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边塞诗派 - 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 苦竹根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53章边塞诗派

第353章边塞诗派

【《燕歌行》不同于其他的边塞诗,高适完整的描写了一次战役的全过程,从出征到两军对垒,从将领的腐败无能,到战士的无谓枉死,从边关的浴血厮杀,到等待亲人归来的后方百姓……】

李世民沉痛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我大唐的将士是怎么到了这一步的!

李隆基:……

高适想起自己当年在边塞的所见所闻,不由得叹了口气。

整个天下已经千疮百孔,如同炼狱,高门权贵依旧在奢靡无度,安于享乐。不知自己的诗歌能不能让九重宫阙的天子幡然醒悟……

曹丕:“这首诗突破了汉乐府旧题的桎梏,重点表现的是将士的英勇,与失败的悲壮!”

曹操总结道:“气势磅礴,笔力矫健,慷慨悲壮!”是他最喜欢的类型。

……

【此后,高适在各地游历,与李邕、房琯唱和,与李白、杜甫游于梁宋,《别董大》二首便写于这一时间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评论区

“虽然是依依惜别之情,却依旧昂扬向上,雄壮豪迈,可见仕途的失意并未将他打倒,他依旧是那个充满少年意气的高适!”

“早有文章惊海内,何妨车马走天涯?”

……

【天宝八载,睢阳太守张九皋十分欣赏高适的才华,举荐其参加有道科考试,这是科举考试的一种,高适终于高中,得到封丘县尉之职。】

【在封丘县尉的任上,高适却很是苦闷,这个微末小官不仅需要对长官趋炎附势,还要压迫底层百姓,高适做的很不开心。】

【天宝十一载,高适辞去了官职,在友人的举荐下,前往河西投奔哥舒翰,哥舒翰慧眼识人,认为高适是奇才,高适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成为哥舒翰帐下的掌书记。】

【这一年,高适已经五十二岁了!】

刘备:“只要心怀志气,年纪便不是阻碍。”

高适眼前一亮:“某要去河西,去投奔王将军、哥舒将军!”

李白杜甫也很感兴趣:“同去,同去!”

【天宝十二载,高适跟随哥舒翰出击吐蕃,收复洪济、大漠门等城,收复黄河九曲部落。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建功边塞的梦想,用诗歌写下了自己的心声:“许国从来彻庙堂,连年不为在疆场。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

【若是没有意外,高适的余生可能都会在西域边疆度过,与他的祖父一样,马革裹尸,守卫边疆……但意外还是来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十二月,哥舒翰奉命镇守潼关,高适作为监察御史随军出征。】

高适喃喃道:“潼关……”

【天宝十五载,潼关失守,高适孤身逃回长安,建议皇帝开府库招募壮士,并自告奋勇,愿死守长安,但却遭到群臣反对,皇帝也失去了信心。】

【李隆基逃亡蜀地,高适孤身追赶,终于追上皇帝,献上了自己的奏疏《陈潼关败亡形势疏》,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李隆基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四镇节度使,命其收复两京。同时又封永王李璘为四镇节度使,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三镇节度使,丰王李珙为武威都督、四镇节度使。】

【国破家亡的关键时刻,李隆基依旧在玩平衡之策,分封诸王镇抚各地,高适极力劝谏,却无法改变皇帝的主意。】

评论区

“这个建议是房琯提的,李隆基想都不想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房琯虽是宰相,却不通兵事,用人不当,不仅给李隆基出了这个昏招,还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不出高适所料,永王李璘很快就叛唐自立。”

……

【李亨在灵武继位,自立为帝,永王李璘抗旨不尊,拥兵自立。高适分析了江东的形式,断言李璘必败,李亨听后深感震动。】

【李亨封高适为御史大夫、淮南节度使,命其带兵平叛。】

【高适在战前便暗中分化李璘部众,李璘的部下见朝廷大军来势汹汹,觉得跟着李璘没有前途,纷纷离开李璘。于是,大军不战而溃,李璘兵败被杀。】

【这场叛乱仅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就被平定,造就了高适的美名,却也将李白打入了泥潭!】

李白:“……”

对比太过惨烈,李白不想说话,只想一醉不醒!

高适觉得自己似乎忘记了什么,他绞尽脑汁,终于灵光一现:“新皇登基……是睢阳!睢阳保卫战正在进行中!”

他不自觉的屏住呼吸,淮南与河南相邻,不知历史上的他可曾为睢阳的百姓做过什么……

【当时,睢阳保卫战正如火如荼,张巡、许远坚守孤城已十月之久,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与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都对同属河南道的睢阳拥兵不救。】

【高适传信给贺兰进明与许叔冀,希望他们能捐弃前嫌,救援睢阳,但都没有得到回应。】

评论区

“睢阳是河南节度使治下的城池,高适是淮南节度使,他不能直接出兵,越权进入别人的领地。”

“这年八月,张镐代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十月,高适便带着自己的大军跟着张镐援救睢阳,但等到他们的大军到达睢阳城下,睢阳城已经失陷三天了……”

“高适还为张巡写下了一篇祭文:‘列祭空城,一悲永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