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
寅时三刻,正是夜色正浓的时候。
抬眼,便是黑蒙蒙一片,道路与花木映在一处,只见头顶星月,不见脚下前行。
风在耳廓冷飕飕地刮过,几盏灯火明灭,顺着庑郎一路而来。
\"二爷。\"刘福叩门喊起,得了应允,方推门而入,叫后面跟着伺候的小子们掌灯添水。
“几时了?”
钟毓眼睛微微眯起,似是好梦未醒,张着双臂,由他伺候着更衣。
“眼瞧着就要卯时,大爷已经起来,舞了一会儿剑,正在后头小圆子里捞金鱼呢。”刘福给他系好了绅带,搬了圆凳,拿官靴出来,“大爷说,今儿是大朝会的日子,让小的们早些叫起。”
钟毓懒懒地打个哈欠,随意点头。
做了京官,可就没有在滇西那边自在了。
在外头,他是地方知府,只要给百姓们把正事做好了,旁的多不用操心。
进了京城,上头一官更比一官大,做实事的未必能有出头之日,但场面上落人一步,绝对是要被按着脑袋找不是。
他按了按太阳穴,推窗吹了冷风,才觉得稍稍清醒一些。
又想起昨儿夜里的事儿。
嘴角浮起笑意,转身回了寝间,从枕头下找出一枚香囊。
樱红的穗子用松石挽了结,小姑娘手巧,做出来的活计比家里的绣娘都要精致。
虽没能跟她独处地走上一会儿,可得了她亲手换的穗子,也叫人欢喜。
刘福接过,为其系在腰间,嘴里嘀咕道:“之前这穗子磨得打结,小的劝您换了,您还不肯,瞧瞧,还是得换吧。”
“多嘴。”钟毓笑着嗔骂他一句,没有分辨。
这香囊是早年间端午集市,张婉买的,拢共有六个色。
小姑娘捧着盒子来家,教他先挑了喜欢的,剩下五个才给张家兄弟分了。
张家兄弟的早就不知道丢去了哪里,只有他这些年一直带着。
许是时候久了,连张婉自己都没认出来。
昨儿拿给他的时候,还笑着问是他,是谁送得宝贝,旧了也舍不得换。
*
自天街入宫门,有一条长长的如意巷。
早起的官员饿着肚子进宫,听着水漏子熬时候。
有机灵的宫女太监就动了心思,每日寅时一到,就担着提桶小吃,在如意巷边道上做起了买卖。
他们初一十五的拿银子孝敬着禁卫军,上面不查,自然也没人呈报。
那些家境贫寒的官员,自是吃不起东三街上的酒楼馆子,府里又没有伺候的奴仆能抹黑做饭伺候,大清早的,在冷风里苦哈哈地站着也是煎熬。
有个使俩小钱儿就能暖饱肚子,自然也是乐意。
当然,这些与定远侯府却不相干。
钟毓是个随和性子,对吃穿一向不多挑剔。
唯有承乐、承安兄弟两个在跟前的时候,他才跟着讲究三分。
然而,钟铭却是个挑剔的主。
非泉水不饮,非佳肴不尝。
轿子要坐暖的,新靴子要人拿手磨的柔软了,才能上脚。
冬日要揣着护手,炎夏得有人打扇。
钟毓沾了兄长的光,每日早朝倒也过得舒坦。
小厨房丑时开灶,只捡兄弟二人喜欢的来做。
钟铭只有他这么一个亲兄弟,又没娶亲成家,自然也没有什么公账、私账之分。
一应开销全由府里管家安排,不劳钟毓半点儿费心。
待暖暖的吃饱了饭,车马轿子早就在外面齐备。
顺着天街一路东行,在宫门口落轿子。
“钟大人,小钟大人。”
过往朝臣跟钟铭请安招呼,钟毓跟在后面只淡淡陪笑。
依太『祖』爷定下来的规矩,凡三品以上官员,方有宫人每日提灯引路。
那些人招呼是其一,更多的也是为着能蹭一路微弱灯光,不至于抹黑的在风里走半个时辰,再跌跤打牙。
眼看城楼快要鸣鼓,这会儿正是如意巷里最热闹的时候。
太监们得了银子,急着收拾东西退下。
吃饱了的官员擦嘴收拾,小跑着找自己应站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