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杜银钗番外 - 教科书中的朕 - 渲洇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教科书中的朕 >

第260章 、杜银钗番外

端和二十三年的时候,杜银钗六十岁。

因为保养得当的缘故,尽管年轻的时候吃了不少的苦头,六十岁的杜银钗看起来依然身体硬朗。闲来无事的时候杜银钗会在庭院摆上一张摇椅懒洋洋的晒太阳,任何琐事也休想打扰到她。这年朝野上下一派太平,也的确没有什么再需要她劳心的了。

偶尔她躺在摇椅上无聊了,便会让女官在一旁为她朗读最近的报纸――这些年来嘉禾不仅让女官得以登临朝堂,宫内大部分的职位也被女官所取代。宦官的数目倒是越来越少。

这并非是这些阉人不受嘉禾待见,而是在苏徽的影响下,嘉禾也觉得阉人可怜。寻常民户家庭中的男孩应当好生抚养,长大之后或务农或经商或读书,娶妻生子,为国家增添新的人丁。若是那一家贫苦不堪,也理应由所在乡县的官僚予以救济,而不是让这一家人将年幼的孩子卖出去做奴婢换取粮钱。

如今宫中的宫女多是从民间自发征募而来,到了一定年岁便可领钱出宫婚配,其中如有勤奋向学者,可主动前往宫学就读,通过几轮考试之后,便能获得做女官的资格。而女官又分外外官与内官,内官主要是负责宫廷的大小事务,外官地位更加重要,是要上朝辅佐天子的。

而这批女官中,既有民间女子,也有贵胄千金。

端和二十三年的时候,封号为“建业”的郡主周熙也做了女官,她这年不过十三岁,但她的姨母嘉禾对她寄予厚望,让她做女官是为了予她历练。

如今的周熙在尚宫局中做女史,手头的事情处理完后便会常常来慈宁宫探望杜银钗这个姥姥。今日碰上杜银钗又躺在庭院休息,小郡主便轻手轻脚的凑近,朝着那正在读报的女官点头轻笑,算是打了招呼。

“是建业么?”杜银钗眼睛未睁,却一下子就凭借脚步声猜出是自己的外孙女到了。

“见过外祖母。”建业连忙向杜银钗行了个家礼。

杜银钗摆手示意她起来,转头对读报的女官说:“你且下去休息,将这份活计交给建业便是。”

“报纸”这东西出现在几年前。在苏徽的提议下,嘉禾在京师创立了第一家报馆,随后几年内全国各地纷纷效仿,既有官办的都有民办的。一张薄薄的纸,印着朝野大事、官府新令以及名人豪杰的风流韵事,在百姓之间流传颇广。嘉禾说,她能够复位重新做这皇帝,与京师千千万万的百姓脱不开干系,有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既然治国时要靠着黎民众生,那么庶民们也有资格知道这个国家究竟发生了什么。

“外祖母要从哪里听起?”建业知道自己的外祖母是想听她念报,只是这样大的一张报纸,她也不知该从哪里读起。

杜银钗从袖中摸出了最新磨出来的老花镜给自己戴上,“来,让我看看――”

报纸到了手上,她一边低头浏览,一边询问外孙女,问她在宫中住的可还习惯,做女史时是否尽职尽责。

“习惯倒是习惯的,”建业老老实实回答,“孙儿幼年时便常被姨母接入宫中带在身边教导,宫内一草一木,孙儿比对自己家里都还要熟悉。不过尚宫局内事务繁忙,孙儿多少有些吃不消。”

“忙是好事,意味着受重用。”杜银钗并不配合孙女的撒娇,故意板起面孔,“你姨母是不是还打算将女官派至地方?”

目前女官的舞台只存在于京师,活跃于朝堂上与皇宫中。嘉禾的意思是想要让地方官衙上也有女官的身影出现。

“不是将京中的女官外派,而是要开放选官制度,让京师之外的女人也可以入仕。”建业说着,在报纸上指了指,“这上头也报导了这件事。”

杜银钗打量着报上那一大段的文字久久不语,建业看穿了外祖母的顾虑,于是又说:“姨母并不打算冒进,此番只是先行试探而已。姨母说,她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虽赢得了满朝男子的敬重,却终究还是没法让普天下的女子都得到和她一样的地位。科举取士,始终是将女人排除在外,她纵然创办了再多的女学,可大部分从女学中出来的女人,最终也还是回到了高墙内相夫教子――不过她也说,相夫教子的选择倒不算坏,至少学识渊博的母亲,教出来的孩子想必也会是聪明人。只不过,要想女人能够有机会与男子平起平坐,终究还是得想法子让她们入仕才行。”

“然而这是漫漫长路哪。”杜银钗感叹。

“可不是么。”建业点头,“能让天子脚下的朝堂上涌出一批女官已是不易,姨母只是透露风声,想让女人在地方上做官,立马就涌出了一大批反对的声音。这几天姨母可是被吵得焦头烂额。”

杜银钗闻言淡淡一笑,“这倒不妨,她早年间和大臣们吵架都吵习惯了,有的是应对的法子。不过……想要更多的女人做官,还是得循序渐进,切不能妄动。”

“这个姨母心里是清楚的。她说自己年轻时也胡来过,现在步入中年,心态已与过去不同。她还说,早些年她颁布律法,让女人也可以和男子一般平等的继承家业,内阁驳回了她的诏书好几次。后来她没有办法,只能将律令修改为:家中若无男子,则可让女人继承全部产业,外人不许侵夺。可这些年东南沿海的商贾,倒有不少愿意将家业传给女孩,哪怕是家中有男子,也会在一番斟酌后,将家中产业交给更有能力的一方。”

“东南丝织、棉纺、蚕桑业兴盛,这些年每年都有大批的丝绸远销海外,女人管事,地位自然不低。经济决定社会,做皇帝的不必刻意去制定什么她认为正确的规则,而是要在社会变迁之时加以引导、控制。早晚有一天,她所求的皆能成真,叫她不必心急。”

建业听后似懂非懂的点头,她还年幼,需要学的东西很多,而每次从自己的母亲、姨母以及外祖母――这三个控制着国家最高命脉的女人身边,她都能学到许多。

“朝堂之上的官制这是又改了一轮了……”杜银钗推了推架在鼻梁上的眼镜,“这下可是多了许多我都不认得的机构了。林毓入阁之后大刀阔斧的推行了好几项新政,看起来倒是和皇帝颇为合拍。不过担任京都报馆馆长的席翎和他是不是最近又有矛盾了?瞧瞧这篇报导把人家林毓骂的哟,啧,小心眼的文人就这点不好,嘴毒。”

“听说当初席大人连姨母都骂。”

“他现在也骂,换了七八个笔名,有事没事就揪着你姨母为政上的错处。不过这样也好,也省得你姨母哪天飘飘然了。”

“如今官场中名声最好的应是赵大人了吧。”建业说道:“赵大人频频出洋与各国建交,每次回来都能带来新奇的玩意儿和见闻。大家都称他为我朝的郑和,我也十分敬重他。”

杜银钗挑了下眉头,“你可知,当年赵游舟可是在京中最臭名昭著的官儿。”

“是吗?”建业露出了惊讶的神情。

“有空多去你苏叔叔那看看国史。”杜银钗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并不对外孙女仔细解释什么,转头又问:“我听说你母亲有意再过几年让你跟着赵游舟一块出海?”

“嗯。母亲当年征战四方,说我即便是女人,也不该畏畏缩缩的藏在闺阁高墙之后。让我跟赵大人出海并不是要我去做下类似张骞一般的功绩,而是希望我能长长见识。顺便――”少女说到这里露出了狡黠的笑,“看看能不能位赵大人找个异域风情的美人儿做媳妇。”

“这话是你黄三省黄伯伯说的吧。”杜银钗笑着调侃,“他将赵游舟当做亲儿子,自然看不得他至今不婚。”

“有人说,赵大人是想做皇夫。”聊到兴头上,建业也就不再端着郡主的礼仪,像个平常的晚辈一般在外祖母身边坐下,亲昵的靠着她的肩头。

“你皇帝姨母不会成婚的。”杜银钗懒懒的回答。

“她和苏叔叔感情那么好――”

“既然能够日日相对,又何需一直婚书做凭证?至于赵游舟……他心里比谁都要清醒,而且我看他也习惯了天南海北的四处闯,皇夫这个位子就算给他,他大约也不会要。”

“那么――”建业疑惑的皱起了眉头,她还年少,少年人对风花雪月总会抱有期许。

“婚姻并不是那么重要。”杜银钗打断了外孙女的话,“有些人――譬如你的父母,他们能够找到可以信赖、可以相互扶持的另一半,那固然很好。可若是没有找到这样的人,倒也不必太过在意,这一生中,总有比婚姻子女更重要的东西。”

小郡主用力点头,也不知她有没有将杜银钗的话听到心里去。不过读杜银钗相信她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会辜负她的期望。

闲聊了一阵子之后,建业便告辞了,杜银钗想要留她吃顿午饭她都不肯,说尚宫局内实在事多。

并且嘉禾下午还将召集内阁与六部的大臣,讨论对沿海商港的管理问题。嘉禾这么些年虽然对西方人采用的是开明的政策,却始终没有忘记对他们的防备。这场会议对整个朝局都十分重要,建业是肯定要去出席旁听的。

“你说,这孩子有可能登临大宝么?”待到少女脚步轻盈的离去之后,杜银钗转过头去看向了陪伴自己数十年的老太监梁覃――这位在李世安之乱后得到了侯爵之位、千金重赏的老阉奴没有选择锦衣还乡,而是继续默默的留在深宫之中伺候杜银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在宫里待了一辈子,还是不出宫最舒坦。到了他这个年纪对所谓的虚名富贵都不甚在意了,只是将皇宫当做了养老的地方而已。

“臣不知。但想来陛下英明,自有圣决。”梁覃搀扶着杜银钗往屋内走去,笑着回答。

建业的弟弟,安郡王时年十岁,眼下正跟在方延岁身边,待在天津学习地理、天文、算术之类的新学。那也是个聪慧的孩子,也流着皇族的血脉,从母姓周。按照嘉禾这架势,恐怕是真不打算结婚也不愿意生子,那么未来的皇帝,势必要从这两个孩子中挑一个了。

近些年太平无战事,就连南洋都是风平浪静,大夏国力鼎盛,四周各国以及那些远洋来的冒险家虽然野心勃勃,却也没有胆子敢和大夏相争。

在安定的氛围之中,如荣靖这般的武将也就各自解甲归田。这些年荣靖一直不曾披甲,而似乎是因为跟着她那个文雅都丈夫待久了,曾经浴血的罗刹现在居然也学会了舞文弄墨,现在沉迷于和杜榛一起钻研金石学,对朝堂都渐渐的不那么在意了。至于自己的儿女是否会斗起来,她也完全不担心。理直气壮的说他们关系好的好,就像当年的她和嘉禾一样。

杜银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