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鹅湾村第一家制衣坊【二更】
这些妇人在待字闺中时都是学过女红、做过刺绣的,待嫁到夫家都是因为家境贫寒,被生活所迫而干惯了粗活,农村的农活哪样都能上手干。
徐慧芝并没有规定她们来做活的时间。
因为农村总是有很多农活要先忙,比如说插秧,割稻谷。
徐慧芝同意这些妇人忙完了农活之后,再利用其他时间过来做活。
这样即可利用空闲时间赚钱,又不会耽搁自己的农活,因此每个妇人都很积极,很乐意。
她们一忙完手上的农活就快速赶来,她们如实想……既然是做一件算一件的工钱,那就比谁手快呗,因此那些妇人恨不得从早能做到晚。
于是乎有些好强的开始暗暗较劲:看今天谁比谁做的多,明天谁又比谁做的少,谁又比谁赚的铜子多。
这一良性的竞争反而让制衣、刺绣效率大大提高。
何君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他同景文一家商量,意思是现在招了这么多人做活,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干脆开一个制衣作坊。
这个想法立即引来了景文全家人的赞同。
景文特地去跟村长商量了一下,说出成立制衣坊的想法。
村长也是举双手赞同,这制衣坊能够招收百姓们做活赚钱,这可是鹅湾村的大好事啊!
景文与何君想了老半天,给制衣坊定了个名号:文君制衣坊。
原先大家一致说何君头脑灵活聪明,这是他想出来的发财致富的法子,并让他做主想个名号。
何君想了好久,脑子里灵光一现,突然就想到这个名号:取了景文名字里面的“文”字和自己名字里的“君”字组成了一个名号。
然后景行负责做好了“文君”制衣坊的匾额。
在门口挂上匾额的那天,周边的街坊邻居还有一些关系很好的村民都纷纷过来庆贺。
村长与二叔公也来贺喜了,这可是鹅湾村第一家的作坊。
鹅湾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的农民,只知道勤勤恳恳地种田,砍柴,种菜……
是何君给鹅湾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春风。
村长还带来了老长的鞭炮,点上后“噼噼啪啪”的响声带给了鹅湾村热闹喜庆的一天。
……
第二日“文君”制衣坊正式开工了。
徐慧芝与琴儿早把堂厅与自己的房间整理出来。
两间卧房拿来做裁剪衣裳和画图案的地方,因为涉及到新款服的制作,属于私密的部分,基本上由内部可靠成员来做,如梅香婶、何英婶、王静荷。
堂厅比较大,景行在师父那里做了几张桌子和凳子,让那些妇人在这里缝制衣服和刺绣。
徐慧芝毕竟年长,经验丰富老道些,始终在有条不紊地招唿大家做事。
而琴儿相对来说兴奋很多。
她从未曾想自己的刺绣手艺竟然能派上这么大的用场,而且还开上了作坊,一下子招了这么多的人,这是她做梦都没想到过的事。
所以制衣坊开工的那一天,她整个人都是亢奋激动的。
连景文也看出琴儿的兴奋,不竟打趣她。
“妹子,高兴吧,等下次你出嫁的时候,我把这排场弄得还要大。”
琴儿脸都羞红了,抿着嘴巴跑进屋去了。
何君看到景文一家都在喜气洋洋地张罗着,心里也涌上久违的温馨快乐。
从开工几天过来,招来做活的人基本上都到了,连周映秋都别别扭扭地来了,只有青凤没来,原因是她一个亲人过世了,她去奔丧去了。
何君观察到这些妇人做活都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这让何君感到相当满意,他暗想大娘和琴儿眼光忒好,选的人都不错。
因为这些妇人都是本份纯朴的,虽然都是家境不好的穷苦人,却难得个个干净整洁,做事那叫一个麻利。
过了几日,青凤回来了也来做活了。
她进门抬头看见“文君”制衣坊的匾额,不屑地撇撇嘴。
心里涌上深深地妒忌。
等进了堂厅,看到很多妇人正认真地做着活,脸色不由得暗了下来,不过她很快调整好面部表情,热情地喊:“慧芝,我来做活了。”
徐慧芝正忙着缝制衣服见了她,心里确实对她喜欢不上来,只淡淡地回到:“哦,你来了,这刚好裁出了衣料,你拿去缝制吧。”
徐慧芝知这青凤刁蛮难缠,表里不一,因此多留了个心眼。
给她缝制的是旧款式,而新款式都不会交给她做。
青凤看徐慧芝对自己冷冷的,在肚子里压下一口气……来日方长,总有一日我会压你们一头。
何君与徐慧芝本还担心青凤会兴风作浪,特别地盯着她。
不曾想青凤却一改以前嚣张跋扈的性格,倒规规矩矩的同制衣坊中的妇人们一道仔仔细细地做活。
这让何君多少放下心来,制衣坊才刚开,可禁不住折腾,能这样安宁是再好不过的了。
制衣坊表面上风平浪静,一团和气,可还是“暗潮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