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怀柔政策
“等等,让人将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还有魏征都给朕叫过来。”内侍总管正要离开的时候,李世民又喊住了他,如今的情况,还是多叫些人来商量对策为好。
李世民揉了揉发疼的眉心,有些心力交瘁。
“臣等拜见圣人。”
“诸位爱卿不必拘礼了,想必朕找大家来的目地,诸位已经知道了,现在就说说吧,眼下的情景该如何处置?”
干旱。
百姓的暴动。
突厥来袭。
李翊的谋反。
桩桩件件,都让李世民焦心。
“圣人,臣以为,翊……李翊那边,我们应该采取怀柔政策。”杜如晦第一个开口说道。
他这些日子一直在等机会为李翊求情,却不想今日竟然等来了李翊占领了幽州的消息。
这让他又震惊,又担忧。
如今大唐可谓是内忧外患,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内心的焦虑并不比李世民少。
“何为怀柔?”李世民淡淡地发问。
“臣以为李翊此次谋反有他不得已的苦衷,圣人应该下一道圣旨,派遣合适的人前往游说,李翊愿意与圣人重修父子关系更好,若是不行,也要说服他,暂时放下个人恩怨,一致对外……”
程咬金点了点头,“俺老程赞同蔡国公的建议。”
程咬金说完,所有人的目光便扫向了他。
“你们都看着俺老程干什么?”程咬金双目一瞪,说道。
李世民蹙眉,他怎么会听不明白,杜如晦所谓的怀柔政策便是让他认怂,给李翊说好话,认错,毕竟当初逼他造反的人是自己。
可……他好歹也是一国之君,李翊在名义上还是他儿子,这个世界上哪有老子跟儿子认怂的道理。
“这件事,臣不同意,李翊被诬陷是不假,但他当时明明手中有证据,最后还是选择了断血脉谋反,这说明他心中早就起了谋反之心。”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做得不对的子女,万万没有当父亲的给儿子认错的道理。”
魏征的话简直说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
他赞同的点了点头。
房玄龄捋了捋胡子,一脸犯难,“有道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长安城的兵力有限,若是必须在李翊和突厥之间选择的话,臣认为还是选李翊。”
“毕竟,关上门,李翊还是大唐的人,而突厥是外族。”
在自己家丢脸不算丢脸,但在别人面前丢脸,那就真是丢脸了。
房玄龄跟李翊接触多次,知晓他是个有自己原则的人,不会是非不分。
李世民的脸色有些僵硬,不管是跟突厥认怂,还是跟李翊认怂,都是他不愿意的,奈何……
“至于关中干旱,臣倒是有个办法。”
“快说!”
这几件事,无论哪件,对李世民来说都很头疼,若是能解决一件,那就少一件不是。
之前河北干旱的时候,是李翊去求的雨,现在他们已经决裂了,自然不能再去找李翊。
一听房玄龄说有办法,所有人的目光都期待地看向了他。
“李翊临走之时带走了安居村的村民和附近几个村子的土地,在那里留下了一个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湖泊,若是咱们开凿河道,修建翻水坝,将那里的水给引到关中,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房卿说的这个办法倒是可行,只是……”李世民对这个方法很心动,“长安兵力不足,这可如何是好?”
且不说还要调出人马来抵挡突厥,就是现在的百姓暴动也是需要兵力来镇压的,想要修建水渠,只怕没人可用啊。
这样一来,这个办法也就没有用了。
说来说去,都是因为兵力不足,若是他有充足的兵力,无论是李翊,还是突厥,他都不惧。
房玄龄点头,“这个问题臣也想到了,咱们可以动员百姓来帮忙,或者直接去民间征集徭役。”
“目前也只有这个办法可行了。”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杜如晦,李翊那边,就交给你了,明日你便带着朕的旨意前往幽州,说服李翊。”
“魏征,修建水坝之事,就由你负责,关中的百姓们可就指望你了。”
“臣遵旨。”
魏征跟杜如晦同时说道。
然后李世民又看向程咬金和李靖,“突厥那边,由李靖和程咬金率兵前去抵挡。”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大唐,就拜托诸位了。”
李世民面色凝重地说道。
“臣一定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