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逆行(2) 浴室中
是我。
这两个字冲进姜素莹耳朵里,带着震耳欲聋的响声。叫她一时愣住,松开了手。
初夏的日光是如此强烈,顺着砖缝往下爬,晃得人眼底是一片明灿灿的亮。而眼前的男人被这光罩着,修长的身形拢上金边。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摸。
身后响起车马靠近的摇铃声。
那人冷静的说了一句“走”,便拉着犹自疑惑的姜素莹和女孩,上了急速驶来的马车。
一路向前,一路颠簸。
要不是手被男人紧紧握住,熟悉的高热穿透皮肤,姜素莹几乎以为自己是在做梦。
她竟然就这样找到廖海平了。
还是活的!
这巧合太让人震惊,姜素莹竟一下子说不出话来,只是沉默。
就在她稀里糊涂的时候,车子悄无声息的出了城,往不知名的方向走。刚巧遇上一道敞开的沟,马车行的快,没来得及躲过去。
咣!
厢内重重一震,姜素莹的脑袋猛地撞到廖海平的肩膀,才勉强稳了下来。这一下来得又疼又急,倒是让她彻底清醒了,恢复了语言功能。
姜素莹这才明白过来,一切都是真的。
廖海平就在自己身边,会呼吸、会说话、会行动。
她突然气苦,干脆一把挥开廖海平握着自己的手,揉起被撞青了的额头,恨恨问道:“你既然好端端活着,怎么不拍一封电报回来,或者寄一封家书?”
其实不是廖海平有意要失踪。
上个月他及至山东界时,局面已经开始紧促。城里常规的通信通路都被切断,他又挂念着货物,于是没有多花力气与上海联系。
写信也好,拍电报也罢,都不如早点把事情做完,早一天就能回家。
速战速决,这是他的务实主义。
廖海平计划的虽好,但天有不测风云,回程时意外赶上两军交火。他只能绕道往西-往南-再往东,如此在地图上兜兜转转,花费了很多额外的功夫。
路上消息不畅,以至于到皖北时,廖海平才得知济南沦陷了。
他这才意识到不对,生怕战火一路往南烧去,于是赶忙花大价钱,找到堪堪恢复通信的管道,想得知家中平安与否。
不问还好,一问惊出一身冷汗。
春红在电报中说,姜素莹不见了,应是去了济南!
廖海平接到消息,半晌没言语,屋子里的烛火亮了整晚。
没人知道那一夜里,他在想些什么。只知道隔天才刚蒙蒙亮,廖海平就做出了决断――他让旁人押着货先离开,自己带着几个亲信,重新往北折返,试图寻找姜素莹的影踪。
用“大海捞针”这四个字形容他和姜素莹的行动,简直再恰当不过。几次无意间靠近,几次擦肩而过。
但好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济南。
姜素莹孤身一人,少了帮手,走的远没有廖海平快。如果无灾无难,她在进城前必会经过泰安。而按出发的日子来算,也许就在这几天。
于是廖海平提前在泰安城外安顿了下来,带着一点运气,和一点合理的推断。
在当姜素莹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知道自己赌赢了。
只是这胜利是如此侥幸――他操作左手是后天习得的本领,本来就不大灵便。方才那一枪若是歪一寸,或是晚一点,都会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廖海平是个缺乏情绪的人,在天津的火场里也并不觉得多么恐惧。
在那一刻,他却是真的害怕了。悔恨几乎击穿了他,把灵魂都炸成碎片。
但廖海平是不会向姜素莹提及这种后怕的。
就如同他不会讲述自己这些日子里,是如何度过那一个个不眠的夜晚。
虽然廖海平不打算诉苦,此时车上也并不全然安静――被救下的姑娘终于缓过神,开始抱着姜素莹的胳膊不住道谢,泪流满面。
有人这么一打岔,姜素莹也忘记了先前对廖海平的质问。她压下激动的情绪,转而询问起那女孩:“你还有旁的去处吗?”
去处是有的。
那姑娘的父母死了,但在枣庄有个远房表亲。她原本从城里往外逃,就是为了投奔到那里。没成想才走到城门处,就被起了歹意的宪兵抓住。好险遇到救援,才捡回一条生路。
就在这一来一往的叙述间,马车到了交叉路口。
老孙在廖海平的指示下,陪着被救下的女孩中途换了车,继续西去。而剩下人为了躲避追查,也更换了座驾,继续往南快马加鞭。
新车辆大约驶过一个时辰,最后停在了廖海平临时安置的院落。
***
此地不比家中,院子布置的简陋,饮食也很粗糙。桌上摆着两碗面条,上头淋了些稀疏的素菜,浇头少到一筷子就能撇掉。
姜素莹抱起碗就吃,一句废话没有――这一路过来,有的吃就不错,她早就学会不再挑拣了。
廖海平坐在她对面,碗放在桌上,却突然一口也咽不下去了。
姜素莹身上的娇惯被这旅程磨得不剩什么,原本应是件好事。但落在他的眼里,却觉得不是滋味。
是自己没能护住她,让她吃了太多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