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风雨前的宁静 - 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 - 意元宝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093章 风雨前的宁静

“不多,国之大事何其多,这里不过是一小部分。”李弘听到李初震惊嫌弃的语气,神情自若地告诉李初。

“对正常人来说都多,更别说对哥哥。素日哥哥的折子不是交给手下的人帮忙批阅了?可是有什么问题?”李初一直都清楚东宫的情况,现在看起来好像李弘是要亲自批阅奏章。

李弘幽幽地道:“人的心养大了,很难收拾,如果你不介意,帮我批阅如何。往日这些奏章父亲也给你看,与其让旁人揽权,不如让你来。”

相对旁人,李弘最信任的人定是李初,将手中的事情交给李初处理,李弘最是放心不过,只是有些话一直没有说出来,今天恰巧碰上李弘便同李初明言了。

李初惊讶李弘提出如此的要求,震惊无比地看向李弘,“哥哥头脑清醒吗?”

被问的李弘一顿,半响答道:“自然是清醒的,难道你以为这么多年过去,我还不知道父亲的打算?我们是兄妹,你是我最信任的人,如果连你都不可信,我还能相信谁?你有能力,身体安康,这些事我做不好,我希望你帮我做。”

多少无奈多少心酸,身为太子,身体孱弱是他最大的问题,如果他的身体康健,他一定不会提出这样不合规矩的事。

可是看看武媚娘,李弘其实很害怕,更不想重蹈李治的覆辙。李初是李治为他挑选的最可靠的帮手,就是为了将来能够帮助李弘治理天下,不令李家的大权在落入旁人之手。

李家的人总是更相信李家自己的人,李弘有此打算,并没有避开裴氏,裴氏此时的震惊不曾掩饰。

“太子,妾先退下。”裴氏识趣的想要告退,李弘拉住她的手道:“不必,都是一家人,妹妹不是外人。也好让你知道,妹妹是我最信任的人,她说的话等同于我说的。她也会照顾你,你要相信她,如同相信我。”

这是对李初极大的肯定,裴氏早就明白,李初对李弘来说是不一样的,李初不仅是妹妹,更是他可以完全信任性命相托的人。

“是。”裴氏轻声的应下,也记在了心上。

“言归正传,这些折子你帮我看,帮我批。重要的事还请妹妹告知我。”李弘指了一旁的折子相请,别的人会骗他,会借他给的权仗势欺人,可是李初绝对不会。

李治给了李初多少的权,多少的利,可是李初依然如同当年,一心一意都为他们一家考虑,李弘尽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他现在愿意让李初帮他做诸多的事,何尝不是因为李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所有人看,她是一个可信可靠的人。

如果连这样的人都不可以依赖,不用她,李弘还可以相信谁?用谁?

“不愿意帮我这个忙?”李弘问起李初,李初道:“兹事体大,不能乱来,如果哥哥能让父亲同意,那我可以。”

在他们之上,可还有李治这个老父亲,背着李治他们兄妹商议好的事情不一定可以作准。李初一向谨慎不会在这个的时候落人把柄。

他们是父子兄妹不假,但他们身在皇家,关乎权力之事,不能轻率决定,尤其这里面还关系着武媚娘,他们的母亲不是一般人,李弘就算有这个心思,也绝不由他一人说了作数。

“明日我就进宫同父亲说明,一定征得父亲的同意。”李弘接过李初的话,保证一定把事情办好。

李初挥挥手道:“那我不管,明天我就要去安国寺,什么时候回来未定。”

李弘一听瞪大眼睛地问道:“你是故意的?”

摊摊手李初连忙地道:“哪里是故意的,在没来东宫之前,我就已经决定明天去安国寺小住,至于什么时候回来未定。”

只是李初万万没有想到,李弘竟然打起让她代为批阅奏章的心思,那李初就肯定绝对不会提前从安国寺回来。

“你啊你!真是个机灵鬼。”李弘无奈的嗔怪李初一句。

李初只当了是夸赞,接着道:“虽然我是不能帮哥哥批阅奏折,但是我可以帮哥哥解决奏折的问题。”

此言落下,李弘等着下文。李初冲曲和吩咐道:“奏折全都拿走,我给父亲送回去。”

这下把送奏折前来的内侍惊得不轻,唤一声公主带着哀求,可别闹啊,千万别闹。

奏折是李治让他送来给李弘的,要是再让李初给李治拿回去,内侍如何交代。

李初朝李弘轻声道:“比起哥哥来,父亲的身体要好多。连父亲都知道不宜操劳,哥哥你更不应该。”

李弘哭笑不得,“我是太子。”

“是啊,没有人说哥哥你不是太子。可是太子也好,皇帝也罢,不代表要事事操心,这么多的奏折还得你们从头到尾看个遍?分明政事堂诸公早就已经翻阅,完毕,为何他们不能将奏折的内容,以一语概括送到父亲面前让父亲处理?做着重复查看,既不省时也不省力的事,生生把皇帝的身体都拖垮了。”李初嫌弃无比的吐糟。

李弘一顿,“一语概括?”

李初点头,“正是一语概括。一句话可以说清的事,折子上非得长篇大论,这是陋习,何不改之?”

“你是真敢想啊。”李弘顿了半响将心里的震惊说出来。

李初浑不以为然,“有什么不敢想的,所谓变则通,不变则死。古往今来的规矩都是人定的,却也会因时因势因地制宜。”

“说来哥哥知道秦始皇是怎么死的吗?”李初突然提问起这样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

“病死的。难道还有其他死因?”可怜的李弘想的就简单多了,李初一问他便一答,还以为自己读漏了史书,或者是李初有别的发现是他所不知的。

“算是其他的原因吧,我觉得秦始皇是累死的,你读读史记,秦始皇每日批阅的奏折有多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祖父曾经说过,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为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仅靠皇帝一人之力治理国家,是不可能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的。合乎众人之力,任用贤良,方能保天下太平,百姓安居。奏者关乎天下名声,不可累积,帝王不可不知天下诸事,但既只要知悉,而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去查看文章的好坏。”

“务实务实,无论是百姓或是帝王都应该务实。百官上折的目的是为了将所在县州的情况禀明朝廷,若有问题即将问题告知朝廷,有解决的办法上折相请,没有解决的办法请求得到解决的办法,那么只要知道折子的内容,折子是请功或是请罪,为达到什么目的,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即可。是与不是?”

一连串的引经据典,听得李弘哑口无言。

李初道:“哥哥放心,折子我给父亲带回去,保证不会给哥哥惹麻烦。我提议的事我会亲自同父亲说明,不会让哥哥累着。”

事情到这里,李初就不管李弘同意或是不同意,让曲和接过折子即往李治的宫殿去。

李弘虽然脑子没有李初的好使,但事情好与不好他有判断能力。

李初的话说的在理,皇帝也好,太子也罢,批阅奏折只为知国事,像李初说的那样,政事堂诸公明明已经将所有的奏折翻阅一遍,折子上都有他们的意见说明,为何不直接将折子的内容一语概括,然后送到李治的面前,由李治定夺是否采纳他们的意见。

“哥哥嫂嫂我走了。”李初潇洒的离去,带走了李弘所有的奏折。

送奏折来的内侍想哭,却不敢和李初抢,不,是不敢和曲和抢,只能乖乖的跟着李初一道回去。

“公主将所有的奏折拿走,会不会有事?”裴氏有些担心的询问李弘。

李弘摇头道:“不会有事的。就凭初儿适才的一番话,父亲竟然会从容纳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