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_第91章师爷秘籍
“喂,是王鸿鹄同学吗?”“您是?”
“我是市教育局综合科的工作人员,你提供的国家奖学金申报表,我们这里已经收到,有几个问题需要再跟你核实一下,你参加工作的时间是……”
王鸿鹄一一回答这位老师的提问,心再次被提到嗓子眼。看来国家奖学金的申报材料已经走到市级层面,未来这个材料还要报送到省里以及国家呢。还有这么漫长的路要走,王鸿鹄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王鸿鹄,你真是一心留在警卫队,也不去车间看看我,知道我没有用了啊。”马师傅开玩笑地说道。
“师傅,您看您说的,我哪是那样的人。这里虽然不像车间那么忙,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离人呀。”
“您这有什么事来找我?”
马师傅哼了一声,“还不是为了你的事。”
“我又怎么啦?”
“什么时候回车间工作?给我个准确消息。”马师傅不愿曲里拐弯,直言不讳地问。
“马师傅,我都办理离职手续,怎么回去呀?”
“你以为是我让你回去啊?新来的主任,就是你以前的车间主任让我来劝你回去。”
“马师傅,肯定是你做工作了,要不这等好事还能轮到我头上?这事闹了这么久,吵得满城风雨,我就不回去,谢谢你和吕主任的好意。”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我是来求你啊。要不是吕主任布置,我才不会给他这个面子呢。既然你态度这么坚决,那咱们从此以后就相忘于江湖吧。”
“师傅,那可不行。”
“我可丢不起那人,我上门还没有把人带回去,要是传出来,你让我这老脸往哪搁?这个你拿着,只要你从事和焊接有关的工作肯定会用得上。”
“这是什么?”王鸿鹄指着吕师傅手里蓝色布面像字典一样的书籍问。
“这可是老古董啦。我这也退休在即,这也用不上,就送给有缘人吧。这可是我的师傅对我的真传,现在送给你,也算是雨中送伞,雪中送炭吧。”
马师傅轻轻抚摸书的封面,小心翼翼地翻开内页,“这是我师傅在弥留之际送给我的礼物,时隔不久,他就因病去世。每当看到它时,我就时常会想起我的师傅。这上面都是他从事焊接工作时的一些心得体会,我那个年代不像现在,焊接资料是一册难求,师傅这本心得就是我学习焊接技术的必修材料,里面的一些经验做法,到现在还在你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所应用。”
“师爷还真是有前瞻性,那么多年的焊接经验至今还会广泛应用。”
“你这也不能盯着那些观点不放,时代在进步总得用辩证的观点去了解。你脑子聪明,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肯定没有问题。”
“谢谢您,马师傅。将师爷传给您的秘籍送给了我。还有我师爷叫什么名字?将来学成之后,我要是传给后人,也要知道这本秘籍的作者是谁呀。”
“王爱国。在六七十年代,这任务在咱们厂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爱国?这名字怎么听起来那么熟悉?”王鸿鹄在心里泛起嘀咕。
“马师傅,我想起来,我爷爷的名字也叫王爱国,我说你怎么提前这个名字我就那么熟悉。”
“重名也不会这么巧吧?”
“你爷爷是做什么工作的?”
“我出生时,我的爷爷就不在了。上坟时,我注意到石碑上面刻着“王爱国”的名字,我就记住这个名字。我也去世时,我爸也就刚成年。我爸小时候跟我说过,我爷爷是个工人,好像在10……什么厂上班。”
“105工厂吗?”马师傅兴奋地问。
“对,就是105工厂。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工厂以数字命名,因此就格外的好奇。”
“你爸叫什么?”
“王拥军。”
“你爷家是不是在江西公社夏家村?”
“你怎么知道?”王鸿鹄满脸的疑惑。
“天啊!你竟然是我师傅的孙子。我年轻学徒那会儿,经常去你爷爷家蹭饭,你奶是海边人,会烙海菜饼和蒸海鲜鸡蛋菜,那口味至今还让我垂涎欲滴。你奶怎么样了?”
“我奶那手艺别说你了,她最喜欢赶海,我小时候就经常跟她去海边挖蚬子、赶海菜,现在都成了一桩桩难以忘怀的往事,我的奶奶也在前几年去世。”提起奶奶,王鸿鹄的情绪有些低落。
“咱们公司早年叫105工厂,因为它隶属军工,因此就以数字命名。”马师傅回答王鸿鹄的问题。
“你是王爱国的孙子。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上天这是让你完成爷爷未了的心愿啊!”
马师傅恨不得一下子将他知道有关王鸿鹄爷爷的事情都一呵而就,在众多经历当中,他还是挑选了最重要的一件去说。
“你爷爷当年参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焊接工作,就在卫星准备发射的时刻,他病倒了。其实,在焊接卫星期间,他就感觉到身体的不舒服,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治疗,可他却坚持将这个活干完再说,这一坚持,也就把疾病拖到严重的地步,直到他肝区疼的无法忍受时,他才去了医院,经过检查发现是肝癌晚期,我们都感到特别的惋惜。”
“王师傅经常对我们说:人活着最大的价值就是爱国。他也确实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将爱国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徒弟几十个现在都走上不同的岗位,但不管到哪里,爱国都是我们亘古不变的总基调。”
“在他老人家弥留之际,我去医院看望他时,他还遗憾地表示再也没有机会看到卫星升空的那一刻。他强忍疼痛,用左手握成一个拳头,强捂肝区,掷地有声的告诉我,一定要将“航天强国精神”作为一生最为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航天事业强度高、压力大、责任重,但王爱国师傅始终甘之若饴,乐在其中。也正是在他的这种精神和情怀的影响下,我才励志要当一名优秀的焊枪手,要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添一块砖,出一份力!一晃三十年的时间过去,我一直是距离火箭发动机焊接的最近的人,可一直却处在“备战”状态,每次都是以微弱的分值之差,与火箭发动机的焊接失之交臂,但是我绝不后悔。现在我的年龄虽然大了,生理上的表现也不适合再从事这么精密的焊接工作,能在一线培养你们,看到你们焊接水平的快速成长,我也特别的欣慰。你们是我的希望,也是祖国航天事业的希望。只要你们需要我一天,我就会以最佳的备战状态,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