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时代的一粒灰 - 疫地记者的77天 - 半岁音书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三十一章?时代的一粒灰

“嘿嘿,郭主任,你今天拍摄的那个拒绝社区工作者测量体温的视频能不能把原片发给我呀,我虽说接手了新媒体,但是还没有个能拿的出手的作品,所以……”  于珊珊小小的卖了个萌,还没等她想好下一句要怎么接,郭安安就已经把视频给发了过来。

这也太干脆了吧……

能不能再多一点寒暄……

于珊珊本来还想再对郭安安吐几句土味情话来着,结果,完全不给机会。

但是,于珊珊并不是个擅长放弃的人,所以她选择了继续跟郭安安聊下去:“看手机看得我眼睛疼。”

“那你还看。”

“因为我想透过手机看到你。”

于珊珊被自己甜到了,郭安安微微一笑,把软件切换到了抖音小视频上。

睡了一个下午的结果就是,晚上变得无比精神,越想睡就越睡不着。郭安安把所有能玩的软件都开了个遍,然后重新回到了小视频软件,不动脑子的时候,时间过得最快。

翻过几个模仿搞笑视频,郭安安竟然在视频上看到了今天在黄桥小区看到的那位702住户。

视频配乐非常严肃,紧密的旋律把人的心迅速勾了起来

“大妈拒绝配合体温检查,与社区工作人员争执后,被测出发烧!随后,工作人员发现其家中其余两位家庭成员体温明显偏高!目前三人已送往医院检测。”

片段中间,还特意放出了那位刘女士隔着门骂人的场景,随后,露脸的部分虽然被打码,但还是被当地的一些网友认出。无论是点赞还是评论量,都远远超出其他视频。

郭安安一看左下角,果然是鲁报的官方账号,看来这个账号刚交到于珊珊手里就做出了一条爆款,以后于珊珊在这方面也算是能立得住脚了。

点开评论,郭安安一条条地往下看,越看越沉重,评论中的说法明显呈两极分化。

有一部分人为社区工作者鸣不平:

“我身边那些从事社区工作的朋友,每天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不光要填各种体温统计表,还要接听居民的电话,满足各种奇葩诉求,特别不容易!”

“我是一名志愿者,说实话,看到这条视频,我流泪了,我之前遇到过比这位大妈还恶劣的人……”

“传说中的恶有恶报,发烧不上报就算了,竟然还隐瞒家里的其他成员,活该!”

但是也有很多人对刘女士们的遭遇表示同情:

“还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家里死扛着,幸好刘女士被发现得早……”

“其实她真的是怕病毒传到家里来,我也怕,最近我们小区也搞入户排查,挨家挨户敲门,每次他们走了以后,我都要用酒精把门擦一遍,外面的人那么杂,万一真有一个携带病毒的,不就危险了!”

当然其中也不乏杠精体质的。

“这个人家里一看就很穷,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生病了还在家里硬抗的。”

下面的评论列了长长一条,大都是在给他科普当前国家对感染人员实行免费医疗救治的政策。放眼全球,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人民的生命放在自己的心尖尖上,哪怕国家自己贴钱救人、哪怕国家经济暂时停滞!

郭安安不由想起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她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这句话说得特别对。没错,当病魔落到个人身上时,那就是能把人压垮的五指山。

但是,在个人背后,却立着千百万个人!

就在当下,这座山遇到了能移走它的愚公,那就是中国,是中国政府、中国医疗队员、中国千千万万共同战疫的人!

有了他们,“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第十一天

“2月3日,星期一,来到疫区的第十一天。本以为来湖汉一月有余,翻看日历才发现只有十余天。外界的情况比最混乱时已经好了无数倍,但每天还是有源源不断被确诊的病人。火神山医院落成,从今天起收治确诊病人,定点医院的压力将会减轻许多。”

摘选自:《战疫日记》作者:郭安安

关于“四类人员”集中收治隔离的报道,从央媒到地方媒体都有所报道,综合所有的报道内容,郭安安所写的虽算不得顶尖,但在业界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单是就鲁省范围而言,传播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郭安安来说,这也就够了。

昨天在脱防护服时,被凉风吹了一下,郭安安本以为要感冒,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却啥事没有,精神抖擞地开启了新的一天。

“郭老师,您好,我是寿城融媒体中心的,昨天我们寿城一对夫妇自发捐赠15吨新鲜蔬菜,并自行驾驶货车前往湖汉,今天上午应该就能到达湖汉地区了,不知您有没有时间,采访一下他们?”

黄清泉半夜已经跟郭安安提过这件事,所以接到寿城融媒体中心的电话早在意料之中。

寿城融媒体中心是鲁报在扩张县域版图时设立的,当地的很多新闻能够及时上传下达,也多亏了县域融媒体中心。所以兄弟单位的请求,郭安安不容推辞。

“我把他们的微信号和电话号码发给您了,您直接跟他们沟通就可以。”对方又交代了几句,这才放心的挂断电话。自打鲁报派驻记者去到湖汉后,不光鲁报的影响力上去了,他们在当地进行宣传推广时,脸上也光彩了不少,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对鲁报持有怀疑态度的人,郭安安的表现简直就是当面打脸,总之鲁报从上到下跟人沟通时,都透着一股爽/劲!

郭安安跟同事问明他们出发的时间,又专门查过地图,除去路上排查和休息的时间,大致估算出他们十点左右即可抵达湖汉市区,为了不影响他们集中精力开车,郭安安先仔细研究了一下他们的资料,在九点半左右时,才拨通了他们的电话。

开车来的男主人,名叫赵汉庭,是寿城当地的菜农,家里种了包括黄瓜、西红柿、青椒、茄子等在内的十余个品种蔬菜。在前年的大水中,他家的大棚被冲垮,一年的血汗就打了水漂。今年刚缓过劲来,一听湖汉人民吃不上蔬菜,二话没说,带着妻子王翠翠连夜就奔去了大棚里。

将菜装上车后,两个人商量了一下,也没再雇司机,而是直接拉着满车蔬菜就直奔湖汉而来。

赵汉庭是老司机了,曾经也天南地北地跑大货车,没少往湖汉地区运蔬菜,所以这一趟也算是轻车熟路。中途,赵汉庭开车开累了,王翠翠便直接顶上去,别看王翠翠是个女人,干起活来却比男人还要卖力,当然开起车来也是飒爽地很。

接到郭安安的电话时,赵汉庭正在通过最后的高速关卡。王翠翠头脑清晰地告诉郭安安两人的定位,以及到达联络地点的时间。

郭安安计算一下他们抵达的时间,如果自己现在出门,应该可以在他们之前先到。

“也不知道他们带防护服了没,长途跋涉到这里,我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同胞才行。”郭安安重新背上自己的战“包”,往里面塞了两件防护服,还放了几个口罩。其实郭安安箱子里库存的防护服和口罩也剩余不多了,但是她还是想为赵汉庭夫妇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毕竟他们在这种关键时期挺身而出,已经非常不容易,总不能让英雄流汗又流泪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边。

把自己全副武装后,郭安安开始往他们所联系的接收点走去。

所谓接收点,其实也是为了应对突然增加的蔬菜等物资供应,是一个临时的地点,在这里,有志愿者专门帮忙卸货、分装,同时对运来的货物登记后,分发给有需求的部门、企业和个人。不过,为了不引发乱抢浪费等情况,绝大多数捐赠者会直接要求捐赠给定点医院、公安民警、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等企业和单位,以确保他们后厨的蔬菜供应,而剩余的物品,则可以以低价走上超市的货架,供缺货的市民们进行挑选。

上午十点多一点,赵汉庭夫妇风尘仆仆的驾车来到接收点。

郭安安一看到赵汉庭那高大却拘谨的模样,立马就认出了这个带着些腼腆的山东大汉,而王翠翠此刻正在指挥志愿者们卸下车上的蔬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