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0章 叫大起儿!
“你大哥我可没有当过大将军。”大阿哥很高兴,小十四这小家伙儿还记得自己。
“现在当不上,以后会当上的,大哥是我们兄弟里的巴图鲁,我知道!”小十四还抱着他大哥的脸,吧嗒亲了一口:“大哥最棒了!小十四以后也要当个巴图鲁。”
巴图鲁,为满语中“英雄”、“勇士”一词音译,与蒙古语的“巴特尔”同源,亦音译作拔都。
“哈哈哈……!”大阿哥没想到小十四跟他这么亲,顿时笑开了:“好,以后大哥教你练武。”
说着还把小十四丢向空中,再接住他,掂量了一下:“小十四什么都好,就是瘦了点,下次多吃点饭,想当巴图鲁,就得有副好身板子。”
“小十四知道了!”小十四其实吓了一跳,生怕被这位大哥摔死。
这样的鲁莽,还想竞争皇位?怪不得康熙给了他一个“直郡王”的封号,这个可够直率的了。
“大哥,你别吓着小十四。”在四阿哥看向了皇太子好几眼之后,皇太子出声了,顺便将小十四从大阿哥怀里头抱过来:“他还小呢。”
小十四顺便趴过去,在太子哥哥耳边小声的道:“谢谢太子哥哥。”
他刚才的确是吓着了,大阿哥真是个大力怪啊!
皇太子嘴角微翘,他就知道,小孩子虽然喜欢抛高高,但是陌生人的抛高高,谁不害怕?
“都六岁了,来御门听政了,虽然是最小的那个,也要学着长大了。”大阿哥倒是不怎么觉得没面子,可是说话的调调却噎人的很,尤其是他对上皇太子的时候,俩人这会儿看似兄友弟恭,实际上是针尖对麦芒。
不过三阿哥和事老,在左右逢源:“能来就好,证明你是个小男子汉了,十三也是,俩弟弟都聪明。”
十三阿哥已经被大阿哥抱到了手里头,当然,这次大阿哥没有抛高高,不过十三阿哥也吓的够呛,他死死地抱着大阿哥的脖子不撒手。
气的大阿哥瞪他:“你是想累死你大哥啊?”
“我怕大哥把我丢出去!”小十三亲昵的蹭了蹭大阿哥的脸:“大哥,我怕么,等我长大了,大哥再丢我不迟,嗯,就十岁吧!”
“你个臭小子,你十岁了你大哥我丢得动你么!”大阿哥可是抱出来不同了,小十四轻盈的很,身娇肉软,像个小格格;小十三却虎头虎脑,长得也比小十四大一圈儿,身体也重的很。
两个小孩子被兄弟们轮流问候了一遍,四阿哥把十三阿哥从大阿哥的怀里抱了出来,带着俩小家伙儿,安排他们站在了皇子这一排的最后面,并且叮嘱他们俩:“以后每隔三天就叫大起儿,你们过来站班,千万别乱了顺序。”
旁人可以乱,他们皇子这边可不行,老大跟太子都是并列站着的,那是因为老大有军功,太子是储君。
老三不服气,可谁惯着他?
他是老四,站在皇太子身后。
老五跟老七一样老实的站在他跟三阿哥身后。
老八老九老十和十二也同样如此,十三十四第一次来,必须要认准前头的人。
小十三就站在十阿哥身后,而十四阿哥则是站在十二阿哥身后,小十四还用手指头捅了捅他十二哥:“十二哥,你这大氅真厚实。”
十二阿哥打了个哈欠:“苏麻喇妈妈给做的呢,说是早上站班冷的很。”
现在已经九月份了,早上的确很冷,小十四也是穿的圆滚滚:“现在还好,要是冬天,岂不是要冻死人?”
夏天这么早起来还能凉爽一些,冬天呢?
想一想,小十四就觉得悲催的厉害。
投胎到了清朝皇子的身上,简直倒霉透了。
当然,想到公主格格们都要去抚蒙,那简直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
正小声说话呢,甩鞭的声音响起了。
这个“甩鞭”是古代宫廷举行这种朝会的时候一个礼仪环节,古人称之为“鸣鞭”或者“响鞭”,也叫“净鞭”,因为甩完鞭子之后,就是要安静了,皇帝的圣驾到了。
文武分两班入朝,文由左掖门,武由右掖门。
入内后,先于金水桥南依品级序立,候鸣鞭,各以次过桥,诣奉天门丹墀,文为左班(东班),武为右班(西班),在御道两侧相向立候,称为“起居”。
奏乐响起,皇帝御门,力士张五伞盖、四团扇,联翩自东西升立座后左右;内使二人,一执伞盖,立座上,一执“武备”,杂二扇,立座后正中。皇帝就坐之后,执伞、扇力士移到金水桥南夹立,只留座上之伞及夹武备二扇;座上之伞,遇风劲时也撤去。
不然那么大的黄盖伞,谁扛得住啊?
这个时候的确需要文武百官跪拜,且山唿万岁万岁万万岁。
庄严肃穆,异口同声。
小十四却在这个时候,抬起了头,看了看他皇阿玛,以及四周的景致,这个**最后一个皇朝,又是异族统治,他皇阿玛真不容易啊。
康熙正想叫人起来呢,结果就看到他十四儿子在那里东张西望,一脸好奇的小表情,这会儿跪拜的时候,当然是儿子们在前头了,但是一会儿议事的时候,小的儿子们会被领去旁边,毕竟,这年头他说话的声音再大,也就三五十个人能听见,谁上来汇报事情的时候,总不能他听不清楚,也不可能让大臣扯着脖子嗷嗷叫啊。
小十四正看新鲜呢,就跟他皇阿玛来了个对眼儿!
康熙要是有胡子,早就气的吹起来了!
小十四赶紧低头,以额头触地,嗯,干清宫这广场上的地面,挺干净的啊!
“起!”
大家都站了起来。
然后大家就都开始上奏了,四阿哥领着小十四跟小十三去了旁边背风的地方站好,跟一群也不太大的少年站在一起,四阿哥叮嘱他们:“不许乱跑!”
然后就回去了。
倒是他们一群人,大眼瞪小眼半天,最后也不敢随便开口,因为要保持安静。
前头那位大人说得好像是什么恭维的话,什么海晏河清的,静享太平之类的。
后头有人又上奏了,一个好像是什么案子,案犯供认不讳,判个秋后问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