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 秦皇崽能听见我的心声? - 见千秋 - 女生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六章

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大意是这样的:据说平原君赵胜一美妾,某日于高楼上看风景,无意瞥见了隔壁民巷中有个跛子,正一瘸一拐地打水,大概是他打水的姿势颇为滑稽,美妾见状便哈哈大笑起来。

听到笑声的跛子大为恼怒,当即就去找隔壁的平原君告状,他说世人皆称赞平原君您是个礼贤下士的君侯,爱惜贤士胜过美人。但您的美妾却耻笑我的跛足,我希望能得到那人的头颅,以消心头之恨。

平原君傻眼了,碍于面子他敷衍地将人打发走了。谁料几个月后,平原君府上的三千门客走的走、散的散,失了大半。

平原君表示非常不理解,为何这些门客要弃他而去。

这时有个门客站出来解释说,正是因为您当初没有答应那个跛子的要求,外面的人都说您重色轻士非明主也,所以他们都离开了您,另寻明主去了。

平原君震惊不已,为了挽回摇摇欲坠的名声,他带着笑躄之妾的头颅,亲自上门向跛子道歉,那些出走的门客听说后纷纷回归,与平原君重修旧好。

初读这个典故时,吕妧就觉得非常不合理,处处透露着诡异。

首先说那跛子,因他残疾而嘲笑他的人,肯定不止平原君美妾一个,难不成他都找上门去,开口就要别人的命吗?嘲笑残疾人固然不对,理应受到一定的惩罚,但上来就要别人的命,是何其得寸进尺!所以凡是个正常人,都不会答应这种匪夷所思的要求。

那个跛子也不简单,他一上来就夸赞平原君重贤胜过美人,然后缓缓道出他的遭遇,进而提出要美人头颅的要求,并且扯大旗作虎皮,暗示平原君不杀美人,就是轻薄贤士更重美人,一番偷换概念,将平原君架在火上烤。

由此可见,此人是有备而来。

更蹊跷的是,平原君有三千门客,其中肯定不乏绝顶聪明之辈,不帮平原君出谋划策也就罢了,反而纷纷出走,不仅刻意,更是可疑。

其中,肯定还有不为人知的隐秘。

眼前的高台楼阁依旧耸立,只是可怜那个美人,虽然她不是全然无辜,但怎么也不至于丢了性命,成了平原君重铸名声的垫脚石。

这样想着,吕妧余光一扫,竟发现楼阁上掠过一道红色的背影,恰好此时身后寒风袭来,还有乌鸦站在枯枝上非常应景的乱叫。

一瞬间,曾经看过的各种恐怖电影片段浮上心头。

天不怕地不怕的吕妧,瞬间吓得跳了起来。

旁边的毕老板也被吓住了,连忙问她:“吕姑娘,你这是怎么了?”

她扯住毕老板的袖子,指着高台上的身影,战战兢兢地问:“毕老板,你瞧见没?上面好像有个人!”

毕老板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后,缓缓道:“没人呀?吕姑娘你看岔了吧。你有所不知,这楼在平原君府是禁忌,平日没人上去的。”

吕妧吓得几欲晕厥,旁边的毕老板还在添油加醋。

“莫不是你最近惹上了什么邪祟,我认识邯郸城里最有名的巫祝。”

-

吕妧坐定后,连喝几杯温热的瑶浆才缓过劲儿来。她这才发现自己来到了平原君私宴,周围坐的人除了她以外,都是平原君府上的门客。

在场的其他人同样也在观察,这个同毕老板一道前来的陌生少女。见吕妧一直低头吃东西,他们没了兴趣,转头继续喝酒聊天去了。

表面上吕妧在闷头吃东西,实际上她是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听说荀况去了秦国,先后得到了应侯和秦王的召见。”

“荀况居然去了秦国?”有人颇感惊讶,“可是我怎么听说过,儒者不入函谷关。”

“嗨,不过是三人成虎的谣言罢了。我看是那些儒者怕去了秦国被赶回来,实在太丢人,就如孔丘周游列国无功而返,累累如丧家之犬乎。于是干脆就说不去。”

说这话的人似乎很不待见儒家,讥笑说:“要是秦王说要重用儒家,那些迂腐的齐鲁儒生恐怕跑的一个比一个快。”

吕妧倒有些同意他的看法,战乱连连的春秋战国,反倒出现了思想繁荣的局面,因乱世而生的各家学派,都梦想着用自己的学说终结乱世,进而消灭其他学派,儒家自然也不例外。

要不是因为秦国国君轻儒而重法,儒生们肯定会跑去兜售儒家学说。见风使舵,改念经书,可是某些儒生的绝活。

就在吕妧低头思考之时,在场之人纷纷起身,不明所以的吕妧放下酒杯也跟着起身。

“君侯来了。”

闻言,吕妧连忙踮起脚尖朝门口看去,只见一个气势凛然的中年男子款款而至,而他正是赵国当朝丞相,被后世人称为战国四公子的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虽然年逾不惑,鬓间生出了几缕白发,但依旧能看得出他年轻时,是个相貌不凡的美男子,难怪司马迁夸他是翩翩浊世佳公子。

“此乃府中私宴,诸位不必拘束,都坐下吧。”平原君在主位坐下后,对身旁的亲信吩咐,“开宴。”

赵女郑姬飘飘而入,丝竹管弦声声渐起。

屋外大雪纷飞,屋内觥筹交错,宾客起坐喧哗,唯有主人平原君兴致缺缺,眉间写满了愁色。

有门客问道:“君侯为何烦恼?”

过了半晌,赵胜才道:“我闻荀况西入秦国,盛赞秦国有霸天下的实力,不免想到了四十万士卒折损于长平,我国国力尽失。若是当初不曾建议大王接收上党,赵国岂有长平之祸?”

众所周知,长平之战起因于上党之争。如果要从马后炮的角度来说,赵国肯定不应该接收上党。当时赵国国内对接收上党一事,也是各执一词。

赵王先是找到平阳君赵豹,询问他的意见。平阳君生性保守,他不同意接收上党,认为这是祸水东引,只会惹恼秦人,最后得不偿失。

但赵王并没有听进去,他又同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都劝赵王接收上党郡,可以平白拿下十七座城池。

战国打来打去无非就是争地,上党不仅面积大,并且地理位置关键。有了上党,赵国不仅可以多种粮食,还可以扼制秦国北上,有利于赵国后续的战略部署,因此赵胜才建议赵王接收上党。

在平原君等人看来,此事虽有风险但可以接受,他又建议赵王用廉颇为主将,抵挡秦将白起。但平原君没想到,他的好侄儿赵王赵丹是个眼高手低的蠢货,听信了秦国的反间计,非要在关键时刻用赵括替换廉颇。

要是有善于防守的廉颇在,赵国可以和秦国一直拖下去,到时候胜负可就不一定了。即便赵国失败,也绝不会败成长平那副样子,失去的完全可以接受。

但错误就这么发生了,这件事也连累了赵胜的风评。哪怕夸过赵胜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的司马迁,也不免说他未睹大体,利令智昏,险些害得邯郸几亡。

在吕妧看来,太史公这话未免有些不公平,赵国之所以失败,其罪魁祸首分明是赵王,他才是一国之主,整件事的决策者,而赵胜只是个建议者。

在要不要接收上党一事上,赵□□显然有了主意,因此他才会在得到赵豹的答案后,又找来了赵胜和赵禹。

但司马迁不这么想,赵胜也不怎么想,这件事显然成了他的心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