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要打就打,要谈先把我爹送回来
这话一出,李若冰等人瞧着那金人使者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恨得牙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将其拉出去砍了。但,现在太上皇还在人家手里,只能忍了下来。
一听到说太上皇,群臣纷纷竖起了耳朵,虽然他们不想承认,但,事实就如是如此。
若是不能迎回太上皇,那这就将会是大宋史上最为耻辱的时候。
那完颜宗弼见到四下无人发声,脸上满是得意,开口说道。
“一,此番我大金远道而来护送大宋太上皇,犒劳我大金将士,白银一千万,金两百万。”
“二,大宋与我大金和亲,我大金元帅愿意迎娶陛下之妹柔福帝姬,以固两国同盟。”
“三,赐我大金子民生活之地,中山。”
这话一出,朝堂上一片寂静。
这一番条件提出让群臣无比惊讶,金人竟然做出了如此的退步,可欣喜过后,怒火也随之出现了。
“大胆。我大宋绝不和亲!”李纲再也忍不住了,直接走了出来,先是对着赵楷拱手,随后呵斥道。
种师道也站了出来,“陛下,臣与二十万将士愿为大宋赴死,大宋绝不和亲。”
“陛下,金人此言,乃是妄图动摇我大宋国本。”王时雍也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说道。
一时之间大殿上满是愤怒,一众大臣此刻没有了议和派和主战派,纷纷怒目瞪着那金人。
赵楷微微颔首,对于和亲这一点,大宋做的还是不错的。
先不说硬气的大明。
从汉到唐,这些强大的王朝都采用了联姻的方式,但到了宋朝,宋朝却成了一个例外。
尽管宋朝在历史上给人带来的印象是羸弱而屈辱的,但,在宋朝的文献中,却几乎难以找到和亲的相关记录。
即便是有记录,也是被金人破了动静之后才有的记录。
先不说别的,单单从文学上说,在唐朝,诗人通常描写和亲,大部分都是赞美和亲的成分,赞美和亲带来的积极影响。
而宋朝的词人和诗人,都是批评其和亲,而对王昭君这一类和亲的女子颇为欣赏,认为她们承担起了与男子沙场点兵一样的责任,甚至比这些战场上的将兵更值得敬佩。
相比于以强盛著称的汉唐,宋朝采用拒绝和亲的政策,反对将本朝的女子外送和亲。
为何羸弱的大宋能够避免和亲呢?
要知道即便是以强盛著称的汉唐都南逃和亲。
首先,大宋不和亲是因为祖制的原因,宋朝并不是继承的汉唐制度,而是赵匡胤开朝以来的制度,在赵匡胤和赵光义在位期间,宋未曾实行和亲政策,即便是面对强大的辽朝,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是积极备战,与之对抗,而非和亲。
其次宋朝不和亲也是受到了社会文人风气的影响,宋朝儒家之风格外的盛大,远超任何一个朝代,再加上宋朝的皇帝以仁孝治国,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百姓皆可直接映射朝政,虽然文人不擅长战场征战,但以笔墨为刀剑的魄力保留了下来,宋朝文人
其次,宋朝不和亲也是受宋朝文人风气影响的结果。宋朝的诗词比较发达,再加上统治者以仁孝治国,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因此诗词创作比较大胆,敢于直接影射朝政。
本朝屡屡受到辽金压制早已愤怒不已,因此经常对时事针砭时弊,反对辱没大宋男子和亲政策,受儒家思想和封建等级、尊卑制度影响,这些诗人认为男子才更应当保家卫国。
最后便是正统的思想,宋朝存在的蛮夷和正统的思想也是历朝历代最为重大的,他们认为大宋乃是礼仪之邦,而契丹和女真都是蛮夷,和他们和亲,有损威名。
可惜啊,大宋的制度注定只能让这硬气的一面被人忽略掉,留给世人只有大宋的羸弱和屈辱。
赵楷站起身,冷眼看着那堂下的金人使者,平静的说道。
“朕现在就可以回答你。”
“一,尔等送还我大宋太上皇,大宋深表感激,但犒劳金人,我大宋没有这个规矩,即便是犒劳也是酒水赏赐,不知尔等敢受不敢受?”
“二,我大宋无和亲之策,而且朕绝对和亲。至于大金的同盟,我大宋乃是正统礼仪之邦,尔等蛮夷,何来同坐?”
“三,我大宋虽未曾提及割地之策,但,朕绝不允许。”
“朕今日可明确告诉尔等,我大宋从此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众卿听令,此言刻入祖庙,后世君王若有违背,不可入祖宗之陵!”
“陛下圣明!”
群臣听到这话,胸中满是激动,顿时扬眉吐气了起来,齐声道。
王时雍听到这话嘴角忍不住的抽搐了起来。
陛下啊,你这真是要断了你爹回来的路啊!
不和亲不割地这大宋确实没有,但纳贡正常啊,即便是太宗都给辽国纳贡啊。
百年纳贡啊!
虽然不叫纳贡,叫岁贡,但性质是一样的啊。
但是看着群臣那激动的模样,王时雍也只能叹口气,将话藏了起来,他不傻,这个时候提出来,分明就是找死。
一番话回荡在大殿之中,那声音震耳欲聋,声威浩荡。
完颜宗弼更是被这一番话震惊满脸震惊。
一旁的那文人更是一脸惊讶的望着立于上首的赵楷,眼神中满是惊讶,许久之后,他长叹了一声。
天要变了!
大宋出了个了不得皇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