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勋贵最后的抵抗 - 重生大明当暴君 - 画凌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22章 勋贵最后的抵抗

据正统的历史记载,崇祯朝真正的粮灾其实是从崇祯三年才开始恶化。

崇祯元年只是开始。

崇祯三年,整个陕西都成了灾区。

不仅如此,极端恶劣的天气,寒潮、干旱,让粮食减产。

从陕西迅速蔓延到山西、河南、山东一带,北方的几个大省赤地千里。

如此,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出了灭,灭了又出。

朝廷既要不停往辽东砸钱,还要不停剿匪。

大明朝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崩溃掉的。

朝廷已经没有钱了,崇祯最后借钱都借不到。

看起来似乎就是天气的原因?

其实不然!

朱元璋开国之初规定这样几类人有免税额名:

一、藩王。

二、勋贵。

三、有功名之人,即读书人。

朱元璋的考虑也合理,毕竟是靠这些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得给特权,这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

但坑爹的是,到了明末的时候,藩王宗室的人越来越多了。

藩王不但不用交税,还到处兼并土地。

崇祯之前杀的福王,田产6万顷,600万亩,辐射到河南、湖北,这俩地方都是产粮大省。

历史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话就是用来形容福王的。

其他藩王呢?

虽然没有福王多,但也一样变着花样兼并田。

兼并完田之后,还可以不用交税。

不仅不用交税,朝廷每年还给1万石,相当于120万斤粮食。

明末宗室人口十几万,都靠崇祯养着,这不是吸血虫是什么?

藩王这样,那勋贵肯定也是一个鸟德行,虽然权力比开国之初大大降低了,但毕竟在京卫里也是有权的。

正好可以占用军户的田。

朱元璋开国之初搞的卫所制度就是军户打仗的时候去打仗,和平的时候在自己田里种田。

可军户的税高啊,许多军户不愿意种了,但军户又是代代相传的,想摆脱都摆脱不了。

于是在军中任职的勋贵们就开始用各种手段兼并军户的良田。

这导致什么情况呢?

大量军粮减少,九边供不应求,朝廷不得不掏钱买粮食,朝廷的税收又减少了。

这就是个恶性循环。

而文官呢?

这就更操蛋了。

不仅仅兼并良田,还在商业上与各地商人搅和在一起,把商税也压下来。

所以,明末的动乱,天灾其实只是一部分外力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土地兼并太严重,朝廷没钱赈灾,百姓没田种粮食。

权贵们家里的粮食烂了臭了,扔了,路边的百姓冻死了,只能被还活着的百姓吃掉。

为什么说崇祯一定要有一支自己的军队?

这丫的接下来是在跟整个大明朝的权贵阶层作对,那是要杀得人头滚滚的,没有一支自己强大的军队,可能成功吗!

就说这勋贵并田案。

还没有完,杨所修在朝堂上彻底变成了一条疯狗。

咬完了成国公和镇远侯,立刻开始撕咬其他勋贵。

有人怀疑他专门搞了一个名单出来咬。

督察院弹劾完后,刑部立刻立案侦查,大理寺也参与进来。

因为涉及到太贵勋贵,三法司出来会审是绝对少不了的。

这一日,那些还没有被杨所修告的勋贵们集体入宫,要求面圣。

英国公府,张之极从军营里回来后,跟他父亲张维贤说:“父亲,我听说今日不少侯爷、伯爵都去宫里了,去告杨所修的状。”

张维贤在家里吃着煮羊肉,摇了摇头道:“没用的,你爹我算是看出来了,咱们扶了个狠人上去了,我已经让管家去把名下大部分田都赶紧卖掉,这事咱们赶紧避,你呢,以后在京卫里好好干活,跟陛下走了一趟草原,我相信他对你还是很器重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