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传1-08
前传1-08
☆、社会共识
这时代的多数人都把一天的时间分成这么三块:
一,满足作为生物生存需求的时间。
包括睡眠、进食、清洁以及大小便。
其中睡眠平均算作八小时。
进食三餐加起来算一个半小时。
清洁包括洗脸、洗澡、洗头,以及给机器人设定洗碗洗衣服扫地等程序,平均算一小时。
大小便算半小时。
这全部加起来就是十一小时。
二,为赚到稳定保证日常花销够用的工资而进行工作的时间。
即一周四天、每天六小时。
再扣除掉年假、节日以及带薪摸鱼的时间,平均可算每天工作三小时。
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及应对意外事件的时间。
二十四减十一减三等于十小时。
即,一个普通人平均每天约有十小时为自由支配时间。
看起来好像挺长,如果用来追剧,几天就能看完一部大长篇。
高强度连看一个月大概就会陷入剧荒。
可是,如果想正经地、投入地发展自身爱好,一天十小时又捉襟见肘。
以平洄举例。
平洄自己是一个需求比较低的人,对衣食住行的态度都是“够用就行”。
如果平洄完全只专注于自身,那她大概率每天会有很多时间无所事事地发呆。
但实际上平洄没空发呆,因为她很有兴趣观察别人的需求,喜欢去欣赏不同人的奇思妙想。
基于这个兴趣,平洄才开展了帮人制作攻略业务。
通过在制作过程中详细研究委托人的需求,去略微体会其他人与她不同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
而平均一天十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只够平洄一天接两个左右的小委托,对于复杂委托,三五天完成一个也很正常。
每次从很多个有意委托者中挑一两个来接,将多数都拒绝掉,平洄总会感到遗憾。
恨不得自己一天能有数百个小时,这样就能不错过任何一个委托,就能体会到更多人生活中的小奇妙。
平洄有一个叫葛衣的邻居,爱好是写歌。
葛衣在写歌方面其实没多少天赋,经常一个月好不容易憋出来一首歌,唱给邻居们一听,邻居们只能给予她礼貌微笑。
于是本职工作是中学音乐老师的葛衣主要将她的歌唱给她的学生们听。
反正学生们即使觉得不好听,至少不会当面嘲笑她。
葛衣也会将她的歌发到网上,看看网友们嘻嘻哈哈的点评。
虽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那些“网友”多数都是葛衣的邻居、学生、朋友、亲戚,不过这些人普遍在线上比在线下敢说一些。
让葛衣找到了更多改进的方向。
葛衣在写歌上是真爱,所以即使长期成果惨淡,她依然乐此不疲。
然后,在制造了不知多少首让人难以评价的“歌曲”后,葛衣的某一首歌被买走成为了一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后来,那部小成本电视剧意外走红,连带葛衣也小小地红了,她发布歌的账号迎来了更多关注。
连葛衣以前写的那些马马虎虎、有点怪异以及真难听的歌也开始有人喜欢。
据专业人士点评,葛衣那首走红的歌其实依然算不上多么出色,但恰好与那部电视剧的内容很搭,于是实现了相互成就。
所以说,一个东西好与不好,有时候不是绝对的概念,而还得看放在什么地方。
小红之后,葛衣的写歌水平一如既往,并没有突飞猛进。
但毕竟写了很多年,技巧纯熟,写出的新歌至少大略听一听不会再让人感到伤耳。
偶尔灵感爆发,还能写出小小的惊艳。
于是葛衣的写歌收入便稳了下来。
这整个过程听起来很励志对不对?
其实在平洄的这个时代,类似葛衣这样经历的人有很多。
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持续投入时间精力,因为有余钱有余闲,所以不在乎长时间的只投入无收益。
然后在某一天,意外又必然地迎来量变后的质变。
这个“质变”通常并不是一夜暴富那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