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佳作 满堂皆彩众推为魁 - 科举荣耀,化学强国 - 星辰夜色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65章 佳作 满堂皆彩众推为魁

众人便都是把目光锁定在纸张的背面。

当“文靖安”三个字又出现在众人眼中――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默认在场之人只有文靖安能写出这样的诗词了!

因此当确认了作者果然是文靖安之后,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将目光转移到了文靖安身上。

文靖安报以礼貌性的微笑,笑而不语。

王大人和李碧存面面相觑,他们都是诗词行家,如果说文靖安之前那一首《端午》横空出世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嫌疑,是运气好恰巧凑出了那般妙句,那么此时再一首《七夕》则完全洗脱了他的嫌疑,证明了他的实力,一次是凑巧,两次便绝妙,此诗一出,再也没有人可以质疑他的诗才了!

这时,其他的旁观者已经忍不住开始品鉴文靖安的这又一首大作了!

“妙啊!全诗通篇没有‘七夕’、‘牛郎’、‘织女’等词,仅用‘鹊桥’二字便点名了诗意。”

“最妙的还不在这!你看后两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的只是牛郎织女么?说的只是儿女情爱么?说的是人生!你我相交若总如初次相遇时一般,这世上哪还有什么恩怨情仇?”

“对啊!我家那婆娘一直像第一次瞅见她那么俏就好了,老子也用不着纳小妾了。”

但因为他这句话太粗俗,被人抓住后衣领拖出了人群。

众口一词的夸赞之后,轮到权威评论员王大人发声了。

身为一县之尊,先帝钦点的同进士,王大人也不说那些俗套话,只下自己的结论。

“大盛诗坛两百年,此诗可入前十!”

文靖安:“……”

上次那首《端午》李碧存怎么评价来着?李碧存说可入大盛诗坛前二十。

这回这首《七夕》直接进前十了。

有了王大人一锤定音式的点评,便不再需要其他的言语夸奖,到了这一步,王大人也把那首诗暂且放下,跟诗歌作者文靖安说道:“靖安,你是如何想出如此佳句的?”

文靖安笑言:“我也说不上来,只是以前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知道他们被王母阻隔在天河两岸,只有七月七日这天能见一面,即便如此,他们二人仍是千年如一、矢志不渝。但如此对他二人来说到底残忍,我便想如果他们能永远像初遇时一般生活,也就不用遭受后来的苦楚了。”

一番话说完,王大人和李碧存深以为然,其他人则是恍然大悟。

不过王大人到底是同进士出身,于诗词一道也是颇有研究,学问深厚,因此问道:“你尾联所提‘秋风画扇’可是出自南梁刘孝绰《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一句?当初班婕妤为汉成帝妃子颇受恩仇,后被赵飞燕妒忌设计陷害,随后遭发落冷宫,班婕妤心有不甘,作《怨歌行》一首,以秋扇为喻抒发满腔怨弃之情。”

文靖安心说:“这个我真不知道!!!”

嘴上恭维道:“县尊大人学识如海斗量,学生这点微末心思瞒不过大人慧眼。”

其他人听文靖安这么说,赶紧跟着恭维,纷纷称赞县尊大人学识渊博,慧眼如炬!

王大人相当受用,捻着他那抹小胡子颔首道:“秋风画扇本指怨弃,用在牛郎织女身上并不合宜,不过若是用相弃指代相离也说得过去,再者你后两句跳脱出儿女情长延伸至人生感悟,整体来说便是瑕不掩瑜,足以成千古佳句。”

其他人自然又是纷纷应承,文靖安则向王大人拱手作揖,说道:“学生受教了。”

王大人心满意足颔首,一会看看那首诗,一会看看文靖安,真是相看两不厌,越看越喜欢。

这时李碧存干咳了一声,文靖安发现李碧存竟然是在给他使眼色。

一开始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林宁宴又在他后边轻声道:“小序。”

文靖安:“……”

上次他写那首《端午》的时候,诗前小序把陈守严、李碧存和林宁宴等人都写了进去,这次又来一首《七夕》,质量比《端午》还高,诗前小序当然不能浪费。

一回生二回熟,李碧存和林宁宴略微提示文靖安便知道怎么做了,趁着王大人醉心赏诗的空挡,主动说道:“县尊大人,学生想在这首诗前加一小序,序里将大人名讳写入其中,不知大人可否准许?”

王大人一皱眉,一副为难的样子,反问道:“合适吗?!”

文靖安:“……”

放在以前文靖安可能还会乖乖回答“合适”,但现在他已经完全了然这些人的“德行”,无论李碧存李先生还是眼前这位知县王大人,当他们做出勉为其难样子的时候,那就是告诉你――太他娘合适了!赶紧给老子写进去!

因此文靖安人情练达,说道:“学生能写出这首诗是因为县尊大人出的试题,将大人写入序中交代成诗的来龙去脉是顺其自然的道理。”

果然,王大人也玩了李碧存上次的那一套,装模作样,再三拒绝,等文靖安和李碧存等人一次又一次劝言,最后才以“本官不愿,是你们苦苦相逼”为由勉强答应了下来。

文靖安叹了一口气,心说:“果然是官场伪君子,市井多小人。”

所以这次他耍了一个小聪明,诗前小序他懒得写了,直接推给了李碧存,照顾谁不照顾谁,得罪谁不得罪谁,让李碧存自己解决。

李碧存做这种事自然手到擒来、面面俱到,略加思索,提笔蘸墨,刷刷写了一段小序,里边从他的视角出发,先说陈守严嫁孙女大宴宾客之事,后提王大人屈尊莅临陈府举办诗会考究在场学子,他的学生文靖安赋得此诗,经由王大人和诸公审阅,一致推崇为是诗会魁首。

小序全文如下:

“元景十一年七月初七,陈守严嫁孙女,宴宾客。永宁知县、正七品文林郎王所思亲临陈府,欢饮未尽,命在场上百学子作诗下酒。学生文靖安赋得七夕诗一首,满堂皆彩,众推为魁,靖安尊吾为师,请作此序。”

李碧存到底是秀才出身且舞文弄墨多年,这篇小序显然比文靖安上次写的高明得多,王所思王大人看罢心满意足,众人尽皆心服。

王所思浸淫官场多年当然很会做人,他也不白占文靖安的便宜,先是主动说道:“这诗本官越看越爱,待本官亲笔手书一副字。”

说罢早有人笔墨伺候,王所思一气呵成,将文靖安那首诗连同小序誊抄一遍,落款之后命随从取来官印,在上面盖了一个大红印章,转手便送给了文靖安。

文靖安福至心灵,又转手送给了陈守严,对于陈守严来说,得了王所思亲笔所书加盖官印的诗作,往后衙门的人对他们陈家必然是高看一眼,他可以把这幅字挂在厅堂中间,当做传家宝来供奉了。

随后便是瓜分那一堆小山似的钱财,王所思那块兰陵玉自然是文靖安的了,除此之外他还分到了一袋钱,里边全是白花花的小银锭,一个铜钱都没有,掂量掂量重量,不会少于10两银子,那就是2万多块钱了!

当然了,这点小钱文靖安已经不放在心上了,而且最主要的也不是这笔钱,而是用这首诗打通了跟王所思之间的关系,更长远的且不说,至少这回他跟自己和陈家挣足了面子!

于是众人和王所思又是对他那首诗一番夸奖之后,人们终于记起了今天主要目的――这是一场婚宴。

诗会过后,接亲的时辰也该到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