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2 男朋友(中)
一顿饭吃完,两人离开快餐店,然后如同很俗气的如同世界上的每一对恋人一样去看了场电影。美国的夜生活很单调,娱乐项目很少,两人对酒吧毫无兴趣,看电影基本上是唯一的选择了。
电影说是爆米花科幻片,剧情乏善可陈,特效做得不错,超级英雄和外星人打打打。
郗羽对电影的要求不高,觉得这电影总体而言还可以,只是有点担心李泽文是否会觉得浪费时间。
李泽文说“不觉得”,得到了郗羽的怀疑的眼神――爆米花电影全无营养,宁可花两小时去看论文,平时不太看这种爆米花电影。
“这种爆米花电影偶尔看看也很有趣,有些启发意义,”他愉快地说,“不过,如果我们的现实社会真的像电影里描述这么简单主观,我们这种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都要失业了。”
郗羽笑的开心:“没错,有些剧情实在太无脑了。电影要考虑普通人的感受,假设现实社会的复杂度是100,普通人最多能理解10,所以电影里也只能展现8了。”
“说得对。电影里的政治情况归根结底是现实社会的政治学留在人们脑海里的残影。两者的关系很有趣,可以拿来作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关于电影的评论说完,两人也已走出电影院。路边早已亮起,照亮了往来的人群。李泽文站在温暖的路灯下,微笑着对郗羽伸出手臂。
“冷吗?”
郗羽抿了抿嘴,然后上前一步,以一副“我是来取暖”的模样挽住了他的手臂。
李泽文今天穿着亚麻衬衫,布料非常柔软,郗羽感觉到他身上的温度。
“……嗯,不冷了。”
“好。”
普林斯顿镇上的治安不错,两人沿着森林旁的林荫道步行回公寓。夜色悄悄地溜进了森林里,暮色已经把高高的树冠包裹起来,夜色宁静而舒适。
难得如此安静又舒适的晚上,郗羽愉快地和李泽文说起自己知道的一些八卦新闻。
“对了,你知道吗?”郗羽用空闲的右手指了指林荫道深处的一些漂亮的独栋房子,兴致勃勃道,“据说爱德华?威滕的家就在那边的某栋房子里。”
李泽文当然知道爱德华?威滕是哪位,他问:“你是从哪里听说的?”
郗羽的语气充满了向往:“我同组有一个从法国来做访问学者的的姐姐告诉我的。她老公也在高等研究院当访问学者,和爱德华?威滕有些来往。她老公是个非常有名的数学家,他们曾经受邀去过他家。”
说话时她手臂用力,李泽文感觉到胳膊些微一沉。
“这么说,你看来也很想去他家拜访。”
“好奇,是好奇,对活着的传奇人物的好奇,”郗羽一脸“重要的话说三遍”的气势,“MIT也有一些相当厉害的科学家,但比起这位,传奇程度还是差多了。”
李泽文点头,表示同意。
“他的人生的确很是传奇。”
“很多人认为他是全世界所有活着的人里最聪明的人,仅次于爱因斯坦,”郗羽说,“不过,这话可能有点夸张。但就算他不是最聪明的人,一定也最聪明的那几个人之一。”
李泽文不太赞同郗羽的这句话,“聪明”这个标准太模糊了,他内心自有一套评判体系,不过想归想,他没有反对郗羽的观点。
他是理解郗羽的。作为一名理科生,向往爱德华?威滕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正常了。对科学工作者来说,人生于世,所求的无非也就是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然而这件事何其艰难?当你在科学的泥沼里艰难跋涉时,有人闲庭信步的飘然而过,到达了你永远无法达到的高度,你当然会产生崇拜感。
“还有什么感想?”李泽文跟着她的话题说下去。
“你看这条路,想到爱因斯坦、爱德华?威滕每天都通过这条林荫道去上班,觉得人生的轨迹真是难以预料……几年前我绝对想不到有朝一日,我居然和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么近。”
李泽文低头,看着她白皙的额头。两人身高差十二厘米,这个角度看上去,她的眼睛路灯下也闪闪发亮。
“你在波士顿的时候,似乎感想没有这么多。”
“大概是因为身份变了,”郗羽从来不缺少自我剖析的能力,此时她微微仰起脸和李泽文对视,和李泽文分析自己的心理,“我现在才感觉到,读博士和做博士后是人生的两种阶段。做博士时我比较焦虑,每天想着的是能不能毕业,自己适不适合科研这些问题;现在,我知道自己能在学术圈生存下去,紧张感消失很多,也有时间感慨了吧。”
李泽文同意她的分析,但愉快地指出:“你还忽略了一个原因。”
“什么?”
李泽文笑着低头瞧她一眼,“你的收入也增加了,这也是个重要原因。”
“啊!有道理。”郗羽发出由衷地赞叹。
郗羽对钱不是很看重,但她也深刻的明白,收入水平和心态、情绪直接相关。钱越多,越自信,越乐观。读博士这几年,她收入低开销大,那种朝不保夕的不安全感时时刻刻都围绕着她,想否认都不行。
“银行账户的存款数额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郗羽想着自己的心态变化,又推而广之的想起其他人,“难怪我认识的有钱人大都非常自信。”
李泽文笑,和郗羽在一起,不论谈什么,总是轻松的。她的思维模式总体而言是非常理科生,直接、爽快,有标准的程序和步骤,再加上她天生的善良和真诚,猜到她的行为模式并不难;但“大部分时间”不等于全部,在他猜不到的那部分,郗羽的言行总是可以给让带来惊喜。
“说来,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感觉怎么样?这两三个月应该才是你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
“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感觉啊……”
半句话说完没了下文,郗羽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李泽文没有说话,他给她一些梳理自己的生活的时间。
中学阶段,绝大多数时间,她都过着中国学生最典型的集体生活――统一起床,统一学习,统一吃饭,不论做什么都是统一的。不论做什么,身边都有人和她做着同样的事情,不论去什么地方,身边都是身着同样校服的人,晚上睡觉时,宿舍还有七个人和她为伴,更别说中学阶段,她还交到了王安安这个朋友。
大学四年她基本重复着高中的生活,虽然没能交到如王安安一样的朋友,但总体而言,同学、室友的关系还不错。就算晚上被噩梦吓醒,惊魂未定之时,听到室友们平缓的呼吸声也会冷静下来。
在美国的这几年,她幸运地和赵蔚成为了室友。赵蔚不但是她的室友,还是她最紧密的朋友和可以信赖的人。她知道自己不论出了什么事情,总会从赵蔚那里得到安慰和支持。
但现在,她是真正进入独立生活。一个人居住,一个人上下班,一个人吃饭,和同事保持着礼貌疏远的关系,方圆一百公里内只有吕子怡这个一个熟人。
“独自一个人生活的感觉,其实还好。绝大多数时间我觉得很充实,”郗羽顿了顿,说道,“但偶尔还是会觉得不太习惯……”
“‘偶尔’,那是什么时候?”
郗羽慢慢把脸贴在他的肩头,从记忆里抽出一些印象深刻的片段。
“上个月时,回国的前两天,我在研究所工作到晚上八点,又一个人从研究所骑车回公寓。之前在剑桥城,我不论多晚回去,都知道公寓里还有人在等我,就像很多文学作品里提到的,‘城市里一定会有一盏灯为你点亮’。当时我意识到,已经没这种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