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来年 “务必亲口告诉莺莺。”
秦西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得越远,听到的庸州府相关的消息就越少,大小姐寻夫的故事也渐渐无人提及了。
他一路遇到过许多事情、许多人,有被农具误伤,伤口感染腿快废了的百姓,他拿着刀给人清理腐烂了的创口,用学过的急救理论给人消毒、包扎,运气比较好,把他的腿保住了。
遇到过被迫沦落风尘的女子,伸出了援助之手,拉她出泥潭。
也曾遇到过几个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被他收拾了一顿挂在了城楼上,民声鼎沸,没等多久就被革职处办了。
还有一些盗匪等等。
一路漂泊,但他始终都是一个人,再也没人像许莺莺那样陪在他左右,缠着他说个不停了。也再没人能让他时刻挂念,一刻不敢离眼了。
七月的时候,秦西到了京城,前脚刚到,就有厚重的钟声从宫门方向传来,全城素缟,是皇帝驾崩了。
秦西以为这时候荀盛岚该有什么动作的,可惜人一直躲在宫里,他等了半个月也没找到时机会一会他,直到太子顺利登基了,也没听到荀盛岚一丁点儿风声。
这很不对劲。
秦西原本想去找李栖楠打听一下消息的,远远地就看见他带着下人招摇地从一堆公子哥里昂首阔步地走出来,俨然是一副小人得志模样。
太子登基,他姐姐就是皇后了,确实可以得意一下。
秦西想了一想,还是算了,自己慢慢打听吧。
他原计划是就留在京城看看荀盛岚要作什么妖的,可是新帝登基半个月后,他隐匿在朝堂高官家中探听消息时忽听闻谢必诚将率军回京。
莺莺回京后一定会盯着荀盛岚的,只要自己有一点动静就会被她察觉。
完了,秦西心想,这下连京城也待不下去了。
他又在京城等了多久,荀盛岚这个人就像是陷入了沉睡一般,人就在京城,但偏偏没有一丝动静。
到谢必诚率军回京的那天,将士们骑着高头大马入京门,京城百姓夹道相迎,欢呼声响彻耳畔。
秦西就隐在人群中,所有人都在看威风凛凛的元帅、将军,只有他盯着谢必诚夫妇身后那辆不起身的马车目不转睛。
马车帘微微掀开一条小缝,露出一角鲜艳的颜色。
他想离许莺莺近点,但是理智不允许。
秦西啊秦西,你这是诱拐未成年,不能这样的。
他伫立在汹涌的人潮中静静地看着马车远去,眼神逐渐失去光彩,片刻后毅然地转身离去了。
一个人不知道走了多久,有一天傍晚他路过了一条河,河面水波粼粼,有一只小舟正随风微动。
他心思一动,想起带许莺莺离京的那个傍晚,她可怕水了,坐在船上要么拉着自己,要么紧抓着船舷,动都不敢动一下的。
鬼使神差地就停了下来了。
天色渐晚,远处有妇人挎着木盆的岸边洗衣裳,不时传来几句秦西听不懂的小调,秦西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一首小调听完,他望着水面倒映着的彩霞,忽然感觉心头空荡荡的。
这是他成年之后,第一次感到孤独。
以前他室友曾经问过他:“你总是一个人不觉得孤单吗?怎么不抽空谈个恋爱?”
他说不孤单,也没有喜欢的人。
室友翻个白眼道:“你不接触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他觉得室友说的有点道理,可是碰到主动凑近自己的女孩子,又忍不住退开。
他长相很受女孩子喜欢,曾经有追过他的女孩用“英俊”来形容他,合起来是“英俊”,分开是“英”和“俊”。
他自己没什么感觉,无视了室友们的起哄,温和地拒绝了对方。
大概是一个人习惯了,所以不喜欢别人靠近。
他是这么想的,也觉得自己会一直就这么一个人过下去,平常上课和训练,没事就去孤儿院帮忙或者去读书馆看书,他从来没有觉得孤独过。
除了这个身处异界的傍晚。
洗衣的妇人很快收起木盆走了,天色昏暗了下来,秦西解开腰间盛水的葫芦饮了一口水,便望着河面发起了呆。
一片细长的柳叶飘落到他眼前,他下意识抬手接住了,又想起许莺莺吹过的那个曲调。
那个下着冬雨的傍晚,她一个人坐在山洞里吹着竹叶时,是在想什么呢?
那声音空洞又寂寥,她当时是和现在的自己同样的感受吗?
他一个人独坐在船头,眼睁睁看着天色一点点暗了下去,星星不知何时出现在了头顶,月亮也默默爬了上来。
他指尖夹着那片柳树叶,仰头倒在了船上,半睡半醒间,手搭在船沿,指尖的柳叶趁着微风飘落进了河面上,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波纹,震碎了倒映在水面的星辰。
秦西第二日是被人唤醒的,是一个熟人,对方穿着深蓝色的宽大道袍问道:“你怎么会在我们道观的船上?许莺莺呢?怎么没和你一起?”
秦西淡然地看了他几眼,道:“她回家了。”
云亭奇怪,“你没跟她回去?我看你们亲近得很,还以为你俩肯定分不开呢。”
秦西默然,原来这么多人都看出来他二人之间的亲密了,只有他自己,什么都没发现,还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了莺莺。
他看向云亭,被他鬓边别着的红花吸引了注意力,反问道:“哪来的?”
“这个?”云亭挑下鬓边的红花道,“我们道观里种的,好看吧?”
“好看。”秦西道。
云亭也觉得好看,一边示意秦西下船来,一边问道:“你怎么看着无精打采的,遇上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