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指导:管得越少,管得越好 - 世界顶级思维 - 沧海满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世界顶级思维 >

第10章指导:管得越少,管得越好

第10章指导:管得越少,管得越好

管得少,就是管得好。

——杰克·韦尔奇(美国)

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骂的方式。

——戴尔·卡耐基(美国)

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洛伯(美国)

超限效应: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美国文学家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管理者对下属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下属“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员工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批评切忌喋喋不休

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的关系。有效的批评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使下属心悦诚服,而絮絮叨叨的指责会增加下属的逆反心理,即使他能接受,也会因为你缺乏重点的语言而抓不住错误的症结。

严重的是,有些领导似乎就是喜欢“痛打落水狗”,下属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厉害。这样的谈话进行后会是什么结果呢?一种可能是被批评者垂头丧气,另一种可能则是他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这时候,挨骂下属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认为:“我已经认了错,还要抓住不放,实在太过分了。”性格怯懦者会因此丧失信心,较刚强者则说不定会发起怒来。显然,领导这么做是不明智的。有些领导认为下属并非真心认错,实际上不论认错态度真假,认错本身总不是坏事,所以应该先肯定下来。然后便可循此思路继续下去:错在何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造成了什么恶劣后果?怎样弥补损失?如何防止再犯类似错误?只要这些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了,批评指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须知一千个犯错误的下属,就有一千条辩护的理由。下属能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就不应太过苛求。总之,犯错是第一阶段,认错是第二阶段,改错是第三阶段。无论如何,在下属认错之后,领导者只能努力帮助他迈向第三阶段,而不是其他。

批评切忌不分对象和场合

要做到有效的批评,就必须注意随着批评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改变批评的方式和语言。那种用统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现实的做法,只会处处碰壁。

就对象而言,我们应该着意于他的职业、年龄、性格、水平这样一些主要因素。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批评要求,譬如说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批评就应严厉一些,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于启发引导。不同年龄的人批评也应有所差别:年长者应用商讨的语气,对同龄人则可自由一些,毕竟彼此的共同点较多,而对年轻人则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

比如,对年老者称呼前加上谦辞,显得郑重有礼;对年少者用“小x”来称呼,增加亲近感,就能增强批评的效果。就性格上的差别来说,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外倾型的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内倾型的人则孤僻恬静,处世谨慎。对他们领导者应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于前者可以直率,对于后者需要委婉;对于前者谈话要干净利落,对于后者措词要注意斟酌。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格类型的人,可以随机应变,因人而异。知识和阅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水平高的人需要讲清道理,必要时只须蜻蜓点水,他便心领神会;对水平低的人必须讲清利害关系,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其如入五里云雾,辨不出东南西北。

同样,场合的不同也要求批评方法的改变。聪明的领导者往往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批评的方式,而鲁莽的领导者则往往不分场合,简单粗暴。一般来说,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下属,实在无可避免时也应注意批评的力度。这一点尤为重要。古代有一位侠客,他的属下有求于人。一次朋友问他:“有那么多弟子仰慕你、跟随你,你是否有什么秘诀呢?”他回答说:“我的秘诀是,当我要责备某一位犯错误的弟子时,一定叫他到我的房间里,在没有旁人的场合才提醒他。就是如此。”领导应该明白,你既身为领导,无论如何你总该对单位的人和事负有责任,这是推不掉的。喜欢将“家丑外扬”,反而暴露出你的领导不力,或由你制定的领导体系有缺点、不健全。更不好的是,还会给人留下自私狭隘的印象。

批评重在以理服人

管理者对下属进行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要逐步地输出批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批评。

与表扬相比,管理者更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在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因而对待批评的态度和认识错误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有的人一点即通,知错便改;有的人虚荣心强,不愿听逆耳忠言,管理者对这些人进行批评就应该讲究方式方法,不宜直接进行批评;有的人思想基础好,性格开朗,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管理者对他们即使批评的言辞直露、激烈一些,他们也不会因此而耿耿于怀;还有的人执迷不悟,或对自己的过错矢口否认、搪塞掩饰,甚至转嫁他人,管理者对于这些人就最好进行有理有据的直接批评,促使他们尽早地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管理者在进行批评时,对下属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和盘托出”,而要有目的、有重点地逐步指出,由浅入深,耐心引导,一个层次接着一个层次、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逐步解决。这样做可以使下属对批评逐步适应、逐步接受,不至于因心理负荷过重导致心理失衡而产生抵触情绪,或者因此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从此一蹶不振。

愿意受表扬,不愿受批评,是人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特点在那些反应敏捷,性格倔强、暴躁,逆反、否定心理强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对待批评的态度往往是遇批“色变”,一谈就“蹦”、一批就“跳”,致使正常的批评教育难以进行下去。但是,管理者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平等的地位、以商讨的口吻去进行批评,他们则比较容易接受。

管理者要针对下属的心理特点,改变那种居高临下教训人的批评方法,以商讨问题的态度,平心静气地对下属的缺点和错误进行畅所欲言、以理服人式的批评教育。这样做有利于改变被批评者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提高批评意见的可接受性,使他们感到管理者的批评意见是充满诚意的,从而虚心地予以接受。

有效斥责的8个标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