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第三十四章
中午,燕云开花钱跟船家买了菜油和柴火,就在船上做菜。他要用赵霁钓到的鲤鱼,做一道水煮鱼,闻着味道,赵霁就感觉很不错,因为燕云开的包袱里带着胡椒粉和辣椒粉还有姜块用来调味。
赵霁说是在旁边打下手,其实只能帮忙加点柴火,其余一概插不上手。
燕云开随身带着一把锋利的匕首,外观看起来毫不起眼,用一块牛皮做鞘,手柄也是普通的木头,可是那匕首出鞘之后,寒光耀目,这是一把百炼钢锻造的刀匕,随手一挥便可切金断玉,落在燕云开这样的武道大家手中,抬手间就能让敌人身首异处。
可是,燕云开现在却用这样的神兵利刃来杀鱼,破开鱼腹,扔掉脏腑,去掉鱼鳃,刮去鱼鳞,将鱼肉洗净之后,切成透光的薄片。鱼骨斩成数段,和姜片一起炝锅之后加水煮开,放盐和胡椒粉调味,熬煮至汤色浓白,鱼片入滚烫中,半分钟后起锅倒入一个船家的大陶碗中,再撒上一层辣椒粉,最后淋上热油。
在热油刺啦一声之后,香气飘满了整个船舱。船家两父子,早就在旁边流口水了,就连回房间休息的蒋鹤山都爬了起来。
刚才燕云开做菜的动作挥洒流畅,宛如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赵霁看得如痴如醉,根本不忍心打扰。
等到表演结束,赵霁终于问出来一直压抑在心中的问题,“景和兄,你能不能用做这种匕首的钢材,帮我做一套刀子,就是我割鬼用的那种刀子。”
赵霁看中钢材不生锈这个优点,可是想想就知道,用这种钢材做手术刀,造价肯定不便宜。
所以接着补充道,“所有费用,都可以从我的分成里面扣除。”他就跟燕云开谈好了,等抽水马桶,铅笔,石墨这些东西盈利之后,都要分三成的利润给赵霁。包括之前酒精的利润,也同样提升到三成。虽然那些东西大部分没有套现,但是赵霁觉得,单是酒精的三成利益,换几把刀用应该不成问题。
燕云开也没有推脱,顺嘴答应道,“等会儿我帮你画一套图样,到了汉水码头,让人送信回京城,你回京之后就能用上新刀了。”
“那我先谢谢景和兄了”说完就端着装水煮鱼的陶碗出去了。
船家帮忙在甲板上摆了桌子,咽着口水,盯着赵霁手里的陶碗看个不停。
鱼是船家常吃的东西,但是因为缺盐少油,腥气又重,他们早就吃腻了。但是今天看到燕云开做的水煮鱼,油汪汪,红艳艳的,香气四溢可把他们两父子馋坏了。
这开船的两父子,不是国师府里训练有素的仆役,虽然知道客人的东西不能吃,但是两双眼睛还是忍不住望燕云开他们的桌子上飘。
赵霁最先受不了这两道炙热的目光,自己吃饭,别人眼巴巴的看着,这算怎么回事儿啊。当然他不打算把燕云开亲手做的菜分出去,而是对燕云开说,“景和兄,你带的佐料要是有多余的,送点给船家,让他们自己做鱼来吃吧。”
燕云开二话不说,就把调料给了船家,反正这东西到了汉水码头还可以再买。
两父子拿着调料,深深的看了一眼桌上的食物,这才千恩万谢的走了。现成的鱼是没有,但是船家年轻的儿子带着渔网下了水,想必很快就会有收获。
调味料可是贵重东西,他们今天是遇到贵客了。
蒋鹤山早就抬着凳子在饭桌旁坐好了,先前吃了晕车药,又被激起了食欲,精神头倒是好了许多,等船家走了,就不住对燕云开夸奖道,“景和老弟了不起啊,不仅诗作的好,没想到厨艺竟然也如此了得。”
燕云开嘴上尊敬着蒋鹤山,行动上却很随意,夹了一筷子鱼肉到赵霁碗里,这才笑着对蒋鹤山说,“俗话说,君子远庖厨,蒋大人不觉得小生有违君子之道吗。”
蒋鹤山看到燕云开让赵霁先吃,也不觉得冒犯,在他心里,小神仙的地位是最崇高的,当然要让他先吃。关于燕云开的问题,蒋鹤山也珲不在意道,“景和老弟是要考我吗。孟子说,君子远庖厨,意思是君子应当怀有仁慈之心,远离杀戮血腥,这跟厨艺好坏又有什么关系呢。刚才你把价值几百钱的调料送给船家,足可见景和老弟是宅心仁厚的君子。”
赵霁听到燕云开他们又开始互相吹捧了,接连夹了好几筷鱼肉,就着出门前肖娘子亲手做的饭团子吃的津津有味,难怪古人说,食不言寝不语,可能就是害怕话太多,好东西都被别人吃光了。
这条鱼总共就一斤半左右,三个人吃自然是不够的,但是他们都从家里带了干粮。
这次跟蒋鹤山同行,一路上都可以住在官府的驿站,吃食也可以在驿站买新鲜的,赵霁携带的干粮并不多,也就是几个饭团而已。原本肖娘子给赵霁准备了一条腊肉,但是赵霁没有带,临出门前又偷偷放回了厨房。
燕云开和蒋鹤山显然也想在沿途驿站买干粮,除了几个白面馒头,燕云开只带了些调料,蒋鹤山也只带着几罐子开胃的酱菜。
在这物资不丰富的情况下,这条鱼就显得尤为珍贵了。蒋鹤山和燕云开拖拖拉拉,以至于鱼肉一半都进了赵霁嘴里。
赵霁他们吃完午饭,船家的水煮鱼很快就做好了,味道不如燕云开做的那么香,但是辣味十足,红艳艳的看起来也不错,蒋鹤山的仆人冯大原本是要用剩下的鱼汤吃干粮的,也被船家叫去吃鱼了。
下午五点半,船到了汉水码头,赵霁跟着蒋鹤山,第一次住上了官方的驿站。
驿站的条件果然比私人旅店好很多,房间很大,被褥干净软和,吃的东西也很不错,关键是不要钱。
蒋鹤山刚才晕了船,晚饭只吃了一碗稀饭配煎鸡蛋,就回房间睡觉去了。燕云开说自己有事情要处理,出门去了。
时间才六点半,赵霁洗完澡之后,就坐在驿站二楼的窗边,借着天光写日记。直到天色昏暗下来,赵霁看到写了整整三张纸,一千多字的日记,才发现日记的重点根本不在于江上的风景,更多的笔墨着重在描写燕云开做菜时的样子。
水煮鱼而已,明明他自己也会做,就算刀工不能跟燕云开相比,也不该如此惊讶。这样的日记真的适合拿给别人传看吗,赵霁有点羞愧,很想把手中的纸页撕了,又有点舍不得。
正在犹豫之际,一双修长有力的手抓住了赵霁拿着日记的手,燕云开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写完了吗,给我看看吧。”
赵霁想夺回自己的日记,另一只手也被燕云开握住了。挣扎不过,干脆对燕云开直言道,“通篇都在写景和兄,可惜我的文采不好,又被你本人看到,实在有些羞愧。”
燕云开把日记拿在手里,借着黄昏最后的余光看了,笑着说,“字字情真意切,我很喜欢。”
赵霁听到喜欢两个字,心里一阵狂跳。他不想再讨论日记的内容,故意转移话题道,“景和兄不是出去了吗,怎么突然出现在我的房间里。”
燕云开根本不接赵霁的话,把日记放在桌子上,点上油灯说,“不是说要交换日记吗,我看了你的,我也写一篇来给你看看。”
赵霁一阵慌乱,又一阵期待,燕云开也会写他吗,他在燕云开心里是什么样子的呢。
等了半个小时,燕云开已经写好了两张纸页,放下墨笔之后,直接递给旁边的赵霁,“这是我的日记,保儿要不要看。”
赵霁当然要看,才看了几行,他就脸红了。通篇华丽的辞藻,全都在描述一位船上的美人,每当船行到一处风景,就会有新的形容词来形容这位美人的容貌和风度。
赵霁很不想承认燕云开这篇文章中的美人就是他自己,可是又忍不住接着看下去,一连看了三遍。他不是没有收到过情书,但是水平这么高的情书,这还是平生第一次收到。
“我要回去休息了。”燕云开已经走到了门边上,赵霁看看时间,他刚刚竟然盯着这篇文章看了四十多分钟,比燕云开写文章所用的时间都要长。
赵霁举着手里的纸张说,“景和兄,你的日记不带走吗。”
燕云开回过深情的望着他说,“送给你吧。”说完,就打开门走了。
当晚赵霁捧着燕云开写的文章失眠了半夜,第二天换上驿站的马车,冯大负责赶车,蒋鹤山和赵霁他们坐着。闲来无事,蒋鹤山又开始提议,讲志怪故事解闷儿。
主意是蒋鹤山提出来的,他就第一个开始讲,“前政和年间,朝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行路到一处荒山之下,忽听到有一名女子求救的声音,走近一看,那女子生得美若天仙……。”
赵霁昨晚没睡好,今天坐在摇摇晃晃的马车上,听着蒋鹤山讲故事的声音,渐渐把头偏向燕云开的肩膀,正迷糊着,突然听到一个女人的声音,“救命~救命~救命啊~”
赵霁还在想,蒋鹤山讲故事还真是生动啊,都能声临其境了。
然后马车突然就停了,赵霁的额头在燕云开的肩膀上撞了一下,捂着额头迷迷糊糊的问了一句,“怎么回事啊。”
蒋鹤山已经起身准备下车了,燕云开回答道,“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人在叫救命,让蒋大人先去看看再说。”燕云开秘密出京,在情况不明的时候最好不要暴露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