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康熙十七年 - 朕的后宫大有问题 - 年糕粉丝汤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九十六章 康熙十七年

“什么?”即使一开始提出同意意见的张九徵也连连摇头,更不用说其他的文臣。

李G上前一步:“皇上,并非臣等不愿意,只是这些个匠人出身卑微,大多没有读过书,即使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过是水中望月,只怕惹来世人发笑……”

“咳咳!”林如海吓了一跳,连忙咳嗽两声阻止了李G接下来的话说,委婉的接着李G的话语往下说,“如若皇上有心,给匠人们的赋税略低一些即可。”

“众卿说笑了。”康熙哑然失笑,发现自己用错了词,“朕的意思,并不是让匠人们参加现在的科举考试,而是另立考试,依匠人们不同的能力分出等级区别从而可以为官入仕。”

“等级考试?”东暖阁中众人均未听说过这样的词汇,一时之间各个面上带着疑问。

“没错,读书人通过科举入仕,但是匠人呢?如戴梓这般天资横溢者毕竟少数,绝大部分人仅能卖身为奴或已温饱维持生计。

众卿家前些日子也都看见了大炮□□的威力,朕听闻在海外诸国,早有统一学习算数等理学诸课,那些个学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掌握了不少我们这里闻所未闻的知识。

而大清却是连一所学校都没有,再这样下去只怕有朝一日落后――你们觉得这些番外诸国会放过大清这一块肥肉吗?”

“皇上,那些个小国怎么可能?”王鸿绪眼中闪过一丝不屑,难以置信的回话。

“那……大清的江山是从何何来?”康熙似笑非笑,他声音并不洪亮,说出来的话却仿佛在众人耳边回响,在殿内回荡。

殿内的均是汉臣,同时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椎底部油然泛了上来,一时间殿内沉默不已。

现在的清朝,满人何尝不是当年汉人们看不起的蛮夷?只是这话在众人脑海中回荡,却是没有一个人敢吐出口。

“皇上,虽然如此,可是这匠人的事情,臣等也不甚清楚,是否应该请工部诸位大人考虑?”林如海勉强将话题转移,殿内的气氛很快为之一松。

“是啊是啊!”随着林如海的话语,在场诸人也不由自主的开口附和着说道。对于匠人的工作,在场诸人均是文人书生,实在是难以知晓。

“众卿如此,工部众人又好到哪里去?”康熙摇头叹息――清朝人员调动属于平移制。年度被吏部评选为‘优’的官吏,通常在一个部门工作一至两年后就会平移或者升降至别的部门,以加大培养的力度同时也克制官员权力。

这的确有一定的好处,但对于也许工作认真,不过能力实际上并不出众的人来说,频繁的平移制度中只会让他们常常出现博而不精,一知半解的情况。

“工部诸位朝臣也都是从科举出身入仕,大部分人也完全不懂种田、治水、工程。满京城现在用上的沥青也是一名匠人率先发现。

更奇特的是不少人虽是贫苦出身,却因为全家希望都浇筑在他身上,除了读书却半点农务家事不会。如此的人却是在入仕之后一跃成为工部的官员来对老百姓的活计指手画脚。”

康熙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在场的诸人面上表情略有松动――毕竟这代表只有一部分匠人会受到影响,对于毫无瓜葛的学子来说估计无甚感觉才是。

但是在台下李G和林如海交换了个眼神,他们都觉得康熙意不在此。

侍读学士张英和李光地均为康熙近臣,此刻一前一后上前一步朗声道:“皇上,臣觉得可以尝试一次,如若反响不错,再行推广到各处。考级成功后应该给予俸禄的金额和官位的等级都应该进行仔细的核定才行。”

“不,朕一开始的确是这样考虑的。”康熙微微一笑,十足冷静与充满了把握,“但朕在军演之前就发现一件事。”

他顿了顿,留意到朝臣的目光都慢慢凝聚到自己身上后才缓缓开口:“朕要设立中央学堂。”

“中央学堂?”

“这是什么?国子监吗?”

不等在场诸人哗然一片,康熙深吸一口气――这可才是重头戏。

“朕康熙十五年会试共选两百零九名进士,除去仕族出身外共计九十八名,时文各个不错,却大部分人连《方舆胜览》都未曾读完,各是连漠南漠北陇西在大清具体的位置都分不清。

在家五谷不分,就连平时吃的米原本的长相都不知,在京城翰林院著书整理者除外,凡是外派者百中有七八十吏部计分为差。”

康熙越说越是恼怒,深吸一口气才缓和下心情才继续说道:“朕众观多年以来的进士为官者,如此一般五谷不清之人比比皆是。以这样的学识如果前往各处为黎民百姓做事?如何治理天下?”

在场诸人皆是脸红不已。王鸿绪更是直接跪倒在地:“臣等实乃辜负皇恩!”

“朕不需要你们说这些话!”康熙极为冷静的挥手,“朕想要改变科举!”

在场的诸位大臣没有预料到康熙会直接将这个问题抛出,一时之间,整个东暖阁鸦雀无声,甚至连空气都瞬间冻住了,令人连呼吸都困难。

只是拿到面上来,冒天下之大不韪给科举改制。若是成功在场众人可谓是摇曳而上,可是失败就难免一落千丈,更有性命之忧。

半晌,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鸿绪颤抖着上前,胸膛急促起伏,许久才伏在地上泣声道:“皇上,这,这,这万万不可啊!科举乃是千古流传下来的规矩,如若擅自改动,这岂不是动了天下文人的利益,只怕是……光是文人一人一口唾沫,都可以把,把整个朝廷给淹没了!”

他越说越是恐慌,到了最后嘴唇蠕动却几乎说不出话来,只有使着眼色求助其他人。剩下的大臣们一个个面色严肃,这件事对在场所有人都是个冲击。

李G也开口:“皇上,臣明白您的心思,可是若是操之过急,只怕天下人不知皇上您忧心的事情,只会把皇上视为罪魁祸首!”

“皇上,科举一事涉及天下学子,数以百万计,况且不少人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甚至有八十岁老人都自小读书只为取得功名,若是突然把科举撤销,实在让天下人动乱。”张英出列,声音坑铿有力。

“皇上,臣认为可不从科举入手。”林如海敏锐察觉到康熙大约是在军演上受到的一定冲击才开始打起这个主意,不过此事可不能操之过急。

更是担心李G和王鸿绪的话语会惹怒皇上,林如海连忙跟着说道:“若有匠人能力出众或是制作出的用品得当,再另行奖励,甚至封官位。”

康熙摇了摇头:“林爱卿错了,若是按你的说法,除了匠人的后裔,一辈子都在做匠人的人,谁会为了这缥缈的另行奖励或是官位去做匠人?”

“这……”

“当然不会像你们所想的那样,朕可没打算一口气直接把科举给撤销了。”康熙看着台下诸人严肃的表情顿时哑然失笑,“朕打算在京城内置一新式学堂、一家出版社和一间图书馆。”

“出版社?这又是何物?”李G只觉得自己都快认不清台上的皇帝,怎么会口中出现一个个自己从未听说过的词汇。

“朕将西方的一些书籍进行整理改制后,打算重新印刷出版销售,同时在图书馆也会放置一批,供给家境贫困买不起书籍的学子免费借用。”

康熙随口解释了一句,见李G饶有兴致依然想问,连忙岔开话题:“学堂内的课程朕已经安排人负责了。新式学堂也就是朕所说的中央学堂。朕打算新召一批学子,包含匠人,贫民子弟,第一批以百名为例,经考试合格者可作为进士出身。众卿意下如何?”

进士出身?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李G沉思半响:“皇上,这直接作为进士出身,也就意味着可以入仕为官,只怕那些个匠人读书写字都困难,更何况是……”

“中央学堂,第一批学子自然是要有基础的,作为可以让世人见到中央学堂之出路未来的。而后的学子,自然是要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起,读书习字非但他们要学,而是应该作为基础广泛推广下去,让世人都会读书习字才是。”

康熙侃侃而述,向众人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见皇上显然是早有文章,显然不是突发奇想,在场众人心头大石落地。即使还有人在心中犯嘀咕,面上一个个都是笑盈盈的同意。

康熙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又看了李G一眼,李G哪里还不知道自己就是那只被挑中的领头羊。现在是哭也来不及的,只有面上强笑:“臣今日回去就写奏折,明日朝会上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