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中国互联网初梦(2) - 阿里巴巴正传 - 方兴东 刘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阿里巴巴正传 >

第14章中国互联网初梦(2)

第14章中国互联网初梦(2)

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了互联网专线。而此时的中国黄页还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一天,马云意外发现了一份投来的简历,叫李琪,马云就让他研究网页设计,一星期后,他做出了一个网页。由于之前制作一个网页,美国方要收60%的费用,因此还是在国内做比较划算。“那时候第一个网页做得丑死了,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跟合作伙伴断绝了关系。”

公司成立不久,马云就在市内一家报纸上做了个广告,二分之一的通栏,叫“海博公告”,内容有关信息高速公路。形象包装他十分舍得花钱,甚至还做了一份很不错的样本册。

1995年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经济、文化。《钱江晚报》以“中国最早的政府网上工程”为题做了大篇幅的报道。媒体报道在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连美国参议院都发来了贺电,祝贺中国省政府上网。

据何一兵回忆,1995年还有比较有意思的事是,当时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在西湖举行,那是该赛事第一次到中国来,当时中国黄页给赛事做了官方网站。何一兵说:“马云给这些礼仪小姐培训英语,礼仪小姐都是美女,但马云要求很严格。所以我们后来有句话说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马云关’。”

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例并购案

1995年12月,何一兵跟马云还去过一趟北京。在中关村,他们看到了瀛海威信息公路的广告,还见了张树新。

何一兵回忆,“当时我们找了一个什么借口,两个互联网爱好者,去见她。因为我们也想了解,居然有人跟我们做同样的事,我们第一次发现,所以就过去了。我跟马云两个人到了张树新办公室,张树新的办公室好豪华,很大的真皮沙发。当时我跟马云看了之后说,好有钱。当时我看看马云,马云看看我,我们太寒碜了。”

此行北上,马云还带了一些文章,想请朋友帮忙发表。不久,《中国贸易报》在头版发了一篇文章,当时马云十分吃惊,吃惊之余更加佩服的是那个批准在头版发这么一篇文章的总编。因为当时大家还都是观望状态,还没有媒体敢提互联网。于是马云立刻去找了这位总编,想和他谈一谈,一次深入详谈之后,这位报纸负责人听得也很激动,他说,“马云,我帮你一个忙。”他请了北京的很多媒体,让马云给大家做一个演讲。

那一天很冷,马云早早把两台电脑安装好,将网页和资料准备好。马云给这些记者讲了两个小时,讲什么是互联网,网络有什么好处……记者们听得也是热血沸腾。不久,马云又上了《东方时空》。

在《东方时空》栏目工作的负责人樊馨蔓当时并不懂马云的网络模式,但是却被他的热情打动了,毕竟这个节目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于是不久,有了一集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它真实记录了马云在北京的凄凉遭遇。樊馨蔓说:“在片子里,他就像一个坏人,虽然滔滔不绝,但表情总有一点鬼鬼祟祟。他对人讲他要干什么什么,要干中国最大的国际信息库,但再看听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

回到杭州后,“中国黄页”陷入困境,一度发不出工资来。当时已经招了五六名销售人员。

这个时候,杭州电信就来谈收购的事情了。为了生存,为了长远发展,也为了得到资金的支持,中国黄页与杭州电信合资200万元,成立了迪佛海博信息发展有限公司。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人民币60万元,占30%股份;杭州电信投资140万元,占70%股份。

何一兵回忆,“差不多1995年年底,我和马云第一次跟张新建谈,好像没两下就谈好了。”

曾参与收购“中国黄页”的时任杭州电信迪福公司总经理张新建回忆,“对中国黄页的收购,这个事情的发生肯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一例并购案,这之前肯定不会有。”

时任杭州电信数据分局副分局长黄优刚回忆,“当时我数据分局的公司也做得很大。因为中国黄页几个字,原来觉得是我们电信搞的,所以说是想收购,但这个意见反应就比较强,最后就合在一起进行了并购。”

1996年,马云失去了对这家公司的控制权。到1996年年底,中国黄页实现盈利,营业额突破700万人民币。尽管如此,双方合作并不愉快,马云觉得完全施展不开手脚。

由于后来和杭州电信意见不合,马云最终离开了重组后的中国黄页。“每次打击,只要你扛过来了,就会变得更加坚强。我又想,通常期望越高,结果失望越大,所以我总是想明天肯定会倒霉,一定会有更倒霉的事情发生,那么明天真的有打击来了,我就不会害怕了。你除了重重地打击我,又能怎样?来吧,我都扛得住。抗打击能力强了,真正的信心也就有了。”

曾参与收购“中国黄页”的杭州电信数据分局局长谢峰评价马云,“我是没有看到过这样的人,那么执着……他等于说是屡败屡战。”

何一兵评价,“以前马云就是做生意的,你看他当老师的时候就已经在炒股票了,还做礼品,他就是一个想做生意的人,从本质上来讲,大生意、小生意他都做,我们哪有这种观念。马云会把生意包装成一个很伟大的事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马云受到了外经贸部的注意。外经贸部对马云表示,到北京来吧,你能干得更好!

1997年,马云带着他的团队来到北京,加入了外经贸部一个由联合国发起的项目——edi中心,并参与开发外经贸部官方站点等项目。

在租来的20平方米的房间苦干一年后,不仅让外经贸部成为中国第一个上网的部级单位,而且将净利润做到了287万元人民币。“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让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相继开发了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在北京的一年多里,马云始终认为北京的网络太浮躁,也受够了在政府企业做事条条框框的束缚。他几乎时刻在想:下一步该怎么办?

1998年年底,马云的b2b思路逐渐成熟,马云选择了为中小企业服务,他打了一个比方:听说过捕龙虾富的,没听说过捕鲸富的。“在现在的经济世界,大企业是鲸鱼,大企业靠吃虾米为生。小虾米又以吃大鲸鱼的剩餐为生,互相依赖。而互联网的世界则是个性化独立的世界,小企业通过互联网组成独立的世界,产品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互联网真正的革命性所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