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愤怒的老山长 - 状元郎 - 三戒大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状元郎 >

第228章愤怒的老山长

第228章愤怒的老山长

见老山长情绪低落,苏录便轻声安慰道:“山长且宽心,该做的事,总会有人去做的。”

“是啊山长!总有读书人读书做官是为国为民,不只为门户私计的!”朱子和也慷慨道:“如果一直没人做,那就等我们将来出仕后去做!”

苏录看一眼朱子和,也点了点头,加了个限定条件道:“如果我们真能走到那一步的话……”

“好好。”老山长欣慰地笑了,一扫阴霾道:“老夫肯定看不到你们那一天了,但是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因为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老山长吐出长长一口浊气,不由自主陷入了回忆道:

“老夫成化二年中进士、选庶常,散馆后本可留在翰林院继续走清贵的路子,但我坚决要求外放。因为彼时国家内忧为患、灾疫频仍,国库空虚、人心浮动,各省都在闹灾荒,到处都有百姓和蛮夷造反,说句大不敬的,真有亡国的迹象。”

苏录两人点点头,大明没被留学生搞亡国,只能说还是得国太正……

“当时宪宗皇帝二十出头,便整日忧心忡忡,宵衣旰食,试图拨乱反正,挽狂澜于既倒。我等臣子身受国恩,岂能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安心在詹翰间舞文弄墨?”老山长缓缓回忆自己的仕途道:

“加之我那时年纪就不小了,实在不想继续虚掷下去,便毅然巡按岭南,之后在科道多年,既当过御史,也当过给事中,然后是江西按察副使、浙江按察使、湖广布政使,最后以南京左副都御史致仕。”

“也算是为成化朝稳定政局,开创弘治中兴做出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老山长说着歉意一笑道:“人老了,总是在回忆过去,也不想想别人爱不爱听。”

“爱听爱听,你老继续。”苏录跟朱子和赶忙点头,只要能让老山长不那么郁闷,听他唠一上午的嗑又如何?

“老夫能力一般,水平有限,但有一点我非常骄傲,就是老夫自始至终初心不改,每做一事都要先问于国于民有利否。只要有利,对我的仕途和名声纵有损害也会去做。反之,若有害于国民,对我有再大的好处也不会去做。”老山长说着傲然一笑道:

“你们别小瞧这一点。三十年间,我在两京各省见识了太多的官员,他们刚踏入官场时,大都胸中一腔热血,怀着修齐治平的理想。但渐渐地,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被磨没了棱角,变得和光同尘,甚至同流合污。几乎没有人能在为官二十年后,还坚持自己的初心。”

“我这才明白,朝廷为什么要为翰林官设计一条清贵养望之路,为什么非翰林不入内阁?因为需要保留他们的锐气与理想来领导百官。”老山长说着提高声调道:

“羊有头羊,马有头马,人亦如是。绝大多数人都是被引领的,官员也不例外,所以必须要保证百官的带头人,没有深陷染缸,依然有足够的理想和冲劲儿,来维护朝廷的公平与公义,并向这个国家的痼疾开刀!”

“但是当今的三位大学士,已经在内阁太久了,早就耗光了锐气,不愿意去啃任何硬骨头了。更可怕的是,他们柄国日久,深陷染缸,六部九卿都是他们的同党,科道言官不过是其爪牙。他们已经跟满朝官员沆瀣一气,不分彼此了!”老山长指着苏录手中的邸抄,痛心疾首道:

“他们已经不是当初的自己,他们愧对先帝的嘱托!不然怎么会允许下面人搞出这些丑事来?”

“老山长……”一直在旁装聋作哑的周山长,这下也终于忍不住了,心说老糊涂也得有个限度啊。

“刘李谢三公公忠体国,忠于职守,清誉满天下!与先帝相得始终,是可以跟三杨相提并论的贤相,没有他们就没有弘治中兴,你老对他们的成见太深了!”

“呵呵,贤相……”庞山长冷笑道:“你不过是个举人,所接触到的都是经过加工美化的消息。如今众正盈朝,自有无数人为刘谢二位相公鼓与吹!”

“刘洛阳名声最好,简直是本朝范公了,可他不经科举,直接任命同乡为七品京官!谢余姚名声略逊,是因为他家里公然违反海禁,是整个东南走私的保护伞。我在南京都察院时想查一查谢家,结果就被勒令致仕了。”

“李茶陵公是我翰林院的前辈,他身为内阁次辅,去年奉旨前往曲阜祭孔,回京后将沿途所见写成了奏章,直陈时局艰难,结果内阁竟不予报闻!”庞山长冷声道:

“他跟刘谢二公因此龃龉,不忿之下,将其附于诗集中,自行刊印了一些,送给我们这些老友一观。”

说着他命苏录到屋里书架中取来那本《东祀录》,翻到中间再让三人过目。

三人便见那是一篇名为《通达下情题本》的奏章,被内阁次辅李东阳藏在自己的诗文集中,堪称咄咄怪事。内容更是触目惊心——

‘为臣经过里河天津一带,所见……曳缆之夫身无完衣,荷锄之人面有菜色,极目四望,可谓寒心。’    ‘临清、安平等处,盗贼纵横,杀人劫财者在在而是……各处回贼百十成群,白昼公行,出没无忌。’

‘又闻南来人言,淮扬诸府十分狼狈——或掘食死人,或贱卖生口,流移抢掠,各自逃生。以至江南、浙东荒歉之地,连绵数千里。朝廷虽差官赈济,减耗折粮,然拆东补西,得不偿失。’

‘且民户消耗,军伍空虚,官军无旬月之储,俸粮有累年之欠。夫东南为财赋所出,一岁之荒已至于此;北地贫薄,素无积蓄,今年再歉,则将何以堪之?’

看完之后,周山长只觉三观尽毁,若非这是李东阳去年所上的奏章,他肯定要怒斥为妖言惑众了。

“怎么会这样呢?我当年进京赶考时,沿途所见还算正常啊……”周山长喃喃道。

“老夫致仕前还是弘治中兴的局面呢!短短十年不到,两朝家底便被折腾一空。一场大灾就彻底现了原形,这就是你所谓的贤相在朝,国泰民安吗?”庞山长冷笑看着周山长,接着沉声道:

“再看看刘谢二公主导下,这些年来做的好事吧——”

“弘治十五年颁布的《问刑条例》,正式解开了太祖皇帝套在天下官员头上的枷锁,从此官员只要不谋反,犯了事儿统统可以交钱赎罪!贪赃枉法自此成风……”

“还有弘治十六年,震惊天下的张天祥牵连案。内阁明知道这是冤案,竟然以先帝不信任天下士大夫为要挟,坚持原判!要不是先帝坚持,根本翻不过来。”

“诸如此类的事情不胜枚举,只是先帝始终给自己的老师留了体面,最后都忍气吞声了而已……”庞山长叹息道:

“其实皇上对他们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只可惜从本朝开始,阁臣不再是特旨简充,而是经由九卿科道廷推。六部科道都是三位大学士的门生,皇上看中的人也入不了阁,又有什么办法?天子垂拱而治,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难道皇帝就完全任其摆布,无能为力吗?”苏录忍不住问道。

“当然不是。”老山长摇摇头:“皇帝毕竟是皇帝,一旦下定决心掀桌子,谁都别想上桌吃饭!只是先帝始终狠不下那个心罢了。”

“但先帝似乎已经决定,要跟师傅们分道扬镳了……”老山长的声音前所未有地高亢起来:

“今年年初,先帝命吏部会同都察院考察天下官员,八百零二人被认定为老迈体弱,六百九十八人不谨,三百一十五人不称职,另外还有贪赃枉法五人和畏罪潜逃十六人,先帝一次就处理了一千八百三十六名官员,力度远胜从前!吏部尚书马文升也不得不引咎请辞!”

“先帝还准备起复前户部尚书周经,回京担任原官,负责天下户口清查。周部堂是先帝的嫡系,之前因为与内阁不睦,才被迫致仕的……”

“此外,先帝还提拔焦芳为吏部左侍郎,准备取代马文升。还将大同巡抚刘宇召回任右都御史。到了这一步,谁都能看出来,先帝准备对铁板一块的朝廷动动刀子了,结果就这么不明不白地驾崩了,呜呜呜……”

老山长竟痛哭失声,自从惊闻山陵崩后,一直积蓄的悲愤痛惜彻底爆发出来。

“你们看到邸抄上那条——‘收监开错热药,治死先帝的太医院判刘文泰’的消息了吗?当年宪宗皇帝也是被他治死的,呜呜……”

老山长的哭声越来越重,直到情绪彻底崩溃,真的胡言乱语起来,几欲晕厥过去……

“老山长过度悲伤,已经昏乱了,你们快去上课吧。”周山长忙扶住庞山长,拂袖斥退苏录二人,还不忘叮嘱道:“老山长的话一句都不要外传,家里人也不要讲,不然会招来大祸的!”

“是。”苏录二人担忧地看着老山长被扶进屋里,这才心情沉重地离开。

ps.刚写完,后面还没检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