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书馆 - 霸总的古代帝王之路 - 凔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43章 书馆

靳管事在王府住了两天就离开了,他在闽州城没有固定住所,他的家依然在避风岛上。

避风岛上有金矿,有数万岛民,每个月都有船往返两趟,运送物资过去,也会将岛上剩余的农产品运回来。

岛民们靠着种植也能收获不少钱财,然后用这些钱财购买南越运来的生活用品,价钱甚至比市场价还低一些,以前乌岛主在时候,高层们有享用不尽的奢侈品,但普通岛民却只能得个温饱,其余东西是想也不要想的。

靳管事许久没回来了,一下船登陆到码头时就能亲身感受到这里的变化,码头上的人流量是最大的,因为正好是船只交接的时候,船上的物资要卸货,岛上的物资要装船,这些全靠劳动力完成。

靳管事站在一旁看了许久,发现人们脸上的表情不再是麻木和愁苦,而是带着一点欢愉,甚至几个劳作的苦工还会边走边说笑,周围的管事也不会管。

“等今年做完,我就能存到足够的钱去南越生活了,我自小在避风岛长大,还未曾看过外面的世界呢。”一名少年从靳管事面前走过,他停下脚步,歪头看了眼靳管事,大概是看他的气质和穿着不像普通管事,微微行了个礼,又背着货物往前走了。

他的同伴羡慕地说:“你就孤身一人,一人吃饱全家不愁,肯定能攒下钱的,我还有老母妻儿,这辈子怕是不可能了,不过现在这样也挺好的,避风岛这么大,以前我们只能在一小块区域走动,如今整座岛除了矿山都能自由活动,我到了休息日就带着家人到处走走,也挺自在的。”

“你还真别说,离岛中心不远的地方有一片湖,周围是灌木林,月亮出来的时候,那湖水会发出荧光,可漂亮了,你去看过没?”

“你是说碧月湖吧?听过但还没去过,下次去,不过从小看水看怕了,我不觉得会好看。”

“那得你看过才知道。”

两人渐渐远去,靳管事已经听不到他们的交谈,却舒心极了,王爷没把岛上的居民当罪民对待,而是让他们如普通百姓一般生活,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恩赐。

靳管事在岛上的住所很豪华,他毕竟是大管事之一,岛上的资源优先供他们使用,如果不出去,他在岛上也能过得奢华舒心,只是这种舒心少了份自由和期待,就不那么吸引人了。

往回走的路上,靳管事断断续续遇到了一些熟人,他们看到自己会停下来行礼,但并不打招呼,也对,其实他与岛上的人关系都很淡,并没有深交之人。

又走了一段,他停下脚步转身喊道:“你一直跟着我做什么?”

护卫拔刀相向,要去将躲在路边大树后的跟踪者揪出来,那人吓了一跳,没等护卫靠近,自己先走了出来,站在离他远远的地方,发颤地问:“对不起,大管事,我……小人只是想问问,您在岛外可曾见过蒋林和吴仓?”

“你是他们什么人?”

“没什么人……就是小时候的玩伴,我听说他们没死,如今在南越生活,不知真假。”那人长的贼眉鼠眼,胆小怕事的模样,年纪也不大,靳管事皱着眉头问:“你如果有事找他们,可写封信让码头的船只帮你带出去,只要交到驿馆,会有人帮你送信的。”

“谢谢管事大人……”那人听了这话,脸上浮出笑容,磕了个头就转身跑了。

靳管事没当回事,蒋林和吴仓他听过,据说入了寇家军,如今是水师中的老兵了,吴仓人机灵,擅长结交朋友,蒋林能读会写,两人的前景都很不错。

不过这些与靳管事关系不大,这岛上的人出去后是什么情景他管不着,多数时候,靳管事还是很佛系的。

他回去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径直去了矿山,这是他工作了十几年的地方,以前为了保密,四周都不许百姓靠近,如今也差不多,山下就有值守的士兵,但山上的情景有些出乎意料。

这里并没有热火朝天挖矿的景象,问了如今的管事才知,这矿山如今一个月只开工二十日,矿工们每工作五天能休息两天,夜班也停了,因为王爷找人来探查过存量,推测这矿山能开采的年限不多了,反正暂时没有急着用钱的地方,李煦便不急着把金矿掏空。

而且这里挖出来的金矿要冶炼,提纯,再制作成首饰,这些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矿挖出来太多还要找地方存储,不如放在山里安全。

而且矿工是一项非常危险和劳累的工种,除了服劳役的罪人,普通矿工的待遇还是很好的。

花了整整一个月,李煦才将捐赠的书籍整理妥当,该抄录的抄录,该存储的存储,一个月后,书馆的书架开始陆陆续续上书了,按不同科目分成不同区域,方便进来的人找书。

三月的某个艳阳天,四支舞狮子的队伍从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同时向书馆的位置出发,沿街敲锣打鼓,将全城的百姓都吸引出来了。

“听说是南越书馆开门迎客了,咱们也去瞧瞧吧?”

“我没听错吧,你大字不识一个,去书馆做什么?那里都是书生官老爷们去的地方。”

“放屁,我可听说了,那边会书生接一些读书的活,就是你想看哪方面的书,但又不识字,可以花两文钱请他们给你读,遇上好的,可能会给你把书讲解一遍,还有还有,如果肯多花点钱,他们还会帮你抄一本带出来,只要是自己抄的书,是可以免费带出来的。”

“我不信,哪里有这种事?而且我们这等贱民要书何用?听了也听不懂,白费这个钱做什么?”

“管他听不听得懂,你不觉得能使动文人给咱们读书是件非常光彩的事情吗?你想想,平日他们高高在上,看都不看咱们一眼,如今两文钱就能让他们低头,多好啊。”

那人想着想着都能笑出声,不管同伴乐不乐意,拽着他就跟着舞狮子的队伍跑了。

这个读书抄书的岗位是李煦为寒门学子设置的,只要肯舍下脸面,一天接待几十个客人不成问题,这可比在书局抄书卖赚得多。

而且李煦一直觉得这个时代的文人清高的脱离了现实,许多普通人家为了供出一个读书人,全家吃糠咽菜,缩衣节食,而读书的那位什么都不用做还高高在上,为了他拖累了一整个家庭,哪来的优越感?

此时,太阳刚刚升起,春日的太阳并不灼热,反而能驱散寒气和潮气,舒服的很,李煦此时站在书馆里,抬头望着二米多高的书架,钟家的人正在做最后一遍的核对,钟家捐出了数量最多的书,因此李煦给了他们家一年的管理权,是的,只有一年,李煦可不是什么大方的人。

不过他立了规矩,管理权可以轮换,若干年后,钟家还能轮到,如果那时候他们不得罪顺王的话。

钟老大人穿着一身官服,被两个儿子搀扶着站在大门口,眼睛含泪地看着这座书馆,比起钟家的藏书阁,这座书馆显然更壮阔,更磅礴,甚至连门口的石狮子都更雄壮,而这里,未来一年就属于钟家了。

今天是揭牌的日子,李煦不爱出风头,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钟老大人,因此这位据说一直躺在床上养病的老大人今天也躺不住了,洗漱干净,换了全新的官服,连下巴的白胡须都一根一根梳理过了,全身上下看不出一点病气。

寇骁跟在李煦身边,叹气道:“便宜他了,那可是亲笔写的牌匾,多想经你的手揭开那层红布啊。”

李煦见他脸上荡漾,不知道他想到哪里去了,干咳一声,提醒他:“别乱说话,这点小事让出去也就让出去了,你题的字不还是我挑出来的,揭牌不揭牌有什么关系?”

寇骁凑到他耳边,小声说:“多像揭盖头啊,以后咱们成亲要揭盖头吗?如果是让我嫁给你,我可不穿新娘嫁衣,更不盖盖头。”

李煦闻言笑了起来,趁周围人不注意,偷偷在他腰上拧了一把,“这种事咱们以后慢慢商量,本王很期待你穿嫁衣的。”

光是想想寇骁这魁梧的身材穿上女式的嫁衣,再戴上喜冠,盖上盖头,那画面要是能拍成照片或视频,自己肯定能笑一辈子。

舞狮子的队伍已经带着人流来了,外头响起了鞭炮声,喜气洋洋的真跟办亲事差不多,他在里头都听到了百姓的欢呼声。

钟家今天也是大出血,抬了两箩筐的铜钱摆在门口,只要是来祝贺的,每人抓几个,消息传出去后,更是万人空巷,书馆这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

吉时到,钟老大人被人扶着站上高台,用嘶哑的声音说了一长串开场词,群众嘈杂,根本听不到他的声音,但这并不妨碍这位老大人的演说欲望,李煦心想:要不是这位年纪实在太大,身体也不好,出门游学应该让他带队的,比起雷鸣,钟老大人才是南越文学界的泰斗。

书馆的大门前是一片弧形的空地,可以供人停车马,如今挤了满满的人,大门外侧是铁门,铁门只在夜里落锁时才关上,铁门后是一扇玻璃门,全透明的玻璃门往两侧推开,就是一条五米长的通道,两侧的墙上贴着书馆的管理制度,包括怎么借阅、爱护书籍以及损坏后的赔偿问题。

刘树把规则写的很详细,他把这个书馆当初王府的产业,这里将来会囤积上万本书籍,这可比王府任何一项产业都贵重,因此他不允许任何人搞破坏,最初的一稿制度定的极为严苛,什么污损书籍者杖十下,偷窃书籍者牢狱三年,等等,看得李煦以为对方偷的不是书,而是金子。

通道尽头,左侧是入口,登记借阅的书籍,然后会有管理员将书找出来给他,右侧是拐入阅览室通道,每个来借阅的人从左侧入,拿到书后从右侧转入阅览室,看完再把书还到管理台,还的书和借的书对上了才能离开。

这与李煦原先设想的不同,但刘树提醒他,普通民众进去找书,对位置不熟悉,得花上许多时间,不如由管理员代劳,一来省事,二来也免得人多手杂,弄乱了书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