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求学被刁难
第二日一早,赵月霜便带着赵晴秋,随着曹玄乘坐着马车去往那位先生的住处。
马车缓缓的行驶着,穿过了人来人往的闹事,出了青峰县,最终来到了烟霞镇,进镇又行驶了一段路程,最终停在了一个小巷子的外面。
三人跳下车来,赵月霜环视了周围,发现这里是烟霞镇之后,故作无奈的叹了口气,“看来我赵家和这烟霞镇真是缘分匪浅啊!”
可不是吗,昨日既然还商量着要来烟霞镇开酒楼,今日便带着赵晴秋来这儿拜师,看来一切都是冥冥注定的。
注定她们要离开青峰县,一步一步的往更广阔的世界去发展。
曹玄和赵晴秋对视了一眼,两人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笑意。
“走吧,我们快些进去,”赵月霜牵起了赵晴秋的手率先朝着巷子里走去,突然想到了什么,头也不回的扬声说道,“曹玄,把车上的拜师礼给带上,免得让人觉得我们少了礼数。”
先生的院子在巷子的深处,青砖白瓦建起了一座不大的二楼平房,一人高的篱笆圈住了一个小院子,门也是极其简易的竹门。
抬头望去,院中站了两名和赵晴秋一般大小的孩童,正站在院子中央摇头晃脑看到人背着《论语》,一副之乎者也的模样。
在他们二人之前,有一位留着山羊须的老者,舒适的躺在藤椅上,手上拿着一把羽扇,若有似无的给自己扇着风,眼睛微眯,也不知他到底有没有认真听。
赵月霜给赵晴秋整理了一下衣领,拍平了衣服上的褶子,曹玄则十分有眼力见的上前叫门。
叫了两声之后,三天听见院子里的读书声断了,便知那位老夫子知道了他们的到来。
不一会儿,竹门开了,一个小小的脑袋钻了出来,“你们是何人,来此处作甚?”
“小学童,我是青峰县的,带着弟弟来求学,麻烦你代为通传一下好吗?”
闻言,小学童直接转过头,对着里面依旧躺在藤椅上的夫子喊到,“先生,他们说出来求学的。”
躺在藤椅上的夫子闻言慵懒的睁开了眼,手中的羽扇稍有停顿,接着并未搭理这个学童,反而抽查起另一位学童的功课。
开门的学童见此,以为是自己的夫子不愿意理会赵月霜他们,但是良好的教养也让他做不出开口赶人的事,直接关门显然更没有礼貌,再三思考之下,他选择打开竹门。
瞬间,透过篱笆院可以看的场景通过打开的竹门映入三人的眼帘
被夫子刻意无视的赵晴秋也不气馁,就坚强的站在门口,看着里面的场景一言不发。
太阳一点一点的升起,里面其中一位学子已经抽查完了,现在抽查的是刚刚来开门的那位学子。
眨眼间已经过去了半个时辰,就赵月霜都感觉脚板有些发酸,可垂眸看去,少年坚挺的脊梁依旧挺拔,双手规矩的垂放在身侧,面容不骄不躁,双眼中写满了坚毅二字。
对此,就连站在一旁的曹玄都不由得给予赞赏的目光,神情恍惚间,仿佛看到了自己幼年时求学的场景。
神情也是同他这般坚毅,满脸写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之情。
讲真的,平白的少了这样一个聪慧的弟子,曹玄打心底里的舍不得,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做什么都不能拿别人的前途开玩笑。
因此他才会带他来孟老这,虽说孟老已经不收弟子了,但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不定他看在赵晴秋,这番求知若渴的情操上破例也说不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名学童的背诵总算是接近了尾声,观察细致的赵月霜一下子就看到了老者撇向赵晴秋的目光。
终于,学童背完了最后一个字,躺在藤椅上的老者也收起了书本坐了起来,对着那个开门的学童低语了几句。
学童两眼放光,满脸兴奋的走到了赵月霜等人的面前,对着赵晴秋行了个同辈礼,在赵晴秋也回了礼之后,他这才说道,“我有个问题想向小公子讨教,望小公子能给在下解惑。”
“讨教算不上,晴秋一定竭尽所能,请。”
“我们每次去街上都会说是去买东西,但为何没有人说去买南北?”
这个问题在当初他们进门的时候,夫子也问了,可惜他们两个都没有回答上来,虽说眼下夫子收了他们二人,也不过是其他的原因罢了。
如今夫子已经不收学生了,可这人却还是打动了夫子,他倒也想知道,眼前这个和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会怎么回答。
看着少年难掩喜色的面容,赵晴秋心中便已有了一番计量,微微侧过身子对着里面的老者行了个礼,“回先生,小生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书上说,这世间万物相生相克,而人们每次上街时,臂间所垮的篮子归于五行中的木,而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东西乃归于木和金,归于相生,而南和北,归于水和火,乃是相克。所以,咱们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这个回答简直不能说是漂亮,就连活了两世,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思想前卫的赵月霜都不能在这一时半会中想出这个答案。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这集市分为东市和西市,日月推移下,自然就衍生出了买东西这个说法,不知小生说的是否正确,还望先生指点。”
虽说嘴上说的是望先生指点,但是有眼睛是人都能看出来,赵晴秋他,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