到华京城,第二天北疆长城就被攻破了。
而且这一次攻城的前锋竟然不是身披冷甲的沙安猛士,而是张牙舞爪的灵鬼大军。
女皇听到第二份战报的时候呼吸蓦地一滞,手一抖,一不小心打翻了手边的琉璃茶杯,滚烫的茶汤哗啦啦洒了一桌子。女皇这才回神,急忙把桌上的折子和宗卷给抢救起来,气息不稳地抬眸瞪着面前跪着的百夫长,颤声问道;“……可当真?”
兴许是当时的场面太过骇人,百夫长一路快马加鞭,至此仍是一副惊魂未定的神色,额头上的汗流进眼睛里也不敢抹,强作镇定地回复道:“是,确实是灵鬼,还不能估计数目,已经破了三城了……”
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女皇不禁暗暗倒抽了一口冷气;“灵鬼……进城了?”
百夫长似是不愿回想那修罗地狱一般地场景,更压低了些头,沉痛地颤声道:“是……”
灵鬼以人为食,凶残暴戾,想那成千上万的灵鬼碾过北境镇落的时候,是怎样的一副生灵涂炭。
女皇痛苦地闭上了眼,好不容易缓过一口气;“下令,雁门关镇远关一线以北,全面清城。”
站在旁边的蒋坤皱了皱眉头,心里腹诽了几句,可也知眼下外敌当前,他不好再触了女皇的逆鳞,也就没吱声。
可惜并不是谁人都同他一样识时务,那户部尚书一听就不干了,急忙道:“陛下还请三思,北境流民若是集体南下,那南方必然大乱啊。”
这确实是实话,北方虽说没有南方人口密集,但若是真的尽数南下,几百万无业流民,随时都可能变成为祸乡里的暴民。毕竟南方并没有足够的粮食能养活这么多的难民。
而女皇却勃然大怒,差点要掀桌子,抄起一本折子就往户部身上砸,怒道:“怎么,难道你要看着朕千千万北境子民都被那些畜生给生吞活剥了吗?!”
户部也不敢躲,侧着身子挨了一下,愁得满头大包,苦着脸争辩道;“可是……”
“没有可是!”女皇一巴掌砸在桌子上,“前线没有你的老婆孩子,你倒是站着说话不腰酸,没办法就给朕想办法,北民南下要是出了事,朕唯你是问!”
户部那老儿让女皇吓得不轻,赶紧连声应是,老老实实地缩了回去。
蒋坤不动声色地悄悄撩起眼皮子觑了眼女皇的神色,等她稍微缓了些,这才敢试着问了声;“陛下,那此番北征,派何人前去为好啊?”
眼下整个华胥朝堂之上能调动的人里,又精通兵法、又熟悉北境战局、又有将兵之才、又深谙如何对付灵鬼的,除了东笙再无他人。
然而这么明显的一个九死一生的事儿,谁要是敢举荐太子,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平时的小打小闹女皇乐意派东笙去,那是因为她有把握东笙死不了,就算是在南疆,那也多少还算是在她的可控范围以内。而这北疆战场却是个要送命的地方,东笙又是储君,于公于私,于情于理,女皇都有十足的理由不让他去。
能在一日之内粉碎华胥北疆防线的灵鬼规模,简直难以想象出那是何其之大,当初攻破斯兰的灵鬼大军到了这里,恐怕也是小巫见大巫。
可他不去,还有谁能去呢?
一众朝臣中,竟无一人敢吱声。
女皇看了看这满朝文武,蓦地笑了一下,眼角的皱纹显得十足深刻,打理地整齐的鬓角上藏着几根白头发,乍一眼看上去,竟是会觉得这年近天命的女皇脸上的笑有些凄然。
虽然没人敢说出口,但她从众人的沉默中已经读到了答案。
除了她的儿子,还有谁呢?
从前下令征丁的时候,总是要人家的母亲舍小我为大国,眼下轮到自己要送儿子上战场了,她才终于刻骨地感到了什么叫撕心裂肺。
然而帝王的泪是反着流的,全部淌进肚子里,再怎么悲痛,面上也全然不言表。
她冷不防地笑出声来,殿上一片鸦雀无声,让她的笑声显得既突兀,又}人。
她还记得当初她一脚把大字都还不识一个的东笙踹到东海去的时候,义正言辞地声称是“以朕之血肉,筑万里长城”。
而当初的理直气壮,也只是因为心里知道他不会真的出事而已。
无情最是帝王家,而帝王又何曾不是血肉之躯,不过是被这天下,逼得不得不以天下为先。
女皇叹了口气,无力地闭上眼,像是用尽了全部的力气一般轻飘飘地道:“传太子入宫觐见。”
不管将来的皇位传给谁,首先,这江山得还在,这江山得还姓东。
龙椅之下没一个人敢吱声,传旨的太监令了口谕,悄么声地出去了。
当年她不顾及东笙的感受,把一个金枝玉叶的小皇子扔到了东海,还当自己是深明大义,不似寻常人母妇人之仁,眼下才知道什么叫做现世报。
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把他送到军旅中。
东笙其实比女皇还早一日听到了风声,这会儿见公公来传口谕,也是见怪不怪了,他十分平静地应了一声,闲庭信步似地悠悠绕到厢房去换了朝服,就好像不是去领军令,而只是去赴个茶会似的。
等在门口的公公急得满头大汗,见东笙好不容易磨蹭出来了,如蒙大赦地哎哟了一声,催促道:“殿下,陛下与诸位大人已经在朝中等了许久了……”
“别急啊,”东笙眼皮子底下沉着两道淤青,一副一晚上没睡觉的样子,阴沉沉地飘了过来,“这不就去了吗?”
一路上公公都在他耳边不停地念叨着北疆如何如何凶险,他的责任如何如何沉重,这些念经一样的车轱辘话从东笙的左耳朵滚进去,又从右耳朵里滚出来,脑子里连一道车轱辘印都没留下,全然当成了耳旁风。
昨天晚上他又收到了周子融的信,正巧晚饭的时候和朝中几位重臣凑了个饭局,酒桌上推杯换盏走过几轮之后他也差不多是七荤八素了,见那封还没拆的信放在桌子上,连滚带爬地扑到桌前去把信胡乱一拆,还一不小心把信纸扯掉一个角,睁着个铃铛大的眼睛愣是看不懂一个字,最后扑通一声栽在桌上吐了个昏天黑地。
第二天早晨他在一滩秽物中迷迷糊糊地醒过来,脑子懵了半天,这才猛地想起信来。急急忙忙抬手一看,幸好那信被他无意间攥得太紧,已经被揉成了他手心里的一颗纸团,总算是没被他吐出来的酸水给祸害了。
太子魂飞天外,直到殿前的司礼太监一声尖声细气的“太子到――”才总算把他给拉回神来。
他提了口气勉强醒了醒脑子,整整衣摆。
之后的不过是按章程走一遍过场,自打北疆再一次开战的时候,他就知道这一次的领兵主帅,肯定又是非自己莫属。
送命的事,除了他,还有谁肯去?
储君这种东西,说金贵也金贵,说不金贵也不金贵,皇帝的儿子女儿那么多,是不是储君也不过就是女皇一句话的事,当初把他册立为太子,也不过是因为他既是皇长子,又是黑灵罢了。
太子死了还能再立,但是江山丢了就不一定能夺得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