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岁月
阮凉刚回城住下没两日府中这便又热闹了起来,想来府上拜访的人总是络绎不绝,还是在学院里能清静一些。
对于大梁使臣要挖墙角的行为,阮凉并没有任何动心,即使大梁使臣许下了种种好处,但是做生不如做熟,在百夷她待的挺舒心,并无换东家的打算。
不过她身边的侍卫长阿英可紧张的不得了,浑身防备的样子,盯着人家大梁使臣的视线恨不得戳人家几个窟窿。
在客人走之后,还跟在阮凉身边念叨百夷皇又打发人送了什么珍品,什么书籍孤本,“还有大人说的能在米粒上雕阁楼的人也很快就能到镜城了。”
“大人要的胶树已经移栽到们大山去了,离学院就两里路,保证大人随用就能到。”
……
阿英在她身边绕来绕去,让阮凉都要不耐烦了,最后无奈道:“你心就放到肚子里吧,一堆事还没做出头绪呢,不会走。”
阿英想了想自家大人做事从来都有头有尾,不会半途而废,这才放下心来。而且自家大人手里的事太多了,这件结束,还有另外一件,永远不会有完全结束的时候,真是太好了。
但刚这样想完,大梁使臣前脚刚走,后脚又见到来登门的大衍使臣的时候,阿英本来就不白的脸还是黑了,如临大敌,想将人给扔出去。
大衍使臣战战兢兢地入了府,在椅子上连屁股都不敢坐实了。不止是因为那些如影随形的压迫视线,也因为这个和容妃长得十成十像的女人。
说心里话他们一点都不想过来,但是没法不来啊。
阮凉却是没有耐心和他们兜圈子的,直接就点头承认了他们的猜想,对,就是你们认为的那个人。
饶是阮凉否认他们也不信,可当阮凉真直当利索地点头之后,他们却一颗心直往下落,哇凉哇凉的。
好半天才有人说:“娘娘跟我们回去吧,陛下,陛下他对娘娘一直想念。”
但是虽然当年阮凉是宠妃,可现在也不好说,他们觉得大概会震怒,容妃回去会是个什么下场不好说,多数不会是好下场。
与给陛下戴绿帽子也差不了多少,是个男人都受不了。
不过若他们不将容妃带回去,他们这些人的下场更不会好。
而当这些人此话方落,本就对他们虎视眈眈警惕的侍卫们则齐刷刷亮出了刀刃。
大衍使臣受了不小的惊吓,有人声音发颤地道:“这是我们大衍的容妃。”
阮凉轻笑将茶杯放下,对他们道:“各位大人都是聪明人,不必在此多废口舌,送客。”
在那些刀刃中大衍使臣不得不起身,有人道:“陛下对娘娘万千宠爱于一身,娘娘真的不考虑考虑?哪怕捎句话。”
阮凉道:“深宫中的容妃娘娘一直都不是我想做的。”
几位大衍使臣脚步沉重,这话还不如不捎呢。
经过长达三个月,大衍使臣们才终于从百夷回到大衍都城,可他们却一点都不嫌路途辛苦,只恨不得这路途能再长一点。
大衍的皇宫里针落可闻,几位刚从百夷回来还未过府的使臣趴伏在地上,头也不敢抬。
不过即使头也没有抬起来,也能感觉到那种凝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帝王之威。
谢仪云的手撑在御案上,耳朵都仿佛在嗡鸣,过去许久他才找回自己的声音:“你们说容妃在百夷?”
几位臣子将头低的更低了,好一会儿才有胆大的说道:“人有相似,许、许只是相似而已。”
但谢仪云却已经确定了,不会是别人,只会是那个女人。
那个女人还活着,还活的好好的。
“说!到百夷之后的所有事情,说!”
自从去了百夷的几位大人归京之后,京城的气氛便变了,最核心的便是陛下的心情变了,许许多多位官员被训的狗血淋头,一时朝中大臣也都缩了起来,噤若寒蝉。
也有人问出使的那几位大臣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反正自从陛下见了他们之后就不对劲儿了。
那几位可不敢说曾经的容妃娘娘瞧不上陛下,抛弃了陛下之后在外混的风生水起的事,嘴巴闭的死死的,讳莫如深。
谢仪云至今也已经为帝许多年了,朝中诸事已经处理的越来越得心应手,至于后宫更只是生活调剂而已,已经极少会有情绪波动这么大的时候了。
愤怒、暴躁、耻辱,再就是漫长的酸涩疼痛,六年多前的时候经历过的一遭,现在亦如当初。
可他再多的愤怒,那女人都已经逃到了天边儿,他抓不回来。
阮凉却是没有空想往日的大衍的那位皇帝的,今儿又有新的兵器要试验,百夷皇要来看,她忙着呢。
而对谢仪云来说,各种愤怒之后,他也有身为帝王的责任,他强自按捺下自身那些不理智的情绪,终于可以和朝臣一切商议百夷的崛起。
至于那些说百夷不足为虑蛮荒之地的人就不用废话了,人家确实发展的很快,有许多值得关注的东西,就比如高产良种,就比如新的织布机,就比如那些要快上许多的船,又比如射程提高了足有五倍的□□……
听着下面的臣子议论纷纷,谢仪云又一次走了神,这些东西竟都与那个女人有关联的吗?
总觉得和记忆中的那个女人并不是一个人。
当年总把他气到跳脚的人,其实当时也没有真的气到狠了,否则他一个当皇帝的想要收拾人还不有的是法子?后来再想起那些时光有时还会不自觉嘴角弯起,但再然后就是心脏疼了。
已经不乐意再想起了,却又偏偏会时常想起。
帝王之尊在她那里折了个净。
又爱又很,不想碰的伤疤,想忘个干净却又忘不掉。
她从来都不曾想做容妃娘娘,都是他自己做的孽,他告诉他一个道理,即使他是陛下,可也终有握不住的人,得不到的心。
都知道百夷有了好东西,可是除了已经普及的良种能运回来些,其他的却偷不到。
又是几个春秋,百夷就一直没有停下脚步,越发蒸蒸日上,再提起百夷,即使是大衍大梁这样自带优越感的国家的人也不会再说人家是穷亲戚了。
甚至在几次天灾之后,有些人还跑去了百夷讨生活,百夷地多人少,只要肯干,多的是没开荒的土地,还有海里的鱼也又多又大,怎么着都能混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