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我即佛
司明本来也想用大力金刚掌回击,但见到对方用的打法并非是能够伤人的“震”,而是以制服为主的“压”,于是便改了主意,临阵变招,竖掌为刀,划过一道奥妙无穷的弧线,避实击虚,正中对方手关节的阳谷,将其掌力敲碎。
“修罗灭世刀!”
容貌威严的僧人认出司明所用武功,哼了一声,收回右掌的同时,左掌呈爪递出,正是大力金刚指。
常人听到指法,总以为是伸出一根手指戳来戳去,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人家练指法不可能只练一根手指头,否则伸出一根中指戳来戳去像个什么事,除非是像六脉神剑或者一阳指这种隔空指劲,倒是可以临空虚点。
如大力金刚指这类近战指法,都是五根手指头一起练的,实战的时候也都是以爪法攻击,毕竟你用一根手指只能戳出一个窟窿,用五根手指就能戳出五个窟窿,哪种打法更具威胁不言而喻。
司明见状,不慌不忙,右手挥袖荡出,卷住对方手腕,接着五指灵变,隔着袖子跟对方的大力金刚指交手,仍是避实击虚,以巧胜拙的风格。
“如意幻魔手!”
容貌威严的僧人一眼便认出了这门手法,盖因它同样出自《梵海修罗诀》,而《金刚伏魔神通》与《梵海修罗诀》乃是琉璃寺的“瑜亮绝学”,彼此的修炼者都有一较高低的心思,因此无比熟稔。
双方隔着袖子交手,大力金刚指一抓,便会出现五个手指大的孔眼,显示出威严僧人在指法上的不凡造诣,毕竟把一块布戳出洞,要比把一块石头戳出洞难得多,布虽然薄,却胜在柔软,不易受力,唯有将指力练到凝聚如一,尖如锋芒才能洞穿。
一眨眼的工夫,司明的右手袖子就成了马蜂窝,到处是洞眼,但他浑不在意,手法越变越快,初时如白莲绽放,转瞬间摇成一片花海,将对方的五指全部罩住。
大力金刚指乃是刚猛类的武功,适合大开大合,威严僧人想要缩手蓄力再回击,却苦于手腕被对方的袖子卷住,无法后退,只能在狭小范围内跟司明交手,如此一来,无异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转眼金刚之力就被尽数破去,还被倒扣住五指。
“大师,承让了。”
司明松开了钳制,西来忙插身进来,隔开两人,然后介绍道:“这位是本寺戒律院的主持法鉴大师,这位是天武盟盟主司马亮。”
法鉴大师看了一眼左手,上面并无指印残留,显然对方也是留了力气,收起战意,道:“就是那位旨在‘天下布武’的天武盟盟主?敢为天下人之不敢为,难怪言语嚣狂若斯,但你实不该亵渎佛祖。”
他从方丈处得知消息,知道天武盟盟主愿意帮助己方,完善弑佛僧的布局,因此对司明会《梵海修罗诀》中的武功并不奇怪――毕竟司明没有展现出修罗神力。
司明笑道:“我有亵渎佛祖吗?倘若我将方才的一番话在佛祖面前复述一遍,你觉得佛祖会有何反应?”
法鉴大师张口就要回答,突然意识到这话中有陷阱,倘若他回答说佛祖会发雷霆之怒,出手惩戒你,岂非显得佛祖气量狭小,容不得他人非议,可要说佛祖不在意的话……
“盟主用话术诈我,诚然,佛祖不会在意他人诽谤,但我等敬重佛祖,自是容不得他人妄议,有责任维护佛祖名声。”
这和尚没有看起来那么呆,司明心中赞了一句,但没有在意,佛教的特点注定他立于不败之地,继续问道:“大师的敬,是敬而远之的敬,还是敬而学之的敬?”
“自是敬而学之。”
“那佛祖的气魄,你学还是不学?”
法鉴大师闻言,明白自己再次入套,他若说要学,便不得不放过司明,若说不学,便是对佛祖不敬。
佛教的特点在于佛祖是拿来学习的,不像其他宗教的神灵是拿来跪拜的,事实上融合华夏文明的宗教都有这一特点,儒释道三家供奉的对象,三清、佛祖、孔圣都是达者为师,不需要你磕头跪拜,而是你学了他的法,需要向他表示尊重。
你说你要学习佛祖,自然没什么问题,不管谁都不能指责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对,所谓向佛之心,就是学佛,而不是跪佛。
但如果你说你要学习耶和华,那可不得了,他的信徒就要质问你到底是什么心思,想将上帝取而代之不成?区区一个创造物,居然想要篡夺造物主的权柄,反了天了你!
“贫僧自然有向佛之心,但凡事总不能一蹴而就,学习乃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贫僧自认不及佛祖气魄万一,也请盟主莫要再说谤佛之言。”
“做事情怕的不是困难,而是不敢尝试,大师既有向佛之心,为何不在今日踏出这第一步,学习佛祖的气魄与宽容。有道是,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司明自己压根不信这一套,但不介意用来忽悠别人,若是世上人人都信奉这番话,那该有多好。
法鉴大师也被唬得一愣一愣,这番话虽然直白,但要信手拈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自身的文采和对佛法的理解也要有相当的造诣才行。
“盟主说的倒也在理。”就是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
司明知道接下来要在琉璃寺过上一段日子,他不可想再像今日这样受人诘难,同时也不想拘束自己的性子,所以想干脆趁此机会,立下一个基调,让别人对他的狂语再无任何意见。
“敢问大师,如果佛祖想学《金刚伏魔神通》,你觉得他要用几天才能学会?”
“《金刚伏魔神通》本就是佛祖所传,他不需要学,所以一天都不用。”
“是我说得太笼统了,我想问,如果一个刚刚顿悟成佛的人,本身也对武道有一定的理解,修为在江湖绝顶层次,他学习《金刚伏魔神通》需要几天?”
“这个……贫僧不知。”法鉴大师老老实实的回答,没有妄加猜测。
司明道:“我觉得只要五天。”
“为何?”
“因为我认为自己学这门武功只要五天。”
法鉴大师回过味来,不置可否的看向司明:“盟主认为自己是佛?”
司明毫不脸红,双手负于背后,摆了一个非常拉风的高手姿势,傲然道:“离了雷音寺,下了菩提莲。尘凡来度世,依旧大罗仙。”
这偈语简单直白,法鉴大师又不是文盲,自然听得懂,但他可不信:“贫僧未在盟主身上见到一丝佛的谦虚。”
“大师说笑了,谦虚跟佛有什么关系呢?传闻释尊诞生时,向四方行七步,举右手而唱咏‘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请问这可是谦虚?”
法鉴大师愕然,成佛的条件各有各的说法,什么三昧耶戒、精进实修、发菩提心、立功德心,也有人总结说就是一个“明心见性”,但不管哪一个,反正跟谦虚没什么关系,谦虚只是一种态度,跟修行无关。
“佛可不是自称的?”
“所以我才要用修炼《金刚伏魔神通》来证明这一点,若没有佛的大智慧,谁能在五天能将这门神通学会呢?”
其实在法鉴看来,就算是佛也不可能在五天内学会《金刚伏魔神通》,佛只是觉悟的人,又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且武道上的修行跟佛也没有必然关系,不过,若真有人能在五天内学会《金刚伏魔神通》,证明对方即便不是佛,也是跟佛一样拥有大智慧的存在。
“盟主既然自称为佛,不知佛号为何?”
司明不假思索道:“斗战胜佛。”
法鉴立即发问:“佛陀慈悲,与世无争,何以号为‘斗战圣’?”
“只因私心难消,我执甚深,在修行途中需不断秉持‘无我’正见,与‘我欲、我想、我厌、我畏’奋斗,直至战胜一切私心偏好,不再沉迷于私欲私念,方能契入无有对立,此乃无畏无惧,勇猛精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