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牛棚
村里的牛棚也在村尾,在李冬梅宅基地的东南方,大概有四五百米。
原先牛棚里住着十几个下放的人员,前些年日子不好过,有些人熬不住就没了。熬过来的人陆陆续续的平反,去年年底都回城了。
现在牛棚里住着村里的三头牛,还有郝栓子这个知青。
别的知青都是一批一批来的,郝栓子是一个人来的。
他来的最晚,他到青山村的时候,别的知青最晚的都来了快三个月了,他们已经分成几个小团体抱成了团。
郝栓子是一个新知青,还是孤零零一个人,一个沉默少语看起来就好欺负的老实人,就理所当然的被老知青们排挤了。
开始的时候,老知青们变着花样的支使郝栓子多干活,砍柴、挑水这些累活都丢给他干。
后来,他们暗戳戳的克扣他的口粮,分给他的窝头总是最小的,分给他粥总是最稀的。
最后,知情点那些人不知道得到消息,还传的沸沸扬扬,说郝栓子家里犯了事儿,他的身份有问题。
那些知青就更是变着花样的欺负、作弄郝栓子了。
他的东西经常不见,他要是不问不找,那些人就光明正大的拿着他的东西用。
他要是问了找了,那些不见的东西就会出现在茅厕、臭水沟这样的地方。
甚至,他的铺盖连续好几天被人浇了水。
虽然已经是夏初了,但是晚上的温度还是很低的,郝栓子睡了几天湿被褥,终于扛不住寒冷,感冒生病发起了高烧。
他两天没上工,惊动了大队长陈长喜。
陈长喜模模糊糊的知道知青之间不是那么和谐,但是没想到他们竟然这样欺负人。
陈长喜在知青点发了好大一顿脾气,狠狠的把老知青训了一顿,还罚了两个闹得最厉害的。
但是,看着老知们不是表现的一脸不服,就是面色阴沉的盯着郝栓子。
陈长喜非常怀疑,只等着他一离开,这些老知青们就把被训斥的仇,都报复在郝栓子身上。
郝栓子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是陈长喜对他的印象还是不错的。
他刚来的时候,就是陈长喜赶着牛车去接的人。
他见郝栓子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世道太造孽啊!
陈长喜不知道怎么形容郝栓子,他长得不是最俊的,穿的衣服也不是很好,但是,人往那里一站,就让人想多看几眼。
陈长喜读书少,不知道什么叫温润如玉,什么叫气质不俗。
但是,他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觉得那双眼睛一看就知道,郝栓子应该是高学问拿笔杆子的人。
让这样的人下乡当知青真是糟践了!
既糟践了人家的才华,也糟践了他们乡下的地。
说白了就是,陈长喜一点都不看好郝栓子,怕是又来一个吃白饭的。
但是,来都来了,他除了接受还能怎么办?
只是,通过几天的观察,郝栓子到让陈长喜刮目相看,对自己的眼睛也不是那么自信了。
虽然,一开始郝栓子连什么是草,什么是小苗都分不清。
但是人家踏实啊!跟着村民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半天就会了。
虽然,一开始郝栓子镰刀不会使,锄头也握不住。
但是,人家踏实啊!人家慢慢学,多学几遍,很快也会了。
所以,看起来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看起来最不会干活的郝栓子,下地十来天后,能挣八个工分了。
跟村里的汉子们是不能比,但是,在知青里,已经是很出挑的了。
那些老知青,女的大多数都是拿五六个工分,男的拿六七个工分,能挣八个工分的这么多年了也就两三个人。
而且,老知青们都是下地两三个月后才适应,郝栓子十来天就达到这个水平,陈长喜是非常满意的。
要知道,村里分粮食是按人七劳三分的,干的活多活少都有人头粮分,还是占大头。
所以,那些干活不咋地的人,就是在占大家伙的便宜。
很不巧,知青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所以,知青是不太受村里人待见的。
郝栓子能用十来天学会农活,挣上八个工分,给陈长喜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当他知道那些老知青欺负他看好的郝栓子时,陈长喜就多想了一些。
老知青们不善的眼神儿,陈长喜都感觉到了,他怕自己走了之后,老知青们继续欺负郝栓子。
郝栓子一直发高烧,烧的昏迷不醒,都开始说胡话了,知青点这些人再使个坏,郝栓子的小命怕是要呜呼哀哉了。
陈长喜怕出事儿,就大手一挥,喊了几个村民,把郝栓子挪到牛棚去了。
青山村的牛棚条件还是可以的,那些下放的人来了之后,还组织村民专门修了几间房子给他们住。
村里人都朴实,知道那些下放的也都是可怜人,村里人都没有什么坏心思,没想过要磋磨人。
给他们修房子时也没有偷工减料,房子修的很结实,能防风不漏雨,除了稍微矮点没别的毛病。
郝栓子就在牛棚安了家,他觉得这里虽然有些味道,但是比知青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