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故布疑兵困太原 - 王爷,何故造反? - 夜雨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5章故布疑兵困太原

太原城。太原的十一月显得有些荒凉,夜晚除了几声鸟鸣,便没了动静,显得格外的寂静。

太原城墙上,每隔二十步的位置便会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钉着一根横向的木条,伸出城墙,木条上挂着一盏灯笼,灯笼悬挂在半空中,为那黑暗的夜色点起点点的亮光。

虽然灯笼在寒风中摇摇晃晃的,但带来的那微弱的光芒照亮着城墙附近,从城头上往下望去,模模糊糊能看到鲜血染红的地面。

太原城门中央上,韩进和王禀两人脸色略显凝重,他们遥望着远处的金军大营,深邃的目光好像划破了夜色。

两人就这么在城墙上站着,那灯笼散发出来的微弱的光芒映射到两人的脸上,显得有些诡异,寂静得城墙上只能听到巡逻士兵盔甲碰撞得声音,两人如同雕塑一般屹立在寒风之中凝望着远处。

忽然之间,王禀开口了,那略带低沉得声音,让寂静得夜空多了几分得悲凉,“老韩,你说金人如今到了哪里?”

韩进听到这话蹙起了眉头,思索了片刻,往了一眼远处得隆德府方向,轻声道,“差不多到了种将军那边。”

“可恶。”王禀听到这话,愤怒得锤了一拳,砸在了城墙垛上,发出一声低沉得闷响。

韩进叹口气,眼中满是担忧,但还是伸手拍了拍王禀得肩膀,安慰道,“种将军可是种帅得弟弟,相信他肯定能守住威胜军得。”

王禀长叹了一口气,凝望着远处得金人大营,恨恨得说道,“难道我们就只能去龟缩在城内眼睁睁看着吗?”

韩进闻言也沉默了下来。

他何尝不憋屈呢?

如今他们被金人围困在太原城内,如同一个缩头乌龟一般,只能缩进自己得龟壳之中,外面得人拿他们没有什么办法,可他们同样拿外面得人没用什么办法。

一阵寒风吹过,两人身后得披风被吹得呼呼作响,王禀往前走了几步,望着金人的大营,开口道,“若是我们出城夜袭,恐怕他们会想不到吧?”

韩进愣了一下,沉默了片刻,“陛下和宗帅的命令,是让我坚守,而非主动出击。”

“老韩,主动出击也是坚守。”王禀忽然提高语调说道。

韩进看了一眼王禀,并没有生气,反而是越发的平静,道,“王将军,我知道你心里着急,可如今我们就是孤军一支,外面的情况,我们根本不知道,谁知道完颜宗翰是不是真的离去了?”

“若是他故意布下疑兵,等的就是我们出城,那该怎么办?”

王禀听到这话,焦急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略带歉意的看着韩进,开口道,“是我着急了。方才说话有点难听,别在意。”

韩进笑着摆了摆手,“行了,都是武人,哪里那么多事情。”

“行了,你回去睡吧,明日你来换我。”

“行。”王禀也没有客气,伸手拍了拍韩进,随后便转身朝着漆黑的城内大步流星的走去。

韩进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金人大营,脸上略带凝重。

方才那番话就是安慰王禀的,韩进虽然认可种师中的能力,可他的兵力不过数万,而金军的兵力足足十万有余,若是加上奴隶军,恐怕能达到二三十万。

威胜军虽为军事要地,但太上皇时期对于各地的军事要地的建设基本放任不管,可以说几乎已经荒废。

虽然陛下登基之后,重新拾起,但不过是短短数月的建设,根本不可能将其打造成一座碉堡。

想要凭借数万大军在威胜军拖住金军的脚步,有些艰难,不,应该说是希望渺茫。

“哎——时间还是太少了。”

留下一声叹息后,韩进便朝着城墙远处走去。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东京城这座古老而雄伟的城池也从沉睡中苏醒了过来。

紧闭的城门缓缓开启,守卫城门的士卒伸着懒腰走出了城门,开始指挥着进城的百姓有序的进城。

原本寂静的东京城因为百姓和摊贩的到来变得热闹了起来,虽然河北、河东之地和金人的热火朝天,但东京城并没有受到影响。

前一段时间,传出金人南下的时候,东京城也曾慌乱过,一些百姓更是吓破了胆子,躲在家中不敢出门。

毕竟上一次兵临城下还历历在目呢。

但是随着日子的推移,随着宋报上各种胜利的战报传播,百姓如今大多都安心了。

就在城门士卒以为今日又是平平淡淡的一日的时候,远处忽然传来了阵阵的马蹄声。

靠在城墙跟上眯着眼睛的队率立马睁开了眼睛,快步来到了城门处,仔细的听了片刻后,立马指挥着士卒疏通出来一条通道。

不过片刻的功夫,几匹快马出现在官道的尽头,他们纵马飞奔,溅起的尘土随着马蹄飞扬。

城门处原本摆放好的拒马桩也快速的被移动了开来,那几人纵马的速度很快,他们没有任何的犹豫,直接穿过了那条专门清理出来的道路,直奔城中。

所有人看着那几人的背影消失在目光之中,一时之间纷纷议论了起来。

没错,来着正是信使。

不过,也不知道是捷报,还是什么?

垂拱殿。

今日恰好是早朝,文武百官便早早的来到了垂拱殿上,刚开始议事,就有急报传来。

群臣搁置了下来早朝,所有人都等待着急报。

在古代,有一个例外,那便是急报无论何时都能送上朝廷,即便是在早朝议政,也要送到殿上。

因此,身着盔甲的士卒在内侍的引领下走进了大殿,在群臣的瞩目下,那士卒托着一个信筒大声道,“威胜军急报!”

没等赵楷开口,孙尽忠便急匆匆的离开了高堂,快步的走向那士卒,从他手中接过信筒便送到了赵楷的面前。

赵楷稍加检查了一番信筒的蜂蜡,便直接打开,从中取出了一份纸张,翻看了起来。

垂拱殿内鸦雀无声,群臣纷纷抬起头将目光聚集到了位于御座上的赵楷的脸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