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 迢迢有礼 不务正业
“感谢主席,各位评审。”即便是在这种背水一战的情况下,陆礼看起来仍然是从容得体的,这是四辩必要的心理素质,在崩盘的自由辩过后仍要重拾立场,完成最后这四分钟的博弈。
“今天对方辩友的立论非常清晰,也像公权力一样霸道和无情,他们先是将这道辩题完完全全划入公权力的语境下,我方一切来自个体的伸张与呼喊都成为他们口中‘个人主义’的噪音,成为时代巨轮下的粉尘。
“此外,他们认为今天这道辩题只需要探讨国家的意志而不需要探讨个体的意志,因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相互制约与这道辩题无关,他们仅仅需要强调公权力必须履行的义务。因此,今天这场辩论完全成为了公权力的单口相声,公权力在大声告诉我们:先别谈制约,我先告诉你我必须要做什么。
“在这样的语境中,个体的声音被无限搁置,个体的抗争被无限延宕,在公权力强有力的口号下,个体一次又一次地闭上嘴自己想要发声的嘴,最后几乎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说些什么。
“而这就是我方今天必须站在这里说点什么的原因,我方必须在对方辩友铁面无私地下达国家意志的同时,高喊出公民的自由意志。因为只有同时存在两种体量相当的声音,权利的制约才存在可能,而并非像对方辩友所说的:今天只可以讨论你的,不可以讨论我的;今天只可以讨论公权力的,不必要讨论私权利的。
“因此,我方必须要站在个体的角度去思考,国家拥有减少离婚这样的义务之后,对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我方今天必须要在这里提出公民对国家的诉求和理想: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更要一个拥有幸福与自由的社会,要一个人人都拥有尊严的社会。
“今天对方二辩拿死刑犯的例子告诉我,幸福与自由是可以被剥夺的,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那些在婚姻中受到伤害渴望离开婚姻牢笼的公民,我们有什么样的罪过,值得被剥夺或者限制离婚的自由呢?
“在对方辩友口中,人在进入婚姻后,仿佛就不再是个人了,只是生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个体除了生育和维持社会稳定之外的价值,竟然都不再被对方辩友所承认,为了生育价值,甚至可以牺牲掉个体的生命健康、自由和幸福。那么我方是不是可以认为,婚姻是对个体价值的贬损,是对个体尊严的羞辱,在个体层面而言,结婚比离婚更有害呢?在这样的价值观下,请问谁还要结婚?”
反方在赛前的一系列准备打到最后已经什么也不剩,因此陆礼的结辩完全成了一场即兴演讲。
但论精彩程度,这段结辩完全可以排进这次“思辨杯”的前三,在前半段对反方的立场作了有力的确认和伸张后,之后的发挥就显得如鱼得水,其信息的密集程度和论辩的精彩程度,听得底下的苏迢迢也跟着心潮澎湃起来。
直到这段关于个体价值在婚姻中的阐述,彻底扭转了这场结辩的节奏,转守为攻。底下的观众估计也在刚才的比赛过程中被正方听得压抑,直到反方总算打出了一次强有力的进攻,没忍住爆发出一阵掌声来。
虽然对辩论赛而言,观众在选手发言的过程中鼓掌并不值得提倡,但这次的掌声更多的是鼓励,还带了几分解气的快意。
于是陆礼的陈词继续:
“因此,对方辩友的这种价值倡导对社会而言或许才是灾难性的,只进不出的结构叫做陷阱,如果人人都把婚姻视作陷阱,人人都因为结婚后的离婚不自由不愿意踏入婚姻,那么结婚率崩盘的社会将会比对方辩友所构想的高离婚率社会更加可怕,您方所担忧的一切,都将以十倍百倍的速度飞速发生。
“更何况,那些已经步入婚姻的人就活该被牺牲吗?等她们醒悟已经太晚了,已经身陷囹圄。即使存在对方辩友所说的私权利对公权力的对抗,个体的力量在绝对的公权力面前是脆弱的。当国家倡导不离婚,就意味着婚姻这一私领域即使不被纳入国家的管辖,也会被纳入公众的道德审判;意味着人们对离婚的羞耻感将会加深;意味着那些在婚姻中深陷泥淖的痛苦的人们,将会背上‘集体利益’的十字架放置于‘功利主义’的审判下,这样的重负会成为婚姻之外的第二重不幸,这是悲剧之悲剧!
“自由被收走是如此简单,想拿回来却是如此艰难,在试水和拉锯之中牺牲掉的人们,又有谁能对他们负责呢?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一个人身上是一座山,对社会而言微不足道的、可行的牺牲,对个体而言却是无法承受的、毁灭性的。
“因此无论如何,我方今天都绝不承认国家拥有那样的义务。我们是一个个小小的拥有喜怒哀乐的个体,我们不愿意抛下对于自由意志的思考、对于生命的热爱,因为我们始终相信人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或许在您方看来,个体的悲欢在国家这家庞大的政治机器下微不足道。但对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而言,我们不愿被去人格化,不愿纯粹作为维持社会运作的螺丝钉存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富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独一无二,因此我们的每一分权利都值得呐喊和抗争!
“因此,我方今天必须要在绝对的国家意志面前发出微弱的声音,我方坚定地认为国家没有义务减少离婚,感谢各位。”
秦瀚的质询和质询小结一共只花了三分半,因此轮到陆礼陈词,时间还剩下近五分钟,陆礼的嗓音说到最后都有些哑,但仍然有力。等他落座,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辩论史上有不少靠着结辩一举翻盘的经典案例,陆礼的这段总结陈词太鼓舞人心,以至于五位评审的印象票在给出来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反方今天要赢了的错觉――
1:4
随后台上的辩手退场,让位给评审述票。
陆礼回到台下的嘉宾席,在苏迢迢身边坐下。
苏迢迢转头看他一眼,把手里的水递给他,弯起眼睛道:“你表现得很好。”
她必须承认自己是个慕强的人,要是陆礼在结辩没说出什么来,她就算嘴上不说,心里多多少少也会失望的。
但陆礼几乎从没让她失望过。
这头陆礼接过她的水,并没有完全被台上坐得满满当当的反方席位所迷惑,仰头喝了大半瓶水后,摇摇头道:“我们这场比赛的环节票失分会很严重,自由辩和接质太被动了,很有可能是5:0,结辩稿中提到的那些点等我意识到都太迟了,我们昨天晚上就应该想到这一步的。”
“确实,尤其是婚姻在这一价值倡导下对人格的贬损、减少离婚会反向减少结婚这一点。”苏迢迢点点头,他们赛前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离婚也是件好事’和‘公权力不能无限扩张’这两点上,始终没转过弯来,前面被正方各种打击,脑子都快宕机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场比赛不无遗憾。苏迢迢轻叹了口气,伸手握住他的手,安慰道:“不过最后能在结辩环节打出来已经很好了,前面正方的质询太强势,根本不给你们开口的机会。”
陆礼跟着轻叹了声,侧过脸来看她,末了,视线落到她的手上,微微挑眉,靠近压低声音问:“我们已经可以在公共场合这样了吗?”
“……”苏迢迢的嘴角一扯,没料到他的心态倒是挺好,还有心情跟她开玩笑,倒是她自作多情了,当下便没好气地把他的手拍开。
半决赛的规格和以往不同,五位评审一人说个七八分钟,大半个小时就过去了,但总体而言,不论是把票投给了正方还是反方,他们对比赛的判断基本一致:
在反方四辩的总结陈词以前,局势非常明朗,反方虽然有一两次尝试突破的点,但都被正方第一时间摁回去了,因此优势一直被正方牢牢握在手里。
直到陆礼的陈词,才总算给出了反方在这道辩题下应有的立场,也是真正能带给观众启发的东西,并不是说一个辩题在内部语境中确认了讨论的对象为“公权力”后,就没有必要讨论“私权利”,因为一句话同样还有外部语境,私权利本来就是应当被摆上台面和公权力对抗的,这才是这道辩题存在的价值。
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正方显然做得过于霸道和蛮横,如果反方没有最后结辩中的厘清,评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非常想抬出心证也无济于事,但有了这样的指认后,就能愉快地把印象票从正方身上拿走。
更何况在提到最后的陈词时,四位评审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感动”这个词。正方的观点对台下的观众和评审而言,带来的是压迫、是束缚、是对人的漠视,甚至是绝望的反乌托邦;而反方的结辩给个体带来的是希望,是鼓舞,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对个体自由意志与幸福的有力伸张,这也是为什么,评审都齐刷刷地坐在了反方席位上。
只是述票结束后,局势在最终票数的统计发生了转变,环节票果然如陆礼所料,由江阳大学5:0拿下,正方瞬间以6:4反超。
到了决胜票,则是罕见的2:2,其中一个判了平票的评审诚恳解释道:“反方最后的结辩我很喜欢,因为我不希望正方口中的公权力真的实现,但反方今天在操作上没有很好地呈现他们最后的观点,所以两边对我而言,都没有真正获得胜利。”
最终,“思辨杯”半决赛第一场的分数统计为8:6,江阳大学略胜一筹,出线决赛。
观众优先从东侧出口退场,而A大这次虽然输了,好歹也是个季军,还要领奖杯合影留念,甚至还得跟江阳大学排排站拍照。
场上争锋相对的辩手下了场更多的是惺惺相惜,江阳大学的队长是这次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的三辩,拍完照后主动和他们每一个人都握了手,还开玩笑道:“辩题是辩题,辩手是辩手,放心好了,我们本人没有这么nazi的。”
陆礼和她礼貌地握了手,再次拿出他交际花的基本技能,带着微笑开口道:“你们队伍的进攻节奏确实是一流的,这次比赛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
对方也带上微笑,和他商业互吹起来:“你的结辩也很精彩,可惜反应过来太迟了,要是从一辩稿就做两点预设反驳的话,这场比赛的输赢手就真不一定了。”
陆礼闻言,颔首道:“那就祝你们决赛顺利,期待下半年的‘山海杯’再碰到你们。”
“当然,”江大的队长一点头,犹豫了片刻后,又开口问,“不知道可不可以加一下你的微信,以后遇到比较新鲜辩题,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这种不打不相识赛后加联系方式的状况在辩圈很常见,不光是资源共享,有很多情侣都是通过这种渠道在一起的。
陆礼打了三年辩论,对这套流程很熟悉,几乎触发了他的肌肉记忆,想也不想就点点头。
好在下一秒总算意识到自己现在是名草有主的人了,顿了一下,觉得还是得避避嫌,开口道:“抱歉,手机赛前放到我女朋友那儿保管了,她刚刚去了洗手间,要先等她过来。”
他边上的谢昂然听到这句,面上虽然绷住了,但心下没忍住“卧槽”了两声,想不到他们现在都名正言顺到这种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