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谥号
就在这时候,赵楷忽然想起了一个人。此人也可以说是大宋少见的忠臣而且有能力。
北宋灭亡,他也被一同掳走,但他并没像大部分的人委曲求全,而是以绝食抗争,最后自缢身亡。
“张叔夜如今身在何处?”赵楷忽然精神了起来,猛地挺直了身子,急忙开口问道。
他仔细想了一遍,在先前的东京保卫战并未见到张叔夜的踪迹,这才导致他将此人给抛在了脑后。
“张叔夜?”李若冰愣了一下,随后拱手问道,“敢问陛下,可是那个平定宋江的张叔夜?”
赵楷思索了片刻,微微颔首,“正是此人。”
没错,宋江就是张叔夜平定的,宋江在河朔起事,起义军转战十郡,官军不敢与其交战。
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张叔夜预设埋伏,宋江军大败,副帅被擒,宋江被迫投降。
“大观三年,张叔夜从弟张克公弹劾宰相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找出张叔夜的小过错,将他贬为西安草场监司。”
“后来张叔夜被召回京师担任秘书少监,后升任礼部侍郎,但又被蔡京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到海州任知州。因平定盗贼有功,如今任青州知府。”王时雍思索了片刻,便将张叔夜的履历全盘托出了。
“嗯,先将此人召来,同时前往陕西,让宗泽前往河东,担任大帅。”赵楷思索了片刻,直接将事情敲定了下来。
“明个到了朝廷上,在议一下下面该怎么个章程,朕就又一个要求,收复的失地绝对不能丢掉,朝廷花了大把银子重建,丢掉,岂不是打水漂了?”
“王卿,你说是吧?”赵楷将目光投向一旁的户部尚书王云身上,开口问道。
王云听到这话嘴角忍不住的抽搐了一下,苦笑着点了点头,“陛下所言甚是。”
翌日,早朝。
群臣走入大殿,只见那群内阁的相公都已经到了,几人脸色很是严肃,这让群臣心里不由的咯噔了一声。
前些日子刚处理了一大批的官员,当时几个内阁相公就是这副模样,难不成又出了什么大事?
不应该啊,最近也没听到什么风声啊。
随着赵楷坐了下来,群臣拜。
赵楷环视了一圈,神情略显沉重,声音低沉的说道,“诸卿,今日是我朝悲痛的一天,大宋的支柱,朕的老将军,种世道于五日前因病去世。”
“追赠护王,少保,礼部可定下了谥号?”
礼部尚书秦寻站出来拱手道,“回陛下,礼部连夜拟定了几个谥号,还请陛下过目。”
说着,秦寻从袖口掏出了一张纸,经孙尽忠递到了赵楷的面前。
赵楷看着纸上五个谥号,一时之间有些琢磨不定。
排在第一位的便是种师道原本的谥号,忠宪。
而后,依次是武顺、忠节、忠贞、武信。
谥号是古代对一些地位高或者为国家做出贡献人物死后的评价,一般分为褒或贬,谥号始于西周,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
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赵楷不想按照前世种师道的谥号,前世虽然种师道也是力挽狂澜,但是重文轻武,因此不管在封赏还是谥号上,都压了种师道。
忠宪在文武通用谥号中仅仅排行第九位。
“不妥。”赵楷直接将纸张丢在了一边。
秦寻连忙弯腰拱手。
“重新拟定,就在朝廷上拟定,百官全部参与。”赵楷看了一眼秦寻,随后靠在了御座上,闭上了眼睛。
那副模样分明就在表达着,如今今日你们评不出一个附和我心意的,就别想下朝了。
秦寻看着赵楷模样忍不住的苦笑了一声。
就连忠宪都是他凭借一己之力敲定下来的,礼部最为赞同的就是武顺,秦寻思索了片刻,若是定向武将所用的谥号恐怕陛下那一关都过不去。
因为知道陛下看重种师道,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种师道在陛下心中的地位远超出他的想象。
何粟和几位内阁大臣对视了一眼,也是一脸的无奈。
陛下这分明就是耍无赖呢。
也罢。
何粟大步走上前,偷偷看了赵楷一眼,沉声道,“种老将军,早年致仕,闻国之危难,未曾有过犹豫,不顾年老体衰,前来勤王,可谓忠。”
“金人围困东京,种老将军临危受命,数次打退金人进宫,护卫国都,此为定。”
“不如,谥曰忠定。”
这话说完,朝中不少的大臣纷纷蹙起了眉头,一时之间纷纷议论了起来,不少的人脸上都满是不满。
他们并不认为种师道能得到这么高的谥号。
“不妥,首辅,种老将军其功虽大,但难以担此谥号,其勤王乃是奉朝廷征召,守卫东京,其主功在乎陛下。而非种老将军,故,臣觉得忠定不妥。”一名御史皱着眉头站出来开口反对道。
一时之间不少的大臣纷纷点头。
秦寻叹口气,他早就想到了这一幕,给若种师道是一个文官,即便是给上一个文忠,想来也没有人反对。
但难就难在种师道他不是文官,而是一个武官,随便陛下有心提高武人的地位,但百年来的政策,怎么可能一朝改过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