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戏精”。显然这不会……
“缺爱少女”。
显然这不会是一个角色在剧本里的官方名字,但正如“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绰号”所说,林鑫给这个角色起的外号非常精准的概括了这个角色的特点。
这个角色在剧本中的意义是为了让女主认识到很多病人会出于各种原因隐藏,甚至伪造病情和病史,让女主学会用怀疑辩证的眼光去看病人的自述。
同时也让女主除了关注病人身体上的病痛之外,也开始关注他们的心灵病痛。
不过林鑫猜测,除了以上原因,原著作者之所以会塑造这么一个人物,大概也有想呼吁父母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
因为这是一个为了引起父母关注而看假病的姑娘。
在剧本中,女主一次又一次的接待了一个号称自己胃也不舒服,心脏也疼的姑娘。
然而多项检查的结果却表明,这个姑娘非但没什么毛病,甚至还比多数人都健康。
在她第三次来医院,并且要求一定要住院的时候,女主越想越不对,所以在仔细观察并询问了她之后,女主确认她在装病。
这时候的女主年轻气盛,根本没有考虑这里面有没有隐情,而是觉得这人在胡闹浪费公共医疗资源,所以就不太客气的说了一句“没什么事儿就不要总来,你没事儿,还有别的患者等着看病呢”。
哪知这一句却引的患者母亲摔门而去,也引的患者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
而在之后患者情绪崩溃的大哭中,女主也才终于知道了这里面的前因后果。
原来这个装病的姑娘从小就见不太到自己的父母。
他们都太忙了,忙着赚钱,忙着谈生意,或者也忙着出轨,总而言之,她从小就只能和来来去去的保姆一起生活,只有过年过节,要一家人回老家的时候才能和父母团聚。
然而随着老家老人的去世这姑娘每年最后能和父母团聚的机会也消失了。
对于她来说,要钱很简单。
甚至都不用要,哪怕她已经二十多岁大学毕业,但她父母也还是每月都会各自给她1万的生活费。
可是想见到父母却太难了。
她的生日,父母的生日,各种其他的纪念日……
她尝试了一次又一次,可每次得到的回应,不是电话占线的嘟嘟声,就是父母的敷衍再加上闹哄哄,甚至有其他小孩笑闹的背景音。
太痛苦了。
哪怕只是看着她的故事林鑫都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虽然她已经长大成人,但她内心的深处,却始终是一个和父母走散,只能一个人抱头痛哭的孩子。
所以,在她发现只要自己生病就能得到母亲关注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装病的道路。
直到现在,直到在这间诊室里被女主挑明了事情的真相。
她此时的痛哭不好说是因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事实被揭破,最后一个能引起母亲关注的机会都没有了,也可能是因为多年来受的委屈终于爆发。
剧本中她的故事最终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在女主的帮助下,她联系了心理医生,童年的梦魇终于离她而去,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林鑫却仍然觉得这是全剧中最让她心疼的角色。
所以,既然都以权谋私了,那不如干脆谋一个自己喜欢或者心疼的角色,何况林鑫觉得自己也有演这个角色的能力。
林鑫知道自己没什么演技,也知道自己在片场的各种灯光摄影中很可能身形僵硬,表情失控。
但这都架不住这个角色本身就需要表现出一种“拙劣的说谎”的状态呀。
在剧本中,她最多的戏份就是去看病。
而在看病的过程中,又需要她表现出一种“在说谎,不会说谎,又要强行继续说谎”的状态。
所以这一来,反倒和林鑫演戏的状态不谋而合。
而且人嘛,总是贪心的。
虽然林鑫最开始只想要一个对着镜头匆匆而过的角色就满足了,但是一旦开始参与一个自己本身就感兴趣的事儿,自然就忍不住的想尝试更多。
要知道林鑫小时候可是不仅仅做过要当一个科学家的梦,当个大明星也在她的白日梦之列。
越是看过剧本,看过试镜,知道自己喜欢的女演员要演女一号,林鑫就越是不想只当一个对着镜头匆匆而过的路人甲。
“这……”
导演柳城没想到林鑫选了这个角色。
不过他的心思转了一瞬就点了点头。
这确实是一个难度不大的新人友好型角色,根本不用科班演员上场。
如果不是老板把这个角色要走了,柳城本来是想把这个角色给相熟的经纪人捧捧新人呢。
毕竟虽然这个角色在整部剧里戏份不多,但也能正经和影后对戏,有名有姓。送出去多少也是个人情。
不过这些不太重要的人际关系维护和老板的重要性相比就不值得一提了。
既然老板想要,那就给呗。
“诶……您不需要也给我试个镜什么的么?”
导演点头点的太快反倒让林鑫有点猝不及防。
她以为尽管自己开口了,导演也会和自己商量谈判一番呢,或者最差也得先考验考验她的演技才能答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