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热闹除夕夜 - 沈记糖水铺 - 岑清宴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沈记糖水铺 >

第79章热闹除夕夜

第79章热闹除夕夜

云片糕有个乾隆皇帝赐名的典故,这时候没法拿出来用,喜欢蹭热度的沈朝盈实在遗憾。

但很快她又骄傲起来——毋庸置疑,事实证明,我们云片糕不需要旁的典故,光靠其自身魅力足矣吸引大家!

便如其名,糕体洁白如云,犹如凝脂;入口松软香甜,滋润细腻,吃后口中不似旁的米糕容易发涩,即便一时吃不完,久存也不会变干变硬。

且这糕没入口时又软又韧,掰弯也不断,沈朝盈觉得没准真能在其上写字,试了试,用果酱代替墨汁在其上涂画,便能实现。不过只能当做席上糕点,即做即食,恰好又与外带的礼盒区别开了。

这是南方的特产,北方少见,稍稍用点小心思就俘获了长安人芳心。

沈朝盈的刀工只能算一般,切云片糕时,最多只能连着五六片,厚薄也不均匀,若这样拿出去售卖有些自砸招牌。

好在这事阿福能兜底,练废了几块糕之后,竟然能连续切二十多页不断,外形方整,厚薄均匀,不粘也不散,真像是一本书似的。

沈朝盈忍不住竖大拇指,一面没忘给自己找补:“我这糕蒸得越发好了。昨晚的少加了油,难怪没这么好切。”

阿福似是冷笑了一下,又似没有,起身将刚刚切废的糕拿出去叫小五几个分食。

年关将至,长寿坊居民走亲访友间随礼,手上总少不了提着一袋包装红火喜庆的小点心——沈记书册糕。

从“书册”上撕下一页抿入嘴里,仿佛细雪融化,闻着清香,吃着细腻,大快口福。

这时再看外观,又似窗外细薄雪片,无怪乎有还个别名叫做“雪片糕”。

无论是收礼的还是送礼的,都倍儿有面。

沈记年货各色糖糕里,便是这书册糕最受欢迎。

沈朝盈一共准备了三四种口味,其中又数芝麻的与桂花的卖最好。

雪白糕嵌入芝麻,如白宣上点点墨渍,又取“芝麻开花——节节高升”之意,谁见了不喜?毕竟年货么,送礼么,都取个好寓意。

有人看见桂花,便想到年初时火了好一阵子的广寒糕,想到“折桂广寒”,与友人笑慨:“又是一年新春试啊,依稀记得去岁此时,某初入长安,却无心赏景。”

言辞间颇唏嘘,似是想起自家寒窗苦读那些年。

好在,之前再艰苦,如今也不必艰苦了。

沈朝盈记得他,眼前一亮,笑着招呼对方坐下:“陶郎君。”

这位去岁中试的士子与她们很有渊源,因诗打折、后又题诗广告回报。

三人坐下叙旧,沈朝盈从旁作陪,闲谈间得知,对方如今授了官,在鸿胪寺任职。

此时鸿胪寺还没落寞,鸿胪寺卿还没被调侃成“客卿、睡卿”,毕竟天朝上国,每年来访外交国或朝贡藩国众多,也是个挺重要的机构。

沈朝盈恭维话张口就来:“郎君这般年轻有为,如日方升,日后一定能青云万里,一路扶摇。”

“不过是个小小主簿罢了,担不起小娘子这般赞叹。”陶拯谦虚。

鸿胪寺主簿为正八品,在这满京权贵中确实不算显赫。

身旁的友人捂着心口,怪声怪调:“好没趣的话!若你短短半载便从亭长、录事连升至主簿都不算‘径行直遂’,那我这卡在吏部试上的该如何自处?”

“就是,就是。若非今日无酒,该狠罚他三杯。”

另一名则是今科士子,将才入京,被陶拯带来,说“你也该尝一尝长安味道,否则便是憾事一桩”。

沈朝盈听到此处先是有些惊讶,而后失笑,长安味道……

此前虽与阿翘她们开玩笑时打趣说过,要叫本地人一提到糖水点心便想起她们,叫外地人来了也觉得不尝一尝沈记糖水枉来一遭,但那终究是戏言。眼下却觉得,说不准她日后真会成为一地招牌呢?

陶拯赔笑几声后,再度感慨,“只可惜长寿坊离家太远,憾不能常来。”

“不知陶郎君家住何处?实则小店年后在新昌、安业两坊皆有扩张,开业有庆典。若离得近,届时还请郎君也来坐坐。”沈朝盈顺势打起了新店广告。

安业坊离得不远,陶拯欣然应下,另两名亦表现出感兴趣模样。

如同这样闲谈间不动声色打起广告的时候还有许多。

譬如有些家住本坊的客人,在听说之后亦热情地表示自家有亲朋住在这两坊附近,年节时一定替她宣传。

这时沈朝盈都会送一碟小点致谢,橘皮糖、冬瓜糖一类的,随手抓一把呈上去。

有些嚼头,不值几个钱,还能叫客人高兴。

腊月二十八,果农今年最后一次来送水果,昨日店里已经关张了,今日在除尘洒扫,果农一时给忘了,沈朝盈也不叫人白来一趟,反正冬日每日所得水果又不多,留下来做祭品或自家吃也使得,便都收下了。

老叟身边牵着个小娃娃,五六岁,想来是家里小孙子,沈朝盈摸了摸丱发,掏出个红封递过去,“拿着买糖吃。”

压岁钱,不多,讨喜罢了,都不会推来推去,老叟忙叫小孙子行礼道谢。

小娃娃欢天喜地地称谢。

临别,沈朝盈也不会吝啬好话,笑道,“这一年还得多谢老丈送来新鲜果子,帮了我大忙了,要不是这会店里腌臜,一定得请您坐下吃盏糖水再走。”

临过年了,大家都爱听好话,即便是与关系一般的邻居杜娘子见了,也都笑眯眯地点头致意,互祝“新岁安康”。

陌生人尚且如此,及见了涂娘子家人、江娘子家人,自少不了停下脚步寒暄。

“小娘子写的春联,我们家阿胜回来说,比夫子写得还要好。”江娘子今年也将小儿子送去学堂开蒙了。

道是“不求当崔大人那样的官老爷,只但愿莫做个睁眼瞎!”

沈朝盈觉得很好,在市井中这么久,她也没觉得做个小市民有什么不好的,反而连快乐都更纯粹得多。

隔壁杜娘子显然不太能理解她们小市民心态,住在隔壁,沈朝盈时常能听见对方督促孩子,以至于沈朝盈每次看隔壁那男童与涂娘子家孩子玩在一起时,总担心他娘什么时候就拿着个扫帚冲出来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