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三战黄得功
黄得功虽然是个粗人,不通文墨,但这个人却效大义。
也就是说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站的住脚,立得起腰杆。
正是因为如此,南明历史上的江北四镇,唯独他名垂千古,成为忠义为先的明末战将。
他手下的凤阳兵马,不说兵强马壮,但也是有数的精锐。
但在徐州城下,连续七天的战斗,五万大军未能寸进,还损失四千余人,这样的战果,黄得功很暴躁,也很肉疼。
说起来黄得功如今位列凤阳候,官拜左都督,兼任凤阳总督,手握七万江淮大军,手下拥有八大总兵官。
如今的黄得功,手中的实力之雄厚,丝毫不亚于公孙翊拥有的江北三府。
为何公孙翊却成了朝廷的眼中钉,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士英在作怪。
马士英与公孙翊的嫌隙由来已久,加上马士英几番三次在公孙翊手下吃亏,自是对公孙翊恨之入骨。
相反黄得功这些年在马士英帐下担任凤阳总兵,虽然为人粗犷,平时耀武扬威的。
但只要马士英这个总督有令,黄得功一定尽心尽力办事,这样一来在马士英心中,黄得功自然也就是自己人。
这次迎福王朱由崧继位,虽然是马士英一手促成的,但其中出力最大的却是黄得功,要不是黄得功率大军,一路护送朱由崧进入金陵,威逼金陵城的勋贵大臣。
朱由崧根本继承不了帝位。光凭这一条从龙之功,黄得功就在正始帝朱由崧那里加分不少。
“同室操戈,弟兄们士气确实不高啊。”总兵官马得功也叹了口气。
江淮与江北可谓一衣带水,自古都是有兄弟情分的。
江北三府这几年在公孙翊的治理下,民生富足,百姓安居乐业,商贸发达。
相反江淮这几年因为天灾不断,官府治理不力,导致民生凋敝,多数百姓逃往江北讨生活。
为此在江淮百姓士卒眼中,讨伐江北那就是不义之战,士气要是能高那才怪了。
“朝廷旨意,咱们也不能不顾,告诉弟兄们,攻下徐州,本侯每人重赏十两白银,官升一级。”
黄得功这话明显就是忽悠,以至于帐下的几大总兵官,脸上无不露出一个怪异的表情。
“咋了?老子说的不算?”黄得功有些挂不住的吼道。
“报,督师史大人紧急军报。”就在这会,一名亲卫大声冲进了大帐。
“什么?废物,饭桶……”黄得功看罢手中的军报,忍不住骂了起来,但他拿着情报的手掌,却明显在发抖。
急促的表情,除了紧张,还有愤怒与害怕。
“怎么可能,刘良佐四万大军全军覆没、许从善三万大军也全军覆没了,这才短短六天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