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拒绝招安 - 明末第一将 - 明末逐鹿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末第一将 >

第118章拒绝招安

“晋卿兄,你我私下场合,再叫大人可是生分咯。”公孙翊摆手道:“翊虽然今年年底才成年,但吾父因为略有小成,特为吾加冠,取表字‘庆之’。晋卿兄你我知己也,私下喊我庆之即可。”

“庆之?看来伯父也是博学之才啊。《礼记》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看来伯父对庆之兄期望很高啊。”刘同升不愧是状元出身,一下子就找出公孙翊表字的典故出处,可见其状元之名,真乃名副其实。

公孙翊倒也不藏拙,肃然道:“晋卿兄谬赞也。若翊说吾之志向是成为南北朝名将陈庆之,这样为国戍守边疆的大将,你不会笑翊乃是匹夫尔?”

“国难思良将,庆之兄有此志愿,方才是吾等楷模。遥想当年,南梁风雨飘摇,陈庆之起于军伍,挽南梁与危亡而不到,大败北朝兵马,连战连捷,以至于北朝歌谣传唱:‘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这是何等的气魄,每每读这段历史,吾常恨生不逢时也。”

刘同升虽然同样是状元出身,但他也有统兵治军的胆略与愿望,尤其是看到大明烽烟四起,他内心的这种欲望就更加强烈,此刻被公孙翊这么一点燃,他顿时拍案而起,恨不得就此弃笔从戎。

“哈哈……知我者,晋卿也。”二人说到兴起,不由相视大笑而起。

十月的徐州已经有了几分寒意,但随着曹玑这个知府大刀阔斧推动新政改革,徐州各州县百多万百姓,都几乎被调动了起来,无论是田间还是集市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奉命出使东平招安李连堂叛军的王巨、王俏蓉、容坦三人,经过大半个月的奔波,却无功而返的回到徐州府。

不过他们倒不是空手而归,至少带回了李连堂的要求,以及释放了被俘虏的黄和,还有一百多名被擒获的水师营的士兵。说起来三百名水师军士,这一次有一百七十人被杀,公孙翊之所以忍下这口气,倒不是怕了李连堂,而是真想给对方一个机会。

毕竟李连堂也是一方豪杰,要是他愿意归顺朝廷的话,对朝廷和护漕军都是百利无一害,但若是对方铁了心要抵抗,那么他自然不介意让对方见识一下护漕军的战力。

“大人,属下无能,让大人失望了。”王巨在淮安卫担任指挥佥事一职也已经几个月,这些时日他其实过得并不如意,他作为一个招安的叛军出身,在军中自然是受尽排挤讥讽,要不是手中还有不少银子,又有妻儿子女拖累,他都想辞去官职回老家做个田舍翁。

“王兄,不用自责,这事不怪你。”公孙翊安慰了他一句,接着道:“李连堂他自以为有筹码,竟然要求朝廷封他候爵,赏赐土地,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既然他敬酒不吃那就赏他吃罚酒,区区十万乌合之众,吾必然让他吃不了兜着走。此次让你们出使,不过是本府稳住他的一种策略罢了,可并不是因为本抚怕他。”

从王巨带回的李连堂的回信中,要求皇帝赐他免死金牌,封他为东平候,赐土地千倾,如此他便接受招安,安心做个东平候。

这样的要求,公孙翊用脚趾头都知道,崇祯皇帝是不可能同意的,那么如此一来,只能开干了,说实在公孙翊还真不怕打仗,现在他手中有三万护漕军,其中两万人马都是见过血的老兵,只有一万新兵,但经过这段时日的操练,如今也基本成军,他自然是不惧一战。

“大人,李连堂人马虽多,但可战之兵不足三成,只要击溃他的中军,一战可定乾坤。”容坦见公孙翊有意发兵,当即请战道:“末将愿意担任前锋。”

“容将军勇气可嘉,此事本督记下来了。”公孙翊赞赏的勉励了一下他道:“此事稍候再议,待我与军师商议之后再定夺。”

“末将告退。”容坦闻言,自是知趣的退了下去。

“王兄,你稍候。”不过在王巨要离开之时,公孙翊却叫住了他。

王俏蓉见状,也停下了脚步。公孙翊也没有避开王俏蓉,直言道:“淮安卫军户士兵,据我所查如今还不到一半,这事必须整顿,我要你回去联络一些人写几份弹劾文书上来,然后我会派人下去彻查,把证据坐实了,咱们把卫指挥使给拿下,由你接任淮安卫卫指挥使,你有没有把握?”

“大人放心,末将定然不负大人所托。”王巨这些时日受到最大的讥讽嘲笑打击就是顶头上司,几次恨不得拔刀宰了那家伙,如今眼看报仇的机会来了,自是兴奋的喊了起来。

“这事不宜过于张扬,就让蓉姐陪你一起去办,遇事也可以商量。”公孙翊满意的嘱咐了一句,又派王俏蓉前去协助他,这样自然足以万无一事。

接下来公孙翊又去看望了被释放的士兵,对于他们被俘,公孙翊并没有指责,反而赞赏了他们没有投降敌军,保持了明军的骨气气节;让原本有些低迷军士,大受感动与激励。

黄和这个大胖子这次也是吃了不少苦,被囚禁的这些时日,不但每天吃不饱,还要担惊受怕,自是瘦了一大圈,这不一回到徐州府,绷着的精神一泄气就病倒了。

不过经过医馆的主事中郎宋庆诊断之后,得知没有什么大碍,公孙自是嘱咐他好好休息,并且安排人伺候。

当天夜里,公孙翊在家中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出席的人除了宋献策和谢成两个外,还有柳如是、红娘子、董小宛、李香君、陈圆圆、卞玉京以及赵灵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